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美术学院国画山水(西安美院藏画举隅)(1)

《收藏》杂志

以专业积累为大家推送新鲜、有趣、有用的独到资讯

西安美术学院国画山水(西安美院藏画举隅)(2)

西安美术学院历经半个世纪收藏的古代及近现代绘画作品数量宏富,名家之作众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囊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示了从五代以后中国画风格流派的传承走向、笔墨技法的形式流变。

西安美院的收藏得益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机缘。从南宋开始,中国传统绘画重心随着文化重心而南移,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画家大多都生活在江南;西安美院的收藏之旅也是从苏、杭、沪起步去追寻先贤的足迹。早期刘蒙天院长在20世纪50年代物质极度匮乏、经费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决定进行古画收藏征集。当时派刘文西、吕安未、樊文江等老师数次出差南方,出巷入陌,托付友人,遍访画廊,不管遇见的是名人或者佚名画作,只要价值上乘,且能用于教学,都毫不犹豫地买进。

一次在杭州发现清代“四僧”之一渐江的《黄山四屏》,那天学院仅有的一条电话线连通了西子湖与兴国寺,刘院长当场拍板拨款,把握时机,果断买进,使此作与其他众多江南画家所作的作品一起,形成西安美院藏画的主要阵容。

目前西安美院收藏历代绘画2000余幅,可分为3大类。第一部分为五代至清末,其中不乏享誉古今的代表画家的作品,如传巨然、传梁楷、钱选、吴镇、王绎、戴进、沈周、文徵明、朱耷、石涛、任伯年、吴昌硕等的佳作;第二部分为民国至“文革”前各画派代表人物的优秀作品,如齐白石、黄宾虹、林纾、王一亭、陈衡恪、徐悲鸿、潘天寿、傅抱石、张大千等;第三部分为“长安画派”作品及为教学征集的课徒画稿系列,如赵望云、何海霞、郑乃、王雪涛、邱石冥等的佳构,可谓洋洋大观。

西安美术学院国画山水(西安美院藏画举隅)(3)

梁楷(传)《安期寿枣图》 纸本 纵144.5厘米 横76.8厘米

安氏着鹿皮披肩,坐靠树前。身旁筐内有灵芝红枣,喻其吐纳修仙之态,并施寿枣福泽广众。友人解衣露腹,倚树侧立。两人鹤发童颜,神情专注,仰视苍穹,浸盈月华。

“安期寿枣”的传说源远流长,但以绘画图像传世的罕见。图中人物鹤发童颜,神情淡然,信手勾勒的形象抓住了传说中对象的风神。古人作画不仅是笔墨体验,也是心境体验,笔墨造型追求意象与境界的高度统一。对出佛入道的画家而言,绘画过程更像是一种禅意的体验。从笔法张弛间洋溢着写意的“仙风禅流”,不仅展示了作者飘逸舒放的精神状态,也流露出道教“天人合一”阴阳互补的心理企盼,使观者在具象绘画中领受品味那份神秘悠远的虚妄彼岸。

西安美术学院国画山水(西安美院藏画举隅)(4)

宋末元初钱选 《白梅寒雀图》 绢本 纵29厘米 横186厘米

梅枝劲挺,舒达铺展。嫩蕊密集,簇拥相扶。15只麻雀或伫立寒枝,闭目小憩,或行布花间,俯仰顾盼。稚态憨然,颇得天趣。

宋末元初钱选的佳作《白梅寒雀图》。该图吸收扬无咎的画梅技法,又分明自出己意,一变南宋院体浓艳的贵族气息为清雅疏朗的士人画意境,俊峭透简。虬屈枝干间施细笔皴擦,笔法精微,入绢无痕,浸含典雅流转的韵致。数丛梅花呈几何状扩散分割画面,偃仰分合有度,穿插布局巧妙。明净的绢面上白絮纷飞,有若“几回错认雪花时”的视觉幻象。突破了南宋院体画谨严规整的刻画模式,显示出初期文人画的表现端倪,流露出作者独行不悖的人生价值格趣,即自由舒达的情怀、归隐求变的心态。

西安美术学院国画山水(西安美院藏画举隅)(5)

明戴进《秋山访友图》 纸本 纵137厘米 横40厘米

山体高耸,气势险绝。右下一主二仆与虬松形成垂直分离之态,把观者视线引向画外,暂离尘嚣。草堂内苦读的寒士与功成名就的旅途命官,动静异殊,皆含寓意。

明初“浙派”大系之首戴进《秋山访友图》。依照主观情感图谋运思,将松树、水榭、寺观、流瀑等安排在疏朗的空间中,观者跟随“散点透视”的视觉运动积点成线,在“完形”心理作用引导下,显隐开合,淡出淡入,使场景与心象遥相呼应,从而使观者在对作品的赏读过程中,完成图像的诗意循环。

西安美术学院国画山水(西安美院藏画举隅)(6)

明沈周《高株绝壑图》 纸本 纵88厘米 横61.5厘米

山林空寂,杳然沉浑。意取隐逸为题,虚静了无火气。气蒸岚浮,镜水映天。高士独坐,心承日月。被时光抚摸如同“磨砂”般的雅致画面,似蒙一层薄薄纱幕,素淡明净,境相幽远。

《高株绝壑图》笔墨凝练而意趣天成,苍中带秀,柔中含刚,颇有黄公望余韵。山石以中淡墨构建,浓墨为疏树添叶,焦墨苔点醒神,中锋侧锋并用。草庐数间隐于坡坎,中景溪水蜿蜒迤逦,板桥横亘,映带左右,远景则层峦飞瀑,环迂得体;韵、趣和谐含蓄,清、润晕染得体。他用心将中国文人栖居的理想境地迁徙于此,境在画中,意在画外,贴切地表现了高士野逸独乐的主题。

西安美术学院国画山水(西安美院藏画举隅)(7)

清龚贤《峰峦台阁图》 纸本 纵272厘米 横103厘米

山石苍润,松林丰茂。清泉奔泄,似闻跌宕之声。山墅居中,屋后山形淡远。前、中、后景浑融一体,黑、光、亮交织分明。

《峰峦台阁图》同样切入意象“造境”,表露出作者身离市井尘嚣、结庐清凉的逸致。体现心系林泉丘壑、不近人间烟火的高格和独善其身的风度。图所呈现的“黑龚”面目,空间层叠,满而不塞,独出幽异。密集的线条多在阴凹处重复皴擦点染,在阳面的转折边缘处留出些许高光和坚实的轮廓,透过明暗对比塑造体积之感,特立的笔墨样式极具视觉冲击力。浓郁的秋山以黑白对比营造出静穆、清虚、浑沦的氛围,贴近写意精神的本真,将内敛的“心中之境”引向发散的“画中之景”。透过出笔隐锋、收笔无迹的画面,使我们望见隐身其中的一道寓心于景的“人格风景”。

西安美术学院国画山水(西安美院藏画举隅)(8)

明佚名《水村集》 绢本 纵130厘米 横157厘米

似曾熟悉的古朴民居、茶肆酒家,景随步移于喧闹的村集,数百人各从其事,怡然自得。人物、树石、屋宇浑然一体,将山水与世俗风情全景式展现在方形画面,起承转合,匠心无痕。

西安美术学院国画山水(西安美院藏画举隅)(9)

南宋佚名《寒山拾得行吟图》 绢本 纵145.2厘米 横88.2厘米

宋人佚名之作,上钤大儒“朱熹”收藏印。图状唐代两位游方僧徒,须发放达。不见题识,亦无配景,行笔简约潇洒,颇得“吴带当风”笔意。

西安美术学院国画山水(西安美院藏画举隅)(10)

元赵雍《金人送成吉思汗出居庸关图》 绢本 纵115厘米 横58厘米

峻岭逶迤,林木繁茂,居庸险关设卡在这咽喉要冲,关门内外布得胜的蒙军将士及金国败兵,成吉思汗与完颜福兴立于关门内外。展现金、元之争的一段历史场景。

西安美术学院国画山水(西安美院藏画举隅)(11)

明唐寅《烟波归舟图》 纸本 纵74.3厘米 横32.5厘米

落霞孤鹜,渺然空踪;江风沙鸥,烟波无尽。舟舣浅水舱半掩,渔夫揽网欲跨岸。水村野趣,平易淡然。

西安美术学院国画山水(西安美院藏画举隅)(12)

明佚名《伴月听箫图》 绢本 纵182厘米 横104厘米

花园被竹栏围绕,月华任微风轻拂。清光微微,仕女凝眸端坐,为先生引颈吹箫。听者颔首虚目,陶醉天籁,一派闲适风流。

西安美术学院国画山水(西安美院藏画举隅)(13)

意大利利玛窦 《教士进宝图》 绢本 纵164.5厘米 横97.2厘米

把自己描绘成悬壶济世、行游江湖的模样,与众教友及小天使手持经卷、仙草等为进献明皇帝之礼。状物言志,写人写己,“进宝”虽寓传播宗教,同时带来了文明的西学之风。

西安美术学院国画山水(西安美院藏画举隅)(14)

明董其昌《云端村墟图》 绢本 纵92.4厘米 横40.6厘米

丛松掩映别墅,峻峰峭立雾涌。枝叶繁而不堵,景致悠而不疏。温润蓄养,凝气藏风。

西安美术学院国画山水(西安美院藏画举隅)(15)

清弘仁(号渐江)《黄山四屏》 绢本 每幅纵31.5厘米 横25厘米

黄山奇景,造化毓秀。弘仁笔墨勾皴罩染,瘦劲冷峭。峰石点缀杂草,悬瀑空流绝尘。黑白错综明目,布局独具艺匠。

综观更多的西安美术学院藏画,我们能感到创作主体由“文的自觉”转化至“人的自觉”的精神渐进过程。在今天,对观者的挑战在于能不能达至精神层面和古人平等对话,观者应尊重古人的人格修为,根据自身的文化底蕴、生活阅历以及审美判断,尽可能理解古人缘于视知觉、形成意识流的独特的形、色观念,在创作、欣赏双向循环的动态过程中,由此进入中国画神秘玄奥的门径。

透过草木的葳蕤芬芳,感受河山的澄明静穆,目光随山之峥嵘、水之静流、云之翻卷、鹜之翱翔,去品味游离繁茂而雄奇的物体动态,注视散落缤纷而跳跃的色彩。佳作潜移默化的陶冶,使我们仿佛穿透薄薄的素绢,不知不觉走进画里,融入特定的历史氛围,徜徉于欣欣切盼的心灵净地,时而为高超的程式设计而赞叹,时而被精湛的笔墨技艺所折服。感受巨匠用笔墨营造的精神气场、大师们用心灵烘托的意象空间,戒除浮躁,愉悦地领受中华文化派生的无比珍贵的图像遗赠,不由地发出会心的微笑。

※ 本文根据西安应一平《凝眸览古——西安美术学院藏画概观》一文编辑整理,原文刊载于2011年《收藏》06月刊

扫描识别上方二维码

可直接在收藏微店订阅2018年《收藏》杂志

本期《收藏》微信责编 杨柳

微信运营合作请发邮件至

libin@artyfun.com

西安美术学院国画山水(西安美院藏画举隅)(16)

创刊于1993年

一册在手,把握收藏

微信名:收藏杂志

微信ID:sczz0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