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出响马,四川出盗贼,陕西刀客满天飞,河南遍地溜光锤。”这是近代中国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段顺口溜。

直到现在提起山东,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还是会想起山东成群结队的“响马”土匪,想起《水浒》里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梁山好汉。

山东历史上土匪最多的地方(为何曾土匪众多)(1)

影片《山东响马》

这种“山东印象”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如果回溯历史,很多人会觉得矛盾——因为这是孔圣人的老家,也是儒学的发源地。

按常理来说,山东这个孔孟之乡,受儒学的影响应该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深刻。

可是事实恰恰相反。近代的山东,不仅不是想象中的社会安定平稳,反而是充满了无穷无尽的绿林中人、匪患严重至极。

那么,山东那么多的土匪的都是从哪来的呢?

其实这些土匪还真不是什么外来侵略者,就是山东人自己人!

他们之中,很多人原本不是什么土匪,不过是最终被逼无奈,才走上了这条不归路。那这些土匪主要是些什么身份呢?

走投无路,农民揭竿而起

第一种就是农民,这也是在土匪中占比最大的一群。

山东历史上土匪最多的地方(为何曾土匪众多)(2)

在中国甚至是世界历史上,都素来如此:现世安稳都是属于达官贵人们的,反抗的、起义的多是那些手无寸铁的贫苦农民。

其实这很好理解。“仓糜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得先吃饱了活下来,才能有力气有精力去保持文明。

中国一直以农业大国著称,农民一直是最广泛的社会群体。但同时,他们也是社会最贫苦的阶层。

社会地位低下、经济来源单一,一旦环境稍有变动,他们面临的可能就是毁灭性的打击。那近代中国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使他们选择了揭竿而起呢?

首先,农业经济如果没有先进的水利设备和生产技术,说白了就是要靠天吃饭。

一旦大自然闹了脾气,无数的农民就只能面临破产,毫无生路。

山东历史上土匪最多的地方(为何曾土匪众多)(3)

走投无路的流民

而山东偏大陆性的季风气候,使这片土地水灾旱灾不断,而旱灾又会引发蝗灾。

如史料曾记载过山东的一场重大自然灾害:

“1920年,山东发生重大旱灾,全省多达64个县受到旱灾影响。被灾最重者,为临清、乐陵、无棣、堂邑、平阴等二十一县,灾民共三百四十一万四千三百余人;次为临邑、齐东、东阿、齐河、博平、高唐、观城等十一县,灾民共三十一万五千五百余人。奄奄待毙,惨状难言。”

从这庞大的数字中就能看出破坏有多严重!

这一系列的天灾,破坏了大部分庄稼不说,还会降低土地的生产力。本来就是人多粮食少,现在就有更多人要饿肚子。

如果说面对天灾,政府能有点担当也行啊!给这些灾民一些实实在在的救济、至少能保证他们不被饿死,还有多少人会去做那掉脑袋的勾当?

然而政府的表现更令人失望。史料中对政府的作为是这么记载的:

“若夫此次直鲁豫晋之早灾,蔓延及于数省,灾民达二三千万,乃政府仍不过出一篇官样文章,拨娠款若干元,遂算敷衍了事。磋我农民能沾其恩泽,延喘息于片刻者,有几人乎?”

有句话说得很好:“贫穷总是土匪长期存在的潜在背景,而饥饿又是通向不法之途的强大动力。”

既然种地的老本行行不通,又没个能给与救济、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的政府,除了挨饿等死,农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投奔土匪、烧杀抢掠了。

山东历史上土匪最多的地方(为何曾土匪众多)(4)

其次,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政局动荡。可打仗需要很多钱,国民经济根本没法发展的情况下,这些钱从哪来?

当然是把手伸向最没有反抗能力的人——压榨最底层的人民,搜刮他们的钱财。

史料记载:

“在北洋军阀统治的十多年间,历代督军对贫苦农民的搜刮无所不用其极,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如1925年10月,张宗昌打着“防灾荒”、“防奸商运粮出境或囤积”的幌子,训令一百零七县,限文到三日内办齐积谷储仓,大县4000石,中县3000石,小县2000石。”

如此苛捐杂税,可见当时的农民被压榨的有多惨!

另外,中国近代也是非常特殊的一段时期。天朝上国的美梦被惊醒,大量洋货涌入,占据了中国市场。

小农经济本是耕织结合,尤其到明清时期,也主要是通过农产品在国内市场化,来增加家庭的收益。

可现在生产的东西在洋货面前毫无优势,自然也就没市场了。没人买了,财路断了,生路也就几乎没了。

因此,中国是迅速地近代化了,但农民受伤不浅。本来生存就艰难的农民,此刻被榨干了最后一滴血。

唯有揭竿而起,才可能谋得生路。绿林中人的队伍,就这样一时间壮大了。

山东历史上土匪最多的地方(为何曾土匪众多)(5)

很多人以为土匪就只是农民的反抗组织,其实非也。还有两类土匪,他们最初是正义的化身,最终却也走上了绿林生涯。

生路断绝,士兵投身匪帮

其中一类就是民国时期的军阀士兵。

当时的乱世,这些人来当兵并不是为了什么崇高的理想,纯粹是为了讨口饭吃。然而当没饭可吃的时候,他们就只好另谋生路了。

战争连年不断,生产又跟不上,军饷很快就供应不足了。有的士兵是直接被遣散回家了,有的是主动谋反了。

总之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他们都有着差不多的想法:当不了士兵,又不会干别的,拿着一手武器还能干嘛?抢啊!

有胆识有经验的士兵,在现实面前选择了角色转换,摇身一变成了盘踞一方的土匪。

盘踞一方,披着卫士外衣的土匪

另一类是保卫地方的民团组织。

这很有讽刺性,本来是维护百姓、打击盗匪的组织,怎么自己反而成了被打击对象呢?

有句话叫做:“先敬罗衣后敬人。”这些民团组织里也如此,有威望的往往都是当地的豪强士绅。

山东历史上土匪最多的地方(为何曾土匪众多)(6)

地方乡绅

可他们怎么会以贫苦农民的利益为重呢?打个比方来说,他们就相当于古代盘剥贫苦百姓的大地主。

不过他们更甚的地方在于,他们还领导部分人,压榨其他人。

他们靠着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称霸一方,简直是当地的黑社会。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土匪,但完全可以被称作“匪帮”。

兵匪相通本一家

有人不禁会问,当时的匪患如此严重,政府难道就坐视不管吗?

这就不得不提当时官匪的特殊关系。概括来说,当时的社会就是“兵匪本一家。”

要理解这句话,就得先打破我们“兵与匪水火不容”的思维。

民国时期,大家对兵匪相通这种事都见怪不怪。为什么呢?还是由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决定的。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大军阀派系争斗激烈。对于军阀首领来说,权势争夺是他们的主要任务。

山东历史上土匪最多的地方(为何曾土匪众多)(7)

长期盘踞山东的军阀张宗昌

打仗不能没人,因此他们首要看中的就是扩充自己的军队。

他们懂得绿林土匪是扩充军队最好的资源——成本低,人数多,又不用培养就自带一定的作战能力。

并且如果招抚了这些人,还能减少自己的敌人。何况,很多军阀首领自己就是土匪出身。

就这样,他们招安了很多土匪,由此土匪变成了士兵。黎元洪不是说嘛:“遣之则兵散为匪,招之则匪聚为兵。”

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随时穿上了军装,骨子里的匪性还是难以消除,那些土匪行径还是改不掉。

但这毕竟不是自己的“亲部队”,首领们对此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即使是他们做出了烧杀抢掠这样的事,首领们也不会过多干涉。这其实就是官匪勾结、军阀们对土匪的变相纵容。

你说抓匪?哪有人乐意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有个非常戏谑性的史料这样记载当时的剿匪状况:

“迨匪将去,始向空放枪不已,一若仅视放枪为娱乐者……官兵与匪无 一人受伤。苟果真作战者,双方皆有快枪在手,安有不受伤者? ”

可谓是兵匪一起玩过家家呀!

山东历史上土匪最多的地方(为何曾土匪众多)(8)

更为重要的是,土匪们之所以能有如此的滔天本领、耀武扬威,就是因为他们有先进的武器。

如上面的材料中就提到,土匪手里有跟士兵手里一样好的快枪。那这些武器是从哪来的呢?

其实答案就是——很多都是从军队那里搞来的!至于为什么士兵会干这个,那当然是为了钱。不得不说,这真是个暴利行业。

史料记载:

“济南迄西北之土匪,其子弹仰给于官军,去匪一次,若打去十响,则报二十响,以此十发子弹可换洋五元。”

士兵有枪,土匪有钱,二者都看中了对方手里的东西,又没很严格的枪支管制,这笔生意自然也就做得好。

结论:因此,虽然山东是孔孟之乡,但它也曾是一片众多社会矛盾交织的土地。

今天我们回顾当时严重的匪患,不应只肤浅地看到它的危害,还应思其背后深刻的缘由,从而更好地治理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