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的山谷(强省会白云深处有朵)(1)

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初冬的寒风难挡工人们的热情,贵阳市白云区城郊的食用菌基地里,一簇簇圆润鲜嫩的秀珍菇探出头来,期待着被采摘打包后销往全国各地。

食用菌是贵州12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该省近四年食用菌产量年均增长51.4%、产值年均增长60.7%,2020年食用菌产量147.6万吨、产值184亿元,年均增速位居全国第一,总体规模进入全国前十。

作为全省30个食用菌重点区县之一,白云区紧紧围绕贵州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按照“一园多点”产业布局,努力做强食用菌产业。截至今年10月底,共建成食用菌基地21个,2016年以来累计种植1.769亿棒、产量8.6668万吨、产值10.24亿元;并着力打造了白云区本土品牌“云尚菇”,研发了红托竹荪乳酸菌饮料及“蘑力山珍”(羊肚菌、红托竹荪、灵芝孢子胶囊、鸡枞油)等农旅产品。

为了让食用菌产业更好的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白云区的小菌菇搭上了从菌棒生产、食用菌培育、食用菌加工、认证检测到履历追溯的全链条跟踪管理食用菌产业“智慧菌云”快车,启动了现代都市农业的快捷键,有效助力该区乡村振兴。

数字赋能智慧农业

据“智慧菌云”后台管理员廖乙任介绍,白云区以食用菌园区基地为基础,建立了食用菌全产业链“智慧菌云”平台。该平台基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围绕食用菌全产业链菌种棒生产、种植、加工、供销、认证及检测6大环节,推动食用菌产业技术规范和规模化发展。当前,“智慧菌云”已建立数据采集点31个,该区15家食用菌企业、合作社、基地、大户已入驻该平台。

贵州聚控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入驻企业。依托“智慧菌云”平台,该公司建立了白云区首个珍稀食用菌智能化菇房示范种植基地,不仅提高了食用菌生产标准化、自动化水平,还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率,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打破传统“靠天吃饭”种植模式,实现常年稳定出菇,缩短了食用菌种植生长周期,大大提高了产量。

“以红托竹荪为例,一个智能菇房可种植红托竹荪1000棒,即平均每平方米可种植40余棒,而传统农业每平方米仅能种植10-14棒。一个菇房一年可收获红托竹荪鲜品750公斤,总的售价4.5万元,其产值是传统栽培方式的3-5倍!”公司副总经理肖永东补充说到。

在食用菌基地,肖永东通过手机端查看食用菌生长情况后及时发布各项农事任务,在该基地负责智能菇房的种植人员邹丽琴通过手机接收到任务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标准定量完成浇水、调节温度、湿度等操作,确保菌棒处于最佳制作环境,提高出菇成功率数量。

49岁的邹丽琴是白云区阿所村村民,以前和丈夫在省内各个工地上包工程做活儿。“哪里有工地我们就去哪里,工期一般都在半年以上,但我心里记挂着孩子,十天半个月的就要回家一次。如果是在贵阳市周边还好,县份上的工地来回折腾那真不得了。”

去年,邹丽琴看到食用菌基地招工,正式成为一名产业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一个月能挣4000块,我从家里骑电动车过来就5分钟,照顾小孩特别方便。”邹丽琴是个闲不住的人,这份工作让她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据介绍,目前该基地已带动50余户农户,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将会带动更多的农户。

贵州中科易农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该区一家食用菌加工企业,从初级农产品到精加工再到精深加工,产品远销欧美,日本等国家。

“这是冻干羊肚菌,我们根据‘智慧菌云’平台提供的基地预采期和预产量数据,结合食用菌进入加工厂仓储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加工时间和加工数量,实行计划性加工,避免集中性加工造成的堆积与浪费。”公司董事长孔轲介绍说。

“我们利用‘加工坊’模块提供标准化生产参数确保满足下游企业对初加工产品生产标准的要求,同时逐渐形成自身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工车间环节数据和视频让加工过程更加透明化,对过程进行规范化监管,提升企业品牌认可度。”他补充说到。

在订单式采购与销售环节,公司可通过系统与上下游企业(加工端/销售端)签订订单式生产协议,实行订单式生产与销售计划安排,生产端只负责种植和加工,平台则负责销路,拓宽了销售渠道。

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请跟随着我们小菌菇产业的发展,到科普区一探究竟,您可以通过您面前的触屏进入‘智慧菌云’平台的溯源板块查到您购买的小菌菇信息……”位于白云区“蘑力小镇”的贵州菌菇博物馆,讲解员正为八方游客演示“智慧菌云”的现代化功能。

消费者通过扫描农产品包装上的电子二维码,就可清晰地了解该产品从制棒、栽培、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过程全部信息,包括产品的名称、菌种来源、品种、采收时间、检测报告、营养成分、产地信息、菌棒信息、农事过程信息、加工过程信息、溯源编号等,并且还利用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的特点,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可靠,帮助生产者和消费者建立质量信任,提供了可靠的质量安全保证。

据了解,贵州菌菇博物馆场馆总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主要包括主题形象展示区、科普区、文创区、深加工产品展示区、研学讲解区及品尝体验区等6个功能区域。该馆可通过图文介绍、标本展示以及“智慧菌云”平台互动、食用菌美食品尝等方式,对食用菌相关知识及全省食用菌发展概况进行科普介绍,对食用菌衍生文创产品、精深加工产品进行推广宣传。

贵阳市白云区教育局副局长范轩祥表示,该区将结合中国—东盟青少年艺术交流中心、贵州省中小学等教育资源,引入专业化研学团队合作,重点面向中小学生开展食用菌科普教育等研学活动,进一步强化菌菇博物馆宣传展示和社会服务作用,深入挖掘并发扬食用菌文化。

如今,以白云区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区为核心的“一园多点”产业布局已整体呈现,珍稀及林下食用菌种植正在推广,菌干品、菌汤、菌粽等食用菌加工线已建成投产,集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老养生、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蘑力小镇”建设初见成效。

接下来,白云区将以食用菌产业为重点,围绕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打造“两园一基地”,即食用菌产业集群精深加工产业园、食用菌大数据智能化装备产业园和食用菌创业创新总部基地,推动建设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助推乡村振兴。

“强省会”推动“强融合”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2021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把“农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作为全省高质量发展主要目标之一。

作为贵州省会,贵阳将带头贯彻落实省委“一二三四”总体思路,大力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全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为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作出积极贡献。

9月26日,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胡忠雄主持召开贵阳贵安农业现代化工作专题会议。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稳住农业基本盘、筑牢“三农”压舱石、守好“三农”稳定器,奋力开创农业现代化新局面,为“强省会”开好局起好步筑牢坚实根基。

据贵阳市委副书记、代理市长、贵安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马宁宇介绍,在过去的十年中,贵阳市经济增速累计增长284.3%,经济总量跨越三个千亿级台阶,达到4311.65亿元,成为全国进步最大的城市。2020年,贵阳贵安大数据企业超过5000家,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16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8%。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核心区,大数据成了贵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让贵阳站在了世界前沿,并成为贵阳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当前贵阳正深入推动大数据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助力该市农村产业革命智慧化、精细化、电商化。

“十四五”期间,贵阳市将抢抓“新基建”发展机遇,推进行政村通光纤建设,优化行政村5G网络向30户以上自然村延伸,提升广电云覆盖规模和功能,打通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到2025年30户以上自然村高速率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率达100%,农村重点区域5G网络覆盖率达100%。

与此同时,贵阳市将积极打造国家数字农业农村创新中心和数字农业应用推广基地,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种植、养殖、加工、物流、营销等各环节的集成应用,引进和应用新型智能农业设施装备,构建涉农资源要素数据共享机制。

围绕乡村治理工程,该市还将推进数字政务向乡村拓展,探索建立乡村公共服务、社会救助、社会治安等信息共享平台。

原文见1月4日中国日报12版 英文链接:https://epaper.chinadaily.com.cn/a/202201/04/WS61d38e57a3108267e132110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