”每“和”母“形近,义亦近,应属同源字。我们据形释义,看看它们在字义上有何渊源。

”母“从造字法来看,应该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中,”母“的字形为

说文解字之知识(说文解字系列之)(1)

字形为在”女“的基础上另加两点,以强调作为母亲哺乳的功能特点。《说文解字·女部》:”(母)牧也。从女,象——子形。一曰象乳子也。“牧也“何意?段注云:”牧者,养牛人也。以譬人之乳子。引申之,凡能生之以启后者皆曰母。“于此,段注又作具体的说明:”广韵引仓颉篇云,其中又两点者,象人乳形。“其实,段注是把许慎的”牧也“释为比喻,亦即”譬“,意即女性生育,哺乳儿女如同放牧牛羊。这个解释也实在显得牵强。其实,”女“字上再加两点以示”母"的最显著的特征,即可作为“母”的初义,不一定要绕到“牧也”上面,兜了一个圈子又回到了原点。

“母”的本义就是“母亲”,后引申作养育,哺育义,也泛指女性的长辈。《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即是说,韩信在城下垂钓,看见一些老大娘在河边洗衣服。“后又由”女性“引申为”雌性“。《齐民要术·养猪》:”母猪,取短喙无柔毛者良。“现在,我们所说的母鸡,母狗,母牛等,皆指”(动物的)雌性“而言。至于《商君书·说民》中所言之”慈,仁,过之母也“中的”母“字,则应释为”根源“,”源头“。意思是说,慈善和仁爱,都是过错的根源所在。另外,“母”又引申指“能滋生繁衍的事物”,例如做馒头用的“酵母”,能组合成拼音文字的“字母”等。“母”还可引申为“与母亲有关的”。《国语·越语》:“生三人,公与之母。”这里的“母”指的是“母乳”,当然和“母亲”有关 。《老子》:“为天下母。”“母”即本源。黄河被称为中国的“母亲河”,乃黄河流域为中华文明之发源地。母亲是我们每一个人感恩的对象,由此 ,有些带“母”的词语也往往具有强烈鲜明的感情色彩。比如人们称本民族的语言为“母语”,以与“外来语”相对。称曾经学习生活过的学校为“母校”,等等皆是。在古书中有“母难日”一词,即是指自己的“生日”而言意谓每个人出生之时,也就是自己母亲承受痛苦煎熬之日。“母"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母“字所组成的 字,大都与母亲及生育有关,如”每“”毓“等字。

”母“和”毋“形近,但音义不同,不可误用混用。”毋“的字义,《说文》谓:”止之也。从女有奸之者。“本义为不要对女性有不好的行为,后引申为表示禁止或劝阻的副词,如”不要“。容庚称”母“与”毋“为一字,恐不切。

再来看”每“字。甲骨文中”每“的字体演变为:

说文解字之知识(说文解字系列之)(2)

乃合体象形字也。象一女子头上插簪类饰物之形。本义是头上插簪之女子,金文亦似。《说文·屮部》:”(每)草盛上出也。从屮母声。“许慎认为”每“乃形声字,”屮“表义,草木茂盛之状;而”母“表声。此说恐非。”每“的本义似应反过来理解,即,本义乃指头饰盛美之女性,义略同”母“。只不过,”每“和”母“虽同指女性,不过是它们所强调的人物特征有别而已。”母“突出女性的乳房,表明”母“乃生育儿女后代之人。而”每“则以盛美的头饰显示”母“的身份特征。女子及笄(头饰盛美)之后则婚嫁生子,再由此比喻草木茂盛一如女子盛美之头饰。如此理解”每“的字形字义,似更合理。段注有云:”舆人诵曰:原田每每。杜注:‘晋军美盛,若原田之草,每每然。’“段注中提及杜注”晋军美盛“,义同于”每“之初文之象,即人之头饰盛美,以此形容晋军之风华仪态。这种风华仪态如同原田之草一样丰盛美好。而这也正是以草盛喻人美,似更合乎情理。许慎未见甲骨文,把他对“每”的解释倒过来理解,即以人之头饰之美盛喻草木之丰盛,虽于史无征,但于情可通。后又引申指“全体中的每一个”,也指每一次,即反复动作中的任何一次。《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问事。”即表示“每次”,“每一次”。也作“每每”讲,义同于“常常”。春秋佳日,每作郊游。即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