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请大家想象这么个画面:一群威武雄壮的大汉,围成一圈儿,表情肃穆,然后为首的那位举起小刀往指尖一戳,把血挤进面前的酒碗里,接着其他人纷纷效仿往碗里滴自己的血,最后每人喝一口,喝完了把碗往地上一摔:“从今天起,我们就是兄弟了!”

结拜为什么不能乱发誓(能不能不用自己只用别人的)(1)

很眼熟吧?是不是在很多影视剧里都看到过?当然细节有时候会不一样,见过最狠的是割腕放血的,大哥,您这结拜完了赶紧上医院啊!但是这么经典的仅式,其实在古代中国是不存在的。

明清时期,民间结拜方式是焚香祷告,换金兰谱,也就是所谓的“义结金兰”,那么在这个结拜仅式上,有需要自己出血的地方吗?没有!

“义结金兰”的金兰是什么呢?“金兰一词取自《品经》里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注意这个“臭”是通“嗅”,意思是大家同心协力,说的话像兰花一样芬芳,别理解成是“臭味”的意思了,那不是义结金兰,那是臭味相投。“金兰谱”也就是记载了结拜人数、各自生辰八字,祖上三代,结拜言之类事宜的帖子,大家从此以后各自知根知底就和一家人一样。换帖,焚香,祷告,这事儿就算齐了,真不需要动刀的,而与之最类似的,大约就是“斩鸡头、烧黄纸”,“斩鸡头”其实最初只流行于港台地区,由于港台影视剧的热播,以至于大家产生了“这是经典流程”的错觉。但其实哪怕在港台地区,“斩鸡头”也更多用于赌咒发誓而不是义结金兰。

明朝初期有两部小说,都是以“结拜”为重要主题的,一部叫《三国演义》一部叫《水浒传》,但这两部书里通篇也没见要结拜的人自己放血的。桃园结义是“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随后就是大吃一顿,开怀畅饮,根本没有自残的事,《水浒传》里结拜那么多次,最多也就是“宰了一头猪、一只羊,致酒设席子”,大家焚香祷告也就行了,何必非给自己一刀呢?

结拜为什么不能乱发誓(能不能不用自己只用别人的)(2)

可能有人说了,不是有个成语叫“歃血为盟”吗?要怎么解释?问题的关键,就在这个“歃”字上了。有个别朋友是这么理解的:这个“歃”字和“插”字外形读音都很像嘛,四川人不懂的字就认字认半边,意思肯定也差不多!所以这种结盟,应该就是拿刀把自己插出血来吧?

结拜为什么不能乱发誓(能不能不用自己只用别人的)(3)

“歃”,同“歠”(chuo),意思是“饮、喝”,“歃血为盟”也就是结盟时要喝血,当然这是原始的做法,后来大家就在嘴角涂点血完事。那喝血是喝谁的?也不是喝自己的,而是喝动物的在《史记》里明确地记载了这个过程:

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槃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毛遂左手持槃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一一《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对历史有兴趣的朋友马上就能知道这是哪一段“毛遂自荐的主角毛遂,他跟着平原君去和楚王聊结盟的事儿,看楚王在那边东拉西扯半天不说正题,知道对方没啥诚意,于是提着剑走上前:“几位,怎么耽误这么久啊?我们结盟合纵是百利无一害,犹豫什么啊?签合同吧?”

那把剑就在楚王脑袋上面晃啊!楚王赶紧点头:“签,这就签!”于是毛遂就让侍从们拿来鸡、狗、马的血,大家依次上来,一起完成歃血仪式!大家都看清了,用的是这些动物的血,而不是大家自己的。用这些动物的血是什么意思呢?古人有解释:

凡盟礼,杀牲歃血,告誓神明,若有背违,欲令神加殃咎,使如此牲也。 一一《左传正义》

从春秋时期起,结盟时宰牲涂血就是常规礼仪,意思是以此举在神灵面前发誓,如果违背盟约便会如那头倒霉牲畜高一般不得好死!所以明白了吧,歃血为盟,大家用的是献祭神灵的牲畜之血,谁没事儿朝自己下刀子啊?

结拜为什么不能乱发誓(能不能不用自己只用别人的)(4)

当然了,可能又有人要问,难道就没有自己出血的吗?自己出血,怎么看都比用动物的更心诚吧?还真有,需要自己出血的是真有的!这也还有个成语一一割臂之盟。

初,公筑台,临党氏,见孟任,从之。闷,而以夫人言,许之,割臂盟公。生子般焉。

一一《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春秋时期的鲁庄公,在鲁国大夫党氏家附近筑高台时,看到党氏家里有个女儿“孟任”,任是党氏的姓,孟,就是说她是这家大女儿;这位大小姐名到底叫什么,史书上没记载,大家几千年就这么把孟任当作她的称呼了。没办法,春秋战国那会儿重男轻女得厉害好多姑娘都没名字记载,就一个绰号。鲁庄公对这位大小组一见钟情,立马就缠上了。可这位姑娘不一般,她不想入宫当个籍籍无名的姬妾,要做正妻。问题是“门不当户不对”,诸侯的正房太太按理说也得是别国诸侯的女儿,或者是周王室的人,她只是鲁国大夫的女儿,身份上是不配的,所以庄公没法答应她,但泡妞总得有点表示吧,就算暂时没法给你买包包,也得表现出有买包包的决心,于是鲁庄公对孟任说:“我将来一定会娶你当正室!”空口无凭啊,怎么办呢?他就在自己胳膊上刺了个口子对天发誓,以表决心。后来也有人说是啮臂之盟,就是不用刀了,我改用牙,直接咬,咬出一圈牙印还不行,必须见血。不过就算是“割臂之盟”,也不一定就可靠。比如我们刚才说的,行割臂之盟的鲁庄公,身为国君大出血,算得上情真意切了吧?结果把妹子哄上床以后就食言了!庄公二十四年,鲁庄公跟齐国搞了政治联姻,娶了后来被叫作哀姜的齐国公主做正,答应孟任的话,眼瞅着是泡了汤,这时候他喜欢的还是孟任,甚至不跟哀姜一块坐车回家,而是分开走,哀姜带着自己的妹妹叔姜一起嫁过来,结果上来就吃了这么个下马威。大概是作为不能给孟任以正室夫人位置的补偿,庄公立了他跟孟任生的孩子做接班人,正室夫人哀姜这心理自然就不能平衡了,她虽然没有子嗣,可她妹妹叔姜有,最后哀姜私通庄公的弟弟,在鲁庄公去世以后派人剩杀了孟任的孩子,让叔姜的儿子启继位。鲁庄公这位和姜私通的弟弟大大有名,叫“庆父”“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说的就是他。从后世角度来说,庆父是个大大的奸角,他先后杀死两位鲁国国君,打算自己即位,让旁边的齐国人都看不下去,说出“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话来。在闵公即位后第二年,哀姜又跟庆父合谋,利用闵公处事不公,偏担自己老师的机会,让这事上被屈的大夫卜齮去杀了鲁闵公,哀姜自己一直没儿女,也许她心里还恨自己妹妹,但不管怎么说闵公这可是她的亲外甥啊。最后他们的行为遭到多数人谴责,两人分别逃亡,一个被杀一个自杀,死在了同一年里。抛开他们的行为对错不论。这两人的情谊只怕比“割臂之盟”还牢靠一些呢。

结拜为什么不能乱发誓(能不能不用自己只用别人的)(5)

总之,“割臂之盟”或者说“啮臂之盟”,最开始是男女之间定情用的盟誓手段,而且后来大部分时候也是。如果这个词用到那些结拜的壮汉身上,一群大男人给自个儿下刀子,割臂为盟…接下来的画面可能就有点不适合描述了。所以影视剧里的放血在古代都是没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