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代对“博士”的定义

在古代,博士是一个身份代词,最早其实是一个官职,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在《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记载“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在秦朝以后的每个朝代,也都存在“博士”这个官职。

秦汉时期,博士掌管史书典籍,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当时的“博士”要比现在的图书管理员要求更为严格,必须要学富五车通晓古今的人士,才能够担任这个博士。在汉武帝期间,更是设立了“五经博士”专门教授五经。

为什么读博士比较好(古今中外博士内涵大不同)(1)

注: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分别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刊。

而到了唐代以后,又设立了国子、太学等博士职位,明清两代也有“国子博士”。这些博士的本职工作就是教授传统的儒家文化,辅佐皇帝。

除此之外,古代的博士有些还是专职博士,比如在西晋时候,就有律学博士,专门研究法律,解释朝廷的法令,保管律法文件等,对专业的要求极高;在北魏时候,设有医学博士,专门从事医学的研究。

所以,在古代,“博士”这个身份,也相当于专业领域的顶尖人才,相当于现在的科研工作者。同时,在古代的民间,人们还用“博士”来形容一个领域方面的特长,比如“茶博士”,就是对茶楼伙计的雅称,还有唐代的茶圣“陆羽”,唐德宗就曾当面称赞他为“茶博士”。

为什么读博士比较好(古今中外博士内涵大不同)(2)

总体来说,虽然博士这个称谓古代和现代都可以代表一个人的学识渊博,但其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毕竟古代的教育体系与当今的教育模式,完全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二)中世纪博士学位仅代表教师资格证书

现代意义上的博士其实来自于西方中世纪的大学制度,12、13世纪,随着西欧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大量的知识学习任务迫使公众对于知识传承的机构产生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大学,也就应运而生。

1158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法律学校的基础上形成了博洛尼亚大学,这是欧洲最早的近代大学。之后,1167年英国创办了牛津大学,1180年法国在巴黎圣母院的基础上形成巴黎大学。巴黎大学是欧洲大学的样本,以研究神学而著称,学生最多时达五万人,被称为“大学之母”。

为什么读博士比较好(古今中外博士内涵大不同)(3)

“博士”作为学位,最早产生于中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当时,博士学位只是加入教师行会的一种资格证书,“凡获得巴黎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者,有资格在任何地方任教,而无需另行考试或考察”。

最初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并无本质区别,都用来指称教师,硕士主要指文科专业的教师,博士则用来指教授法学、医学与神学的老师,本无高低之分,可以理解为今天大学的通识课老师与专业课老师。

15世纪后,二者才开始分离,博士学位逐步倾向于授予从事大学教学者,而硕士学位倾向于授予从事其他职业者。博士学位在初创时期仅是作为一种教师资格证存在,并没有现代博士所蕴含的本质特征,因为并没有对获得者研究能力及成就的认可。

(三)19世纪初博士教育以培养纯科学研究者为旨归

现代意义上的博士生教育,产生于19世纪的德国:1809年开始,洪堡等人创立的柏林大学等现代大学,将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职能。科学工作者开始用理性的目光去审视世界和人类自身,以研究和发现知识。由于一切学术研究和科研被唯心主义者解释为哲学,这就改变了传统大学学科结构的层次格局,哲学院的地位迅速升高,成为大学的中心和科学研究的发源地,并首次产生了由哲学院授予的哲学博士学位。

为什么读博士比较好(古今中外博士内涵大不同)(4)

与中世纪仅作为教师资格证书而存在的“博士”学位不同,这一时期博士生教育强调各学科“对知识和创造性的积极贡献”,同时也旨在提供科研方法的训练,使每个人成为具有最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者和学者。

(四)19世纪中后期起应用研究逐步融入博士的培养中

1861年,耶鲁学院开始授予哲学博士学位,标志着博士生教育制度在美国产生。受德国影响,美国最初的博士生教育强调培养具有理性精神的高级学者。1876年,伴随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研究生院随之成立。研究生院的创立是世界博士生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博士生教育和博士学位制度的发展进入了正规化、形式化、制度化的阶段。

为什么读博士比较好(古今中外博士内涵大不同)(5)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开始不断增长。同时,各国博士生教育规模也持续扩大,大量博士学位获得者开始进入企业、政府部门或从事其他非学术性职业,而不再局限于教学和科研岗位。在此背景下,纯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全面融合到了博士生培养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