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这十年”“1 1”系列发布会第11场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强调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重点包括积极推进职称改革,深化教师评价改革。

当前职称改革趋势如何?哪些高校的举措可作参考?

国家推动 职称改革在行动

初级、中级、高级是高校职称设置的三大层级,其中高级又分为正高和副高。它们对应的名称依次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正教授。

从初级到高级,从讲师到教授,职称背后是教师的职业声望和薪资待遇的提升。没有哪位高校教师不关心职称。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在2020年12月31日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在保持高校教师现有岗位类型总体不变,即设置教学为主型和教学科研型等岗位类型的基础上,允许高校可根据自身发展实际,设置新的岗位类型,以适应新时代教师队伍发展的需要。

最新高校副教授待遇(毕业就当副教授)(1)

同时,该《指导意见》强调立德树人的根本地位,将师德作为教师职称评价的首要条件,并在具体评价方法上避免以往“唯学历”“熬年限”“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弊端,突出多元评价和创新人才选拔方式

其中的“四不得”尤其能体现职称改革的重点,包括:

不得简单规定获得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规模等条件;

不得将出国(出境)学习经历作为限制性条件;

不得将人才称号作为职称评定的限制性条件,职称申报材料不得设置填写人才称号栏目,取消入选人才计划与职称评定直接挂钩的做法。

最为关键的是,《指导意见》明确将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审权力下放至高校,由高校自主制定教师职称评审办法、操作方案等,并鼓励高校为重点人才建立绿色通道。

对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技术突破,以及对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教师,高校可灵活设置标准突出成果导向破格提升或评聘人才。

多校推进 高校选人“能者居上”

政策引导下,不少高校已经启动或计划开展本校职称评价改革方案。

安徽工程大学在9月14日召开了2022年职称评审工作动员部署会。该校修订了职称评审部分条款,严格执行师德师风失范“一票否决”制度,规定了专业技术各岗位指标分配限额,修订了辅导员专业技术岗位申报、不占指标推荐、“绿色通道”、教学和科研突出业绩人员申报等条款。

天津大学于2021年完成了全校所有学院(单位)职称评价体系修订。以国家政策导向为依据,该校职称改革重点在于突出分类多元:

多元标准:该校采取“一院一策”,由二级学院结合学科特点、岗位特点、研究性质制定自己的教师评价标准。

多元渠道:该校构建岗位分类,使各类人员具有合适的成长空间和相适应的成长路径。例如,全校性公共课、全院性学科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不同课程的教师评价标准需满足课程特点,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着重教学效果和育人实效,而非教师论文发表情况。

多元评价:该校从能力、贡献和实绩等三方面综合评价教师,利用构建的评审专家库开展同行专家评价,着重关注育人成效、教学质量、科研效益等。

随着各校职称改革落地实施,一些以往不敢想象的人才“破格晋升”例子不断出现。

据媒体今年3月报道,武汉纺织大学公布了24名2021年新晋教授人选,其中8人属于破格晋升。2016年入职武汉纺大,2018年获评副教授的余牛博士是其中之一。按传统“看资历”路径,他至少再等两年才能评教授。学校把他的业绩成果递送给3所同层次高校的3位同学科专家盲评,全票推荐后进入所在学部学科组评议,最终晋升为教授。

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的邹红军博士的晋升速度更是异乎寻常。2021年刚刚踏出东北师范大学校门,29岁的邹红军就获聘为华中师范大学教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他在硕博期间累计发表27篇论文,超半数为第一作者或独立作者。

华中师范大学对邹红军的聘任并非依托“唯数量”的老方法,而是重点考虑他的研究成果在学科领域产生了实质影响,是国内率先开展法国哲学家斯蒂格勒教育思想研究的先锋。依据学校“特别优秀人才可以不受学历、学位、学缘、履职年限等条件的限制,按破格条件予以破格聘用”的规定将其纳入副教授行列。

类似邹红军一样享受政策红利的例子不算俯拾皆是,也并非凤毛麟角。随着职称改革持续推进,高校教师晋升唯才是举、能者居上的趋势不断明晰,对促进教师成长、提升办学能力将起到重要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务院、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华中师范大学、天津大学等网站.

[2]安徽工程大学动员部署2022年职称评审工作.《潇湘晨报》,2022-06-08.

[3]武汉一高校职称评审改革见真章,超三成新晋教授为破格晋升.极目新闻,2022-03-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