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之前有一老外就曾问我“国”字该如何解释,为什么有“王”又有一点儿呢?有“王”还好解释,古时一国之内当有一王,理所当然,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土”。那么,里面看似多余的那一点儿又该做如何解释呢?其实这和“国”字的发展演变有关,今天我们就讨论一下。

按照惯例我们还是从字形说起,然后再顺藤摸瓜理理其中的脉络。“国”字古文字形如下:

国字最早的写法(字竟有四十多种写法)(1)

甲骨文“国”

国字最早的写法(字竟有四十多种写法)(2)

金文文“国”

国字最早的写法(字竟有四十多种写法)(3)

金文“国”

国字最早的写法(字竟有四十多种写法)(4)

篆书“国”

从以上字形可知,“国”字甲骨文最初写作“或”字,有“口”有“戈”,“口”非“口舌”之“口”,而是wéi,表示城池,“戈”为武器。很显然这是一个会意字,其义为持兵戈来保卫城池。

《说文解字》曰:“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甲骨文最初是没有下面的“一”字的。直至金文字形发展变化才有“一”字,有人说“一”字也表示土地。其实,从字形看,第一个金文“国”字中的“一”仍然与右面的构字部件融为一体。我认为这当是个方向不同的“戈”字,后来字形发展变化,下面的一横脱离整体最终成为“一”字。

金文中亦有字形同篆书基本相同,增加了外围的“口”字,以此来表示国家的疆域,但仍然强调以武力保卫国家。

甲骨文“国”字发展至金文、篆书,再到后来的繁体“國”字,字形基本保持不变。“國”字沿用了数千年。其实“国”字在古文字形体中并不限于以上字形,据统计可见于文献的当有42个“国”字之多。下面我们把40余个“国”字罗列如下:

国字最早的写法(字竟有四十多种写法)(5)

“国”字的不同形体

“国”字字形有42个,其实应该不限于这些,还有更多的字形,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罢了。这里有一个小插曲我们应该提及,也就是“口”中有“武”和“八方”的“国”字。

这两个字都是出自武则天统治时期,这个中国第一个女皇帝一生好像是跟汉字杠上了,乐于造字。其中最让大家熟知的便是日月当空的“曌”字。那这两个“国”字又是怎么回事呢?武则天统治时期有个叫寻如意的官员给武则天上了一份奏折,声称“國”字中有“或”字,为惑乱天象之意,非常不吉利。于是就建议“口”中的“或”改为“武”字,以此镇压之。这武则天听了以后觉得很有道理,而且把“國”字中的“或”字改为“武”字且是自己的姓,正合她的心意,一声令下全天下照此执行。

国字最早的写法(字竟有四十多种写法)(6)

武则天

哪知这个新字刚用了一个月,又有好事者告知武则天说:这“武”字在“口”中,这同“囚”字何异?该字极为不祥。这一句话好像点醒了梦中人,武则天一听胆战心惊,觉得所言极是。于是又一次召诰天下“國”中“武”字改为“八方”变为“圀”字,武则天认为这“八方”有威震八方之意,且能向外无限拓展,与“武”字有异曲同工之妙。总之,这位女仓颉为一个字而反反复复,也是醉了。

这“國”字及至太平天国时期,又有了换汤不换药的说法。太平天国造反建立政权,当时封王多达一千六百多人,几乎到了南京城墙上扔下一块砖头就能砸中几个王的程度。政权的巩固必须要靠这些王啊,于是“國”字里面就赫然而立一“王”字,便沿用了“囯”字。其实,这个“囯”字早在汉代就已经存在了,后来元明的小说“国”字均为“囯”。

国字最早的写法(字竟有四十多种写法)(7)

洪秀全的天朝宫殿

太平天国用“囯”字达14年之久,后来我们在汉字简化过程中,采用了“国”字,一说是为了与太平天国突出“王”的“囯”字相区别;另一说是“国”中的一点代表当时的六亿群众。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可靠,“国”字很早以前就是存在的,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孪并造像》中就见此字。古时人们“王”“玉”不分,现在不少“王”字旁的字多与“玉”有关,其实就是“斜玉旁”。

汉字改革之时确定“国”字也很有争议,当时争论于“国”、“囯”、“囗”、“囻”几个字之间。最终确定内有“玉”的“国”字,简洁亦消除了封建帝王气息。或许是寓“像珍惜玉一样珍惜每一寸疆域、爱护我们的国家”之意吧。

好了,说到最后我们再说说“国”之含义吧。最初人们聚居的地方称之为“邑”,《说文》曰:“邑,国也。”当时的“国”主要是王、侯的封地。《周礼·大司马》:“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有“若其功大,使之开国为诸侯;功小,使之承家为卿大夫。”在春秋时期,一般用“邦”表示国家之意,且有“大国曰邦,小国曰国”之说。至今我们还有“邻邦”、“友邦”之称。只是到了西汉,有了皇帝刘邦,避讳而改称“国”,“国”便开始被普遍使用了。

您的点赞、关注、转发是对我的最大鼓励!期待与您交流国学,非常感谢!

原创声明:本文为字本论根据汉字研究的心得和阅读文献资料所原创,感谢您对字本论原创的支持,欢迎您批评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