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莫言成为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也在那一年变得家喻户晓。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上个世纪80年代,创作出《边城》的沈从文曾两次被提名并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终审名单,遗憾的是,这个奖项只颁发给在世的作家,沈从文先生最终与它擦肩而过。这两位作家都创作出了不少乡土作品,相对于莫言作品中充满的"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山村散发着优美的人性与人情。

沈从文的边城深度解析(看沈从文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1)

老年时的沈从文

沈从文是一位多产作家,上个世纪30年代是作为小说家的他创作最为丰盛的时期。我们所熟知的《边城》便问世于这个时期,在《边城》之前即1931年,他的中篇小说《三三》拉开了他创作高峰的序幕。"三三"是一位十五岁少女的名字,她自小生长在湘西山村中一个偏僻的磨坊中,幼年丧父,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这钟灵毓秀的自然山水日日滋养着她的心灵,她渐渐成长为一个质朴、纯真、美丽、多情的姑娘。沈从文通过描写这年夏天少女三三因爱意觉醒而产生的一段朦胧情思,表现了未被现代都市文明污染的、古老湘西社会淳朴自然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沈从文的边城深度解析(看沈从文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2)

年轻时的沈从文和张兆和

被青山绿水浇灌的人心,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和谐且淳朴

《三三》虽然是在讲一个情窦初开、爱意觉醒的少女的故事,但是沈从文并没有采取平常的手法去表现,他故意淡化了故事的情节,以清淡的散文笔调去抒写自然的美。三三和母亲所居住的地方是一个偏僻的石头磨坊,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往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她们居住的地方是偏僻的,可又因为是磨坊,所以人来人往。

在我们的普遍意识中,孤儿寡母的日子是不好过的。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失去丈夫后一人抚养儿子,因为分不出身照看儿子,导致儿子被狼叼走了,后来丧夫丧子的她仅有的房子也被大伯收走了。又比如鲁迅的《风波》中,善良公正的八一嫂只因为说了句公道话就被骂作"偷汉子的小寡妇",最后只能抱着自己的孩子哭泣。听到"寡妇"二字,我们最经常想起的俗语就是"寡妇门前是非多",因此面对他们,大多数人会选择躲避和冷漠想待。

沈从文的边城深度解析(看沈从文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3)

可是在沈从文笔下,身为寡妇的三三母亲独自撑起了磨坊,堡子里的村民不但不会躲着她们,还会对她们多加照顾。文中,按照当地的习惯,凡是靠近谁家房子的水,那么这水连同水里的鱼都算是谁家的财产。堡子里的人没有因为她们家没有男人就夺了去,三三母女也没有因为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就禁止其他人钓鱼。倘若家里来了客人,三三母亲心甘情愿地捉了两只鸡要送给客人,而客人又真心实意地劝着留下这两只鸡。

看过莫言的《牛》的读者应该对他笔下的农村有着深刻的印象,一群人为了吃到一口牛肉互相玩弄心机,人人充满了贪欲,村民们有着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困顿。对比鲁迅和莫言笔下的乡村,沈从文的乡土小说表现出自然与人相契合而散发出的浓郁诗意,人与人之间不是相互倾轧、冷漠自私,而是互帮互助、和谐相处。

沈从文的边城深度解析(看沈从文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4)

远离现代都市文明的乡村,保留着人性中健康的一面

"三三"代表着纯净的乡村,城里来的养病的年轻男人是都市文明的象征,他的出现令三三产生了朦胧情思,也使得三三开始在心中幻想着都市的模样。作为一个从未进过城的女孩,如果不是这个年轻人的突然出现,她可能根本不会去想堡子以外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熟悉沈从文的读者都知道,他自称为"乡下人",而他的小说也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写城市与资产阶级的,第二类是写乡村与抹布阶级的。他的第一类小说如《绅士的太太》、《八骏图》、《有学问的人》等等,是他在以"乡下人"的目光打量跻身其间的都市生活,看到的是物欲横流的高等人的精神空虚和道德堕落。与第一类小说形成鲜明对比的正是他的第二类小说,《三三》、《萧萧》和《边城》等就属于第二类。

沈从文的边城深度解析(看沈从文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5)

生长在这山清水秀、与世隔绝的小山村,三三的心干净的如同一个孩童,她的双眼也没有被那些世俗的欲望遮蔽。有人来碾米她就帮着母亲碾米,鸡要打架她就去管,鱼要被人偷钓她就一本正经地去看,但是最后她还是会让人去钓鱼。这样简单、平静的生活她过了十余年,心里也从没想过什么大富大贵、珠宝首饰。沈从文用一场梦来表现三三的正直与纯洁。在梦里,这个城里来的年轻人用金子来诱惑她,三三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三三生气似的大声说:"就算我小气也行。我把鸡蛋喂虾米,也不卖给人!我们不羡慕别人的金子宝贝。你同别人去说金子,恐吓别人吧。"

三三对"金子"的轻视与现代都市中那些重物欲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对这个城里来的年轻人的情愫恰如刚刚破土而出的嫩芽,即便她念念不忘却也无法确定这种感觉到底是什么。虽然那个城里来的年轻人和管事人有些言行的确释放出了一些容易让人浮想联翩的信号,但是三三始终保持着女儿家的矜持。她不贪恋富贵,也就不会投怀送抱,更加不会自轻自贱。

沈从文的边城深度解析(看沈从文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6)

年轻时的沈从文

在沈从文的第二类小说中,无论是《边城》中的翠翠,还是《三三》中的三三,她们清澈纯净、天真善良、温柔恬静,是"爱"与"美"的化身,她们生活的环境也是一个净化了的世界。通过第一类小说与第二类小说的相互对比,前者使后者"具有了理想化了的形态",而后者使前者"真正呈现出病态"。《三三》的结尾,这个城里来的年轻人病死了,三三又回归到了简单、平静的生活当中,这也象征着这个远离现代都市文明的小山村最终保留下了人性中健康的一面。

一曲温柔淡远的牧歌,表现的是沈从文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是因为《边城》才开始知道沈从文。《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一首美好的抒情诗、一幅秀丽的风景画,也是支撑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坚实柱石。在讲述他创作《边城》的动机时,沈从文这样说: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三三》比《边城》早三年问世,我们在看完两篇小说之后会发现三三和翠翠非常相似,她们都生长在不健全的家庭当中,被青山绿水滋养着长大,身边有着最重要的亲人,性格温柔恬静,在稚嫩的年岁情窦初开、懵懵懂懂。所不同的是,三三的爱最后没有彻底觉醒,而翠翠在爱情觉醒之后便矢志不移,她执着且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时回来,也不管他能不能回来。

沈从文的边城深度解析(看沈从文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7)

老年时期的沈从文

在我看来,翠翠更像是已经成长起来的三三,翠翠爱意觉醒后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正是三三"将来会有的行为"。在《三三》问世三年之后,沈从文创作了《边城》,他在谈到《边城》的创作时说:

"拟将过去和当前对照,所谓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塑,可能从什么方面着手"。

此时的沈从文相较于三年前对这个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衣冠社会"已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正因如此,他对自己理性中的那个优美的、健康的、合乎人性的、充满着"爱"与"美"的社会更加向往。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读《边城》时能够感受到一种更为强烈的主体情绪的投入,对"边城"各方面的描写也都比《三三》更加的细致和清新。翠翠对爱情的执着正是沈从文自己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

沈从文的边城深度解析(看沈从文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8)

老年时期的沈从文和张兆和

结语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中国上个世纪的早期作家中,如鲁迅、周作人、郁达夫、郭沫若、萧红等都有着旅日经历,林徽因、徐志摩、郑振铎等有着旅英经历,林语堂、胡适、闻一多、冰心等有着旅美经历,他们的国外求学经历都深刻地影响着自己的创作。沈从文则不同,他直到20岁仍旧只受过小学教育,没有任何海外游学经历,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作家,他的文学理想不是从政治角度去探索社会进步的道路,而是从人性角度去寻求重塑民族品德的门径。

沈从文的边城深度解析(看沈从文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9)

青年时期的沈从文

对比他的第一类小说和第二类小说,我们会发现沈从文笔下的乡村是淳朴、纯净和充满善意的,即便在反映农村落后、封建、愚昧一面时也不会忽视它可爱、慈爱、温柔的一面。这造就了身为文学家的沈从文为别人所难以替代的独特性,使他在现代文学的交响乐中保持了自己独特的声音。

我实在是个乡下人……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沈从文

湘西的青山绿水不仅滋养了如三三和翠翠这样纯净、质朴、善良的女孩,也滋养了沈从文的人生。他笔下的文化不发达的乡村世界是他现代自我理想图示的展示,他向往这种自然山水之中和谐、淳朴的人际关系和原始、平静、自然的生存状态。他的第二类小说不仅歌颂了未被现代都市文明扭曲的、古老湘西社会淳朴自然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还表达了沈从文对故乡家园的挚爱与陶醉,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

我是春耕夏耘,书山有径,栽字种文,秋收冬藏。

鲁迅:一场由辫子引起的《风波》,搅动的是一颗颗沉睡的人心

列夫·托尔斯泰的悲悯:《舞会之后》,本质不同的人注定分道扬镳

契诃夫:无处诉说的《苦恼》,源于人与人之间深层次的隔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