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被视为国术。长期以来,国术被国人认为是天下第一技击术,武林高人可以运气为剑,隔山打牛,还能摘叶飞花伤人立死,没有哪个国家的搏击术可以与中国武术比肩。即使在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民族危亡的一百多年里,大家仍然坚信,就算打不过洋枪洋炮,可要论徒手搏击或冷兵器对抗,洋人根本不是对手。这一信念是如此坚定,以至于不容有半点质疑。

荆轲的剑术如何(荆轲以剑术闻名)(1)

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在机缘巧合之下,发生了几场当代国术大师与自由搏击运动员的公开比武,结果让人瞠目结舌。盛名在身的大师们不仅没能展示出传说中的神功,反而是毫无对抗之力,几乎一击便倒。开始人们认为这只是一个意外,然而随着一位位大师走上拳台,又一次次铩羽而归,国人们陷入了凌乱,经过一番反思和争论,国术无敌的信仰终于动摇了,质疑之声不断传出。有观点认为,武术大师没有实战能力的现象,不仅出现在当代,还存在于过去,有人翻出各种证据来证明,明清时期的许多所谓宗师都是徒有虚名,他们的神功和那些神奇的战例都是门人杜撰包装出来的。虽然这种一棒子打死中国武术的武断结论,既不客观,也不公正,是不可接受的,但是也要承认,在历史上确实出现过没有真功夫的假大师,即使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也有裘千丈这种招摇撞骗之徒。

荆轲的剑术如何(荆轲以剑术闻名)(2)

其实在古代,这种“武术大师现象”并不只存在于明清时期,根据正史的记载,这种现象至少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在《史记·刺客列传》中,专诸、聂政、豫让、荆轲是四大刺客,两千多年来,他们以过人的忠诚、勇气、智慧和武艺备受后人敬仰。

专诸刺王僚时,王僚已有防备,身穿两层重甲,周边有手持长戈的武士环卫,可是专诸在这种强大压力下,神情自若,毫不慌张,在接近王僚的一瞬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出手,一击致命,尽显力量和速度。在当时的情况下,专诸如果仅有强大的心理抗压能力,却没有相应的武艺加持,那么即使靠近了王僚,在武士们虎视眈眈的近距离监视下,也没有机会出手,即使出手了,也会被武士的长戈挡住,即使击中了王僚也不见得能刺穿他厚重的铠甲,而专诸只有一次机会,必须一击得手,可是这种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刺杀,专诸却做到了,所以他毫无疑问是当时的一位顶级武术高手。

荆轲的剑术如何(荆轲以剑术闻名)(3)

聂政刺侠累时,侠累正在相府中,端坐在高台上,身边防卫森严,“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并没有采用智取的套路,而是从大门强行闯入,高声呼喝,一路斩杀卫兵数十人,冲上台阶将侠累杀死。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又说:“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

荆轲的剑术如何(荆轲以剑术闻名)(4)

聂政杀入相府后,沿台阶朝上仰攻,本已十分困难,而且侠累身边都是持戟的精壮卫士,竟然被他格杀数十人,最后成功刺杀了重兵护卫的侠累。这不是小说的描写,而是《史记·刺客列传》的真实记载,聂政之勇,可谓万夫难当。

荆轲的剑术如何(荆轲以剑术闻名)(5)

专诸和聂政,都是当时闻名天下的勇士,他们分别以一次惊心动魄的刺杀证明了自己的盖世英勇和绝顶武功,不负他们的赫赫威名。这也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是有猛士的,中国武术不都是花拳绣腿,而是可以致人死命的必杀之技。

再看豫让谋刺赵襄子一事,豫让只是智伯的一个家臣,并不以武艺见长,然而为了给主公报仇,他不惜自残形体,多次试图以伏击方式刺杀赵襄子,却因赵襄子为人警觉而没有成功。豫让对旧主的忠诚和不惜与敌同归于尽的勇气自不待言,但他却终因武艺不逮,只能抱憾而死。豫让本不是个武士,他独自去行刺赵襄子这种自身防护意识极强的千乘诸侯,失败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四大刺客中名头最大的荆轲,却在刺秦王时上演了不可思议的一幕。

在当时,荆轲是名震列国的天下第一刺客,与专诸、聂政这样的武夫不同,荆轲还是个文武全才,《史记》记载他:“荆卿好读书击剑”,他不仅善击剑,还通文墨,所以他的心智应该更加缜密,也更有韬略,综合能力必然在专诸、聂政之上。按《史记集解》的注释,荆轲击剑术的特点是“持短入长,倏忽纵横。”也就是说,荆轲擅于用短剑破对方的长兵器。就冷兵器搏击而言,有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的说法,所以荆轲的剑术一定是兵行险招,以迅捷灵活见长,因此他出手时,必然是快如闪电,形似鬼魅,在敌人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就取了对方的性命,荆轲的剑术应该是最能体现“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一精髓的。

把荆轲推荐给太子丹的人,是荆轲的朋友田光,他也是当时著名的侠义之士,他能举荐荆轲,说明他确信荆轲有着绝世武功,可以完成刺杀秦王的艰巨任务。对于太子丹来说,刺杀秦王更是赌国运之举,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如果太子丹不是自信对荆轲的能力有了全面了解,他是不会仅凭田光的一面之词就将事关燕国社稷存亡的重大使命赋予荆轲的。

荆轲的剑术如何(荆轲以剑术闻名)(6)

荆轲领命后,做了堪称完美的策划:利用秦王对土地的贪婪,投其所好,然后获得与其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乘其不备,一击绝杀。这个行刺方案几乎无懈可击,以荆轲的剑术,又有名剑“徐夫人”的加持,秦王似乎已经必死无疑。

荆轲的心理也极其强大,确实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风采。在秦宫大殿前,这个龙潭虎穴中扑面而来的森严压迫感,竟然使13岁就杀人的亡命之徒秦舞阳吓得双腿股栗,面无人色,而荆轲却面不改色,神态自如,没有引起秦王的丝毫怀疑。

荆轲缓缓展开督亢地图时,秦王看得非常专注,根本没有任何防范和戒备。当“图穷匕首见”的瞬间,淬了剧毒的“徐夫人”只要划破秦王的一点皮肉,就能见血封喉。然而,荆轲出击之时,却被秦王挣脱了,惊骇之下的秦王绕柱逃避,而且他的那把“鹿卢”剑因太长而拔不出来,以荆轲快如闪电的身法,此时完全可以抓住秦王将其刺死,可是他却没能追上秦王。

荆轲的剑术如何(荆轲以剑术闻名)(7)

当秦王以背负长剑的办法拔出“鹿卢”后,荆轲仍然有机会杀了秦王,因为荆轲拥有惊世骇俗的剑术,而且擅长以短击长,秦王哪怕长剑在握,也不是荆轲的对手,而且卫士们碍于秦法,不能上殿,所以没人能救他。可是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秦王一出手就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跌坐在地。按理,此时荆轲应该仍未绝望,因为作为天下第一刺客,他必然精通暗器投掷,在如此近的距离上,只要掷出“徐夫人”,也能绝杀秦王。荆轲也确实这样做了,却没能击中。

荆轲的剑术如何(荆轲以剑术闻名)(8)

在荆轲刺秦王的过程中,他既没有显示“倏忽纵横”的身法,也没有展露“持短入长”的剑术。他的第一击只要足够快,足够坚决,秦王是绝不能逃脱的,可是荆轲居然失手了。事实上,由于前期的周密计划,荆轲已经创造了绝好的刺杀条件。专诸和聂政要刺杀的是防卫严密的对象,而荆轲要对付的,只是一个毫无戒备,而且周围没有侍卫的秦王,可是他却难以置信地失败了。

荆轲为什么会失败呢?因为他根本没有武功,也不会任何剑术,他的所谓剑术不仅不敌秦王,连普通人都不如。在面对面的距离上,一刀杀死一个毫无防备的对手,是普通人都能做到的事,可是号称“天下第一刺客”的荆轲,虽然利刃在手,却做不到,这足以说明,荆轲只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普通人,没有刺杀秦王的能力。

荆轲的剑术如何(荆轲以剑术闻名)(9)

荆轲虽然盛名在外,但史料中从无他刺杀成功的案例,却有着他屡次回避与人交手的记载。

盖聂是当时公认的剑客,有着“剑神”的美誉,荆轲曾与他有过交集,却回避了与盖聂比剑。《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尝游过榆次,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荆轲游历榆次时,曾与盖聂论剑,盖聂用眼睛逼视荆轲,荆轲不敢直视盖聂的目光,就退走了。有人希望把荆轲请来,让两人比一次剑。盖聂说,不用了,他一定已经走了,人们到荆轲的住处一看,荆轲果然已经离开了榆次。

荆轲的剑术如何(荆轲以剑术闻名)(10)

《史记·刺客列传》还记载了荆轲与当时另一位剑客鲁句践的冲突:“荆轲游於邯郸,鲁句践与荆轲搏,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荆轲游历邯郸时,在路上与鲁句践相遇,由于路比较窄,两人为争道起了纠纷,鲁句践大声斥责荆轲,让他滚开,荆轲默然退走,以后也一直回避鲁句践。

荆轲的剑术如何(荆轲以剑术闻名)(11)

如果没有荆轲刺秦王的记载,人们会认为荆轲的退让是不愿意逞一时之勇,作为一个文化和武学修养都极深的高士,荆轲不宵与盖聂、鲁句践这样的粗人作意气之争,深藏不露,方显刺客本色。但是行刺秦王失败的结果告诉人们,荆轲不肯亮剑是因为他没有本领与对方较量,为了掩盖自己不会剑术的真相,他只能选择回避。

鲁句践听说荆轲因刺秦失败而惨死的消息后,很敬重他的人品,同时也为他惋惜,他感叹道:“嗟乎,惜哉其不讲於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

鲁句践这句话的意思是:哎,太可惜了,他只是没有练成高超的剑术啊。当年我不了解他的为人,对他太过分了!当初我呵斥他,他一定会认为我是一个浅薄之人!

对荆轲的死,鲁句践既遗憾,又自责,同时也指出了荆轲学艺不精,剑术不行,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可见在当时,像盖聂、鲁句践这种真正的武术高手已经知道荆轲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武功了。既然这样,荆轲在当时的名头为什么那么大,连田光这种侠客以及太子丹这种见多识广的贵族都坚信荆轲拥有绝世武技呢?司马迁的记述给出了答案。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於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於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於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荆轲的剑术如何(荆轲以剑术闻名)(12)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荆轲到燕国以后,与一个宰狗的屠夫交好,还结识了擅长击筑的高渐离。荆轲好饮酒,整天与屠夫和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醉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节拍当街高歌,大家一会儿开心地大笑,一会儿又悲伤地哭泣,一副若无旁人的样子。

荆轲虽然混迹于市井酒徒之中,可是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各国时,都是结交当地的贤人、豪杰以及德高望重的人。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居的侠士田光很尊重他,认为他不是凡人。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荆轲是个情商很高的人,他交游广泛,在社会底层和顶层两端都有人脉和拥趸。在与底层人士交往时,他纵酒狂歌,放浪形骸,被他们认为是性情中人,因而引为知己;在与上流社会过从时,他又显得端庄稳重,知书达礼,高端人士也愿意把他当做同道中人。荆轲这种复杂多面的人格,使他在社会各界收获了广泛的友谊,所谓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无所不知,无所不交。所以荆轲不仅有文化,而且心机深沉,可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这样的人自然知道包装和造势的重要性,在一众友人的追捧下,“天下第一刺客”的光环悄然加身。此后,只要他保持神秘高深姿态,不出手与人比武,那么他的神话永远不会破灭,连田光这样的高人也坚信荆轲是个武艺超群的剑客,这才不惜豁出性命来向太子丹举荐荆轲。

荆轲本来可以带着“天下第一刺客”的威名走完一生,可是田光的杀身举荐让他失去了回旋余地,他只能接受刺杀秦王的使命,否则他怎么对得起死去的田光。他知道以自己的本领无法完成这个使命,他不仅将失去生命,更将失去他以毕生之力赢来的“天下第一刺客”荣誉,所以他临行前,在易水边才显得如此悲怆,唱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变徵之声。人们认为这慷慨苍凉之声,尽显其使命必达的决死之心,因而被后世传颂两千多年,其实这又何尝不是荆轲对他即将失去荣誉的哀叹呢?

荆轲的剑术如何(荆轲以剑术闻名)(13)

中国人无论从体格、性情等方面来说都不是凶猛好斗的民族,所以从先秦时代起就经常受匈奴等蛮族的欺负,为了自保,就只能发扬文化发达的优势,用文字渲染包装出神秘能力,形成李鸿章所说的“猛虎在山之势”,让对方不知深浅,不敢轻举妄动,这不仅是一种谋略,也成了一种文化,荆轲在这方面无疑是成功的。中国武术中,不仅有拳脚和刀剑功夫,也包含了这种谋略文化,仅以中国武术在拳脚比试上的失利就否定中国传统武术体系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因为通过谋略震慑敌人也是一种威力。当然,威慑是要以实力做后盾的,如果都像荆轲那样“不讲於刺剑之术”,一旦用谋略营造起来的威慑失效,就会满盘皆输。

从四大刺客的事迹来看,中国古代的武林中,既有专诸、聂政这种威猛绝伦的功夫高手,也有荆轲这样包装出来的缺乏实战能力的大师。当今出现的“武术大师现象”,并不能用来证明传统武术技击能力的退化,也不能因此否定传统武术在历史上的实战能力,这种现象只是延续了数千年的常态而已。

图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