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明武宗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六月十四日,大明宗室宁王朱宸濠在江西南昌发动叛乱。为了凸显自己此举的合法性,宁王让军师刘养正写了一篇檄文,其中有一句非常厉害的话:“我祖宗不血食者今十有四年”。而在明代著名文学家、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举人沈德符所著的《万历野获编》之中,进一步阐明了这句话的严重性:

正德十四年,宁王宸濠反逆,移檄远近,中有“上以莒灭郑,太祖皇帝不血食”之语。盖又因郑旺之言而传会之,以实昭圣太后之罪耳。—《万历野获编卷三》

郑贵妃被明光宗杀(明武宗为何下旨处死自己的外公)(1)

宁王朱宸濠剧照

古代杀牲取血进行祭祀,因此称之为“血食”,所谓的“太祖皇帝不血食”,意思就是江山社稷已经易姓,列祖列宗得不到祭祀。“以莒灭郑”又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郑”通“鄫”,指的是春秋时代的鄫国。“莒”指的是与鄫国相邻的莒国。

鄫国国君鄫子娶了一个莒国女子为继室,二人所生的女儿嫁回莒国后又生了一个儿子,即鄫子的外孙。随后莒国人赶走了鄫子的亲儿子,将他的外孙立为国君,鄫国绝祀,相当于亡国,这就是“以莒灭郑”的由来。

换句话说,在宁王口中,明武宗朱厚照根本不是当今皇太后张氏(即引文中的昭圣太后)的儿子,甚至都不是明孝宗的儿子。大明天下已经亡于异姓之手,所以他也要来一次“奉天靖难”。朱宸濠这样说,自然是一种政治攻势,明武宗肯定是明孝宗的儿子。但是有关朱厚照并非皇太后亲儿子的说法,不单宁王知道,湖广武昌府的楚王知道,甚至连日后的明世宗朱厚熜都知道。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传言,归根结底都来自于当年的“郑旺妖言案”。今天笔者就来聊一聊明武宗生母之谜,看看这位郑旺到底是不是他的外公。

郑贵妃被明光宗杀(明武宗为何下旨处死自己的外公)(2)

孝康敬皇后张氏画像

独霸后宫的张皇后

张氏,北直隶河间府兴济县(今属河北省沧县)人,鸿胪寺卿张峦之女,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二月被册为皇太子妃。八月宪宗驾崩,皇太子朱祐樘继位,即明孝宗。当年十月,皇太子妃张氏晋封皇后。

从时间线来看,此时的孝宗成婚不过半年时间,身边除了张氏之外,别无任何妃嫔。对于皇室来说,开枝散叶是头等大事。当年孝宗的叔祖父景泰帝朱祁钰正是因为没有儿子,才让原本被软禁于南宫的太上皇帝朱祁镇复辟成功。问题是现在正是大丧期间,皇帝显然不能大张旗鼓选妃,于是御马监左少监郭镛提出一个折中方案:

先是,御马监左少监郭镛请预选女子于宫中或诸王馆读书习礼,以待服阕之日,册封二妃,广衍储嗣。—《明孝宗实录卷十一》

然而这个合理化建议却遭到了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谢迁的强烈反对。左春坊左庶子是辅导太子的詹事府属官,翰林院侍读则是天子近臣,说明谢迁这个人是孝宗任皇太子之时的亲信。谢迁反对的理由也很奇怪,归根到底是这样一句话:“今则中宫正位,内主得人矣。自余妃嫔,宜可稍缓。”意思就是已经册立了皇后,皇上不用担心子嗣,其他的妃嫔可以缓一缓。这可真是滑稽,孝宗的嫡祖母英宗钱皇后、嫡母宪宗王皇后哪一个有子嗣?再往前追朔,除了当年的建文帝马皇后生过一个儿子朱文圭,大明朝建国一百多年还有哪位在任皇后生过皇子吗?一个都没有。

郑贵妃被明光宗杀(明武宗为何下旨处死自己的外公)(3)

明孝宗朱祐樘剧照

最终礼部尚书周洪谟一锤定音,认为应该在宪宗皇帝禫(音dàn)祭后再为孝宗选妃。皇帝去世二十五个月称禫祭,换句话说,选妃计划被推迟到了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十月以后。然而时间到了之后,从皇帝到百官居然没人再提这茬。

问题是皇后的肚子不争气啊,两年时间里面毫无动静,这下连宗室都坐不住了。荆王朱见潚,明仁宗曾孙、明孝宗堂叔,代表宗室请皇帝纳妃。然而孝宗的回复很有趣,我们来看一下:

上贻书复王曰:“王以朕未有储嗣,请遣官选取女子,固为盛意。此系人伦重事,不可轻举。朕即位方及三年,过先帝大祥未久。若遽选妃,将不启天下之私议乎?况祖宗朝册后之后,无遣官重选妃例。朕果欲选妃,亦当禀命于太皇太后、皇太后然后行,岂敢任意自为?王所拟诚有未当者,朕志已定,可不劳尊虑也。惟叔亮之。”—《明孝宗实录卷三十一》

圈重点:“况祖宗朝册后之后,无遣官重选妃例”。这是哪门子的成例?之前历代先帝册封皇后之后就不册封妃子了?简直荒唐。孝宗百般推脱选妃,难免让人联想是张皇后从中作梗。

郑贵妃被明光宗杀(明武宗为何下旨处死自己的外公)(4)

明孝宗剧照

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礼科左给事中韩鼎甚至搬出周礼,提出孝宗应该“遵古者天子一娶十二女之义,慎择幽闲以充六宫”。然而皇帝一句“朕自有处分”,就把韩鼎的长篇大论扔进了废纸篓里。

韩鼎非常实诚,既然皇帝陛下说会有行动,那我就等。但韩鼎等了近两个月,发现孝宗只是动动嘴皮子而已,根本就是“圣断杳然”。于是他老人家愤而再次上奏进行催促。结果皇帝只是回了他一句莫名其妙的话:“立大本之言诚有理,但慎选妃嫔未宜遽行耳”。意思就是皇储确实重要,但我不能选妃。这要不是张皇后在后面捣鬼,谁能相信?

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四月,从宫中传出了皇帝打算纳妃的小道消息,吏部听选监生丁谳抖擞精神,上奏强烈反对,要求皇帝“慎终如始,不为群小所惑”。在这位丁监生看来,孝宗只有在后宫中保留皇后一人,才能“跻仁寿而绵国祚”。你要说后宫妃子多导致皇帝寿命不长我也就忍了,可是皇后绵了四五年了,“国祚”呢?何况一个小小监生胆子那么大,只能让笔者认为背后有皇后的影子。

但是到了当年九月二十四日,一切争议烟消云散,因为皇长子诞生了。十月十三日,孝宗为此颁诏天下,其中还特意为其身份做了隆重介绍:“皇后正宫诞生元子”。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三月初七日,孝宗为皇长子赐名曰厚照,随即又在第二天册封其为皇太子。

咨尔元子,皇后所生。天资秀发,日表英奇。福庆诞钟,统承攸属。兹特赐名曰厚照。夫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尔当顾名思义,明于庶物,察于人伦。—《明孝宗实录卷六十一》

郑贵妃被明光宗杀(明武宗为何下旨处死自己的外公)(5)

Q版明武宗画像

诡异的“郑旺妖言案”

虽说当时张皇后突然生下一个儿子之时,就有人风传这位皇长子并非她的亲儿子。但在孝宗本人三番两次强调朱厚照是皇后所生之后,大家伙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呢?然而弘治朝末年的一起“郑旺妖言案”,却让武宗生母究竟是谁一下子扑簌迷离起来。

在北京城的东北角有一个郑村镇,是后军都督府下属武成中卫的驻所。武成中卫下辖五个千户所,其中有一个军余名叫郑旺。明代的卫所军都是世袭的军户,军户中有一人进编制为正军,其他的男性就是军余。这些军余虽然不享受正军待遇,但是训练、运粮等任务一个不少,可想而知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郑旺有个女儿,小名叫做王女儿。由于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于是在女儿12岁的时候,将她卖给了东宁伯焦俊。但是王女儿命运多舛,没多久又被东宁伯家转卖,此后去向不明。后来郑旺听说隔壁驼子庄郑安的女儿进了宫,老郑头以后就是皇亲了。听到有这等好事,郑旺也动了心,而且他还怀疑这个姓郑的女子会不会是自己的女儿呢?带着一朝平步青云的梦想,郑旺来到了京师,找到他的两个朋友:锦衣卫舍余妥刚和妥洪。所谓的舍余,说明妥家也是世袭锦衣卫武官,只不过这兄弟俩跟郑旺一样也是替补。

郑贵妃被明光宗杀(明武宗为何下旨处死自己的外公)(6)

明代紫禁城玄武门

二人让郑旺把他女儿的情况写在帖子上,然后带着他来到皇城玄武门外,把帖子交给了乾清宫内使刘山。过了一个月,郑旺眼看宫中没有消息,就带着礼物:米面,再来找刘山。吃人嘴短,拿人手软,刘山这回用心打听,终于从一个宫女郑金莲处得到一个消息:宫中确实有个女子,小名叫做王女儿。

根据史书的记载,刘山找到了这个王女儿,但是这姑娘坚称自己姓周,并不是郑旺的女儿。不知什么缘故,刘山见到郑旺之后只是说你女儿被转卖三次,现在对你的身份有所怀疑。郑旺据此认定王女儿就是自己的亲生闺女,此后多次带着“果食缯帛”之类的物品托刘山转交给王女儿。史书在此给出了一个非常矛盾的说法,一面称郑旺的礼物“山皆匿之”,也就是没交到王女儿手上,好像这位宦官是个贪财之人。可一面又说刘山多次从宫中送出“衣靴布绢”等物给郑旺,说是王女儿所赐。这就很奇怪了,宫中的物品想来比郑旺手上的民间之物要值钱吧?刘山图什么呢?

随后刘山又对郑旺爆了一个猛料,说王女儿进了乾清宫,生下了皇子,你老哥以后就是皇亲了。郑旺大喜过望,回到家乡之后立刻进行了大肆宣传。有刘山所给的宫中之物作为佐证,郑村镇的百姓谁不相信?一时之间上门送礼的人多达六百余人,郑旺还专门做了一册《聚宝历》来登记姓名。

郑贵妃被明光宗杀(明武宗为何下旨处死自己的外公)(7)

紫禁城乾清宫

然而就算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可是宫中似乎并无任何反应,因为郑旺最终翻车的时间点,是在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此时的朱厚照都已经14岁了。郑旺之所以会翻车,是因为他去拜访了一次仁和公主府。

仁和长公主,明宪宗长女,明孝宗之妹,嫁鸿胪寺卿齐政之孙齐世美。齐驸马在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去世,因此接待郑旺的是他和公主的长子齐良。齐良看到郑旺所拿的东西,立刻认出这是宫中之物。故而他对郑旺的皇亲身份深信不疑,还转手送上一份厚礼。

旺将诣齐驸马家,驸马子见之亦信其为皇亲也。出豹皮一并马鞍辔、纱罗衣襦,赠旺及其妻赵氏。旺家人辈遂肆作声势。为缉事官校所发,逮捕旺等。并执刘山、王女儿于上前亲鞫之。—《明孝宗实录卷二百十九》

原本郑旺在郑村镇耀武扬威,朝廷可以不管。但是现在事连仁和公主,那就不是小事了。但是孝宗的反应很奇怪,因为他没有把郑旺、刘山等人交给法司,而是选择由自己亲自审问。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件事法司管不了,只有皇帝本人才能裁决。

郑贵妃被明光宗杀(明武宗为何下旨处死自己的外公)(8)

明孝宗画像

然而奇怪的事情又发生了,刘山在皇帝面前竟然有恃无恐,史书记载他“谬援王女儿以脱罪”。单从这一点判断,只怕王女儿真的是朱厚照的生母。孝宗无可奈何,只能将刘山交给锦衣卫处置。随即锦衣卫交上来一份供状,称王女儿并非郑旺之女,给刘山定了一个“妖言罪”,需要凌迟处死。给郑旺、妥刚、妥洪定了一个“传用惑众罪”,需要处斩。

这可奇了怪了,武宗到底是不是王女儿之子呢?似乎所有人都把这茬给忘了。在明代文学家陈洪谟所著的《治世余闻》之中,还记录了当时孝宗的内批原文:“刘林使依律决了,黄女儿送浣衣局,郑某已发落了,郑旺且监着”。这里的刘林应为刘山,他的结局最惨,被孝宗下旨“凌迟处死,不必覆奏”。反而冒认皇亲的郑旺只是被关在大牢之中,并没有按律处斩。里面的郑某,应为郑金莲。黄女儿,则是王女儿无疑。编修王瓒当时在司礼监教小太监读书,正好目睹了王女儿被送往浣衣局的场景:

王编修瓒,一日自司礼监教书出,谓一二同年曰:“今早在左顺门,见红毡衫裹一妇人,不见其面,只见二小足。有人随去,见二内使押送赴浣衣局。守者俱起立迎入,待之异常,不知其由。”后数日,乃闻参送数人至西曹问罪。—《治世余闻·下篇卷四》

五个月后孝宗驾崩,皇太子朱厚照继位,随即大赦天下。刑部尚书闵圭看到诏书之后,立刻派人去牢中把郑旺放了出来。刑部官员认为这是大事,需要向皇帝请示。闵圭认为“诏书不载者即宜释放”,坚持将郑旺释放。所谓“诏书不载”,是指虽然大赦天下,但是有一些类似“谋反叛逆”之类十恶不赦的大罪不在其列。郑旺既然只是一个“传用惑众罪”,自然可以赦免。在这里我们不免要猜测,闵尚书胆子这么大,是不是背后有新天子的授意呢?

郑贵妃被明光宗杀(明武宗为何下旨处死自己的外公)(9)

张太后剧照

未曾想郑旺出狱之后不改初心,依然认为自己就是当朝皇帝的亲外公。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十月,郑旺潜入东安门,宣称国母被囚禁多年,要求面见皇帝。这一次宫中没有让锦衣卫出面,而是直接让东厂出手拿下郑旺,随即将其打入刑部大牢,拟定了一个“妖言”的罪名。郑旺虽然不服,但是大理寺复审之后坚持原判,最终将其凌迟处死。

结语:郑旺虽然死了,但是迷雾并没有消散。从种种迹象表明,武宗生母可能真是那位王女儿,外公不是张峦而是郑旺。武宗和张太后(孝宗驾崩后,张皇后自然升级为张太后)关系并不融洽,郑旺之所以会在十月硬闯皇宫,是因为武宗在八月搬出大内入住了豹房。但是此时的内阁大学士,正是当年坚持孝宗不可选妃的谢迁。最终势单力孤的武宗不得不下旨处死自己的亲外公,这份仇恨让他最终和内阁决裂,转而重用刘瑾。

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十二月,张氏生下皇次子朱厚炜,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正月又生下皇长女太康公主。但是朱厚炜和太康公主都在两岁不到的时候夭折,侧面证明了张氏可能基因并不好。换句话说,武宗非其亲生的可能性就会更高。

但是当朱厚炜在世的时候,张氏有没有动过扶亲儿子上位的念头呢?是不是这个原因造成她和武宗之间的隔膜呢?我们来看看武宗和张太后之间都有哪些互动。武宗继位后,为祖母王氏上尊号圣慈仁寿太皇太后,但对张氏只给了一个皇太后的头衔,前面并无徽号。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武宗为祖母改上尊号慈圣康寿太皇太后,为张氏上尊号慈寿皇太后。但是这件事的背景是什么?是武宗刚刚迫不得已放弃自己的白手套刘瑾,他对太后的尊崇,无疑是为了安抚文官。

郑贵妃被明光宗杀(明武宗为何下旨处死自己的外公)(10)

明武宗剧照

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慈圣康寿太皇太后驾崩之后,内阁大学士杨廷和等人在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提出将张氏的尊号也加到四个字,但武宗对此的态度是不予理睬。

乙酉,大学士杨廷和、梁储、蒋冕、毛纪言:“仰惟圣母皇太后克配先帝,诞育圣躬。请如先朝故事,于圣母尊号慈寿二字之上加至四字。以极尊崇,用彰我皇上圣孝,此亦中外臣民所同愿者也。”不报。—《明武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一》

武宗为何如此态度,只怕是对“诞育圣躬”这四个字嗤之以鼻吧。在大学士梁储、蒋冕的口中,张太后对武宗是“思欲一见而不可得”。而在巡按直隶御史叶忠的口中,武宗对张太后的态度是“侍膳之礼久旷”

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十二月,武宗从南京返回北京,随即在南郊祭天之时“呕血于地”。此后武宗在豹房养病,张太后却从未前去探望,按刑科给事中顾济的说法是“两宫隔绝,至情日疏”

三月十四日武宗在豹房驾崩,张太后却不为“儿子”立嗣,而是以“兄终弟及”的理由从湖广安陆迎武宗的堂弟兴世子朱厚熜入继大统。本以为朱厚熜孤身一人是个软柿子,未曾想这位明代顶级权术大师竟然一步步肃清了内阁,掌握了大权,最后逼得张太后晚景凄凉。明世宗为何如此讨厌张太后?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认为和“郑旺妖言案”有关。

此案倡议甚怪。往年郭江夏行勘楚府,时冯开之先生为予言楚事,因及武宗,亦曾被谤如楚宗所言。以此世宗尤追恨张太后,并及鹤龄、延龄兄弟,决欲族之。—《万历野获编卷三·郑旺妖言》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说得就是这位嚣张跋扈了数十年的张太后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