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此篇承接《道德经》“柔弱胜刚强”怎么理解?国之利器为何不可以示人?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此章是《道经》最后一章。此章与三十二章和后面五十七章关系极大。道有三大,体大,相大,用大。道常是体大,无为是相大,无为而无不为就是用大。

老子此章是在对《道经》作一个总结,然后开启《德经》。世人怀疑道的价值,三十二章宣讲“道常,无名”,无名之道有用吗?此章讲不仅有用,而且道用无不周普,无处不在,可以说是“无不为”。无不为有点“万能”的含义。

道德经的道法自然怎么理解 道德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道德经的道法自然怎么理解 道德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2)

第一段: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二段: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第三段: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第四段: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道德经的道法自然怎么理解 道德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

此章经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经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断句。王弼注:“道常无为,顺自然也”,无为就是顺自然,因物之性。河上公注:“道常无为,道以无为为常也”,无为是道的常态。注解都很精辟,但缺点是都把“常”理解为修饰下文。

“道常”是《道德经》的固定术语,实际即是常道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无名”也是专业术语,四十一章有“道隐,无名”。显然,隐是与道搭配,不是修饰无名。

道是真常的,绝待的,道体是不变的。道体是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无为是老子的核心思想,自古以来一直受到文化精英重视。在人没有诞生之前,道是否在发挥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道一直在发挥作用,与人存在与否没有关系。

野鸭的脚短,野鹤的脚长,二者都很好,这不是人设计的,人也不知道为什么如此。庄子提醒世人不要想去截断野鹤的长腿来弥补野鸭的短腿听任自然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无为

道德经的道法自然怎么理解 道德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4)

但无为一词一旦从圣人口里出来,就会吓着世人,因为世人的心是有为的“道之出口,淡而无味”,世人无法接受。世人总是想改变一切,想使野鸭的腿变得长一点,使野鹤的腿变得短一些。

庄子举出野鸭和野鹤的例子,反映了世人看到野鸭和野鹤的第一心理反应。学人都当做有趣的故事看,但庄子绝不是讲故事,而是讲世人的真实心理世人不仅想改变野鸭野鹤腿的长短,而且想改变一切,甚至改变道赋予自己的本性。

道德经的道法自然怎么理解 道德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5)

无为的道与有为的心发生了巨大冲突。世人有为的心合理吗?会把世人引向何方?世人不知道后果,因为他没有预测能力

世人有一种算命的古老职业,算命就是要预测未来。世人很想预测未来,但做不到。古代巫师能够预测未来,因为巫师能够“通灵”,算命先生的前身就是古老的巫师。

老子认为预测未来并不困难,“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只要掌握了道,从古到今,从今到未来都可以预测。预测未来最可靠的不是巫师,而是对道的领悟。

从天文学上可以看到,掌握了规律,就知道太阳的运行轨迹,几千年、几万年都没有问题。

道德经的道法自然怎么理解 道德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6)

世人有为之心太强了,不知道自己的有为会发生什么后果。世人如果知道自己的有为会发生的后果,一定赞同老子的无为法则

如果容许世人改变野鸭野鹤腿的长短,把野鹤的长腿截下来加在野鸭的短腿上,结果一定是世上从此没有野鹤野鸭了。世人认为这很公平,但破坏了道所赋予的本性。何止没有野鹤野鸭,世界上不会有任何动植物。一切动物植物都要让世人满意,以充分满足世人有为的心,则对自然界必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世人有为的心比天大,世人只要有能力改变,一定会像大象闯进瓷器店,整个大自然都遭受彻底破坏,这是不争的事实。感谢造物者,世人的实际能力没有跟上有为的心。如果那一天跟上了呢?大象闯进瓷器店的情况是否会发生?一定会的。世人还没有理解无为法则就具有了超强的能力,这是一件可怕的事。

道德经的道法自然怎么理解 道德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7)

很多人听了老子这堂无为法则的课,被老子的理论深深折服,知道自己身上这颗有为的心,实际上就是一颗定时炸弹,如果不加以抑制,迟早会把生存环境和生命体本身彻底破坏

但有人又提出来了,老子的无为理论很好,但是否会陷入另一个极端,这个世界会因为人遵循无为法则而陷入混乱呢?人类社会会因为人的无为而变得无序呢?

道德经的道法自然怎么理解 道德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8)

野生动物摄制组在肯尼亚野生动物国家公园拍摄野生动物,经常会遇到狮子吃羚羊的场景,心里很想上去救助羚羊,但他们知道这是不容许的。摄制组的任务就是真实拍摄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而不是狮口救羊。这就是老子无为的思想。

摄制组不使用自己有为的心,会导致野生动物灭绝吗?会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吗?显然不会。反过来,如果人为干预狮子吃羊,反而会破坏生态平衡,使动物灭绝。狮子不吃羊只能饿死,结果大自然没有了狮子。结果羊泛滥成灾,草原被啃光,寸早不生,最后羊也彻底灭亡(这里不能演化为社会达尔文主义)。

自然界自有一种平衡机制,破坏这种平衡机制才是最可怕的。只要不破坏自然界的平衡机制,则自然界就会自我良好运行。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的道法自然怎么理解 道德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9)

无为是一个重大发现,无为而无不为是一个更重大的发现。自认为充满智慧的世人想过没有?世人最缺乏的就是这二大智慧,无为的智慧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如果怀疑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妙理,则世人有为的心一定泛滥成灾,破坏一切。

这是老子在玄同大定中观照出来的,老子一定要在世人有为的心彻底破坏这个世界的生存环境和生命体之前,阻止这种最坏的情况出现也许老子多虑了,但世人从中听懂了许多,对自己有为的心开始反思,变得谨慎起来。这就是老子的价值。

如果我们指望老子一个人就能够使这个世界保持生态平衡,那有点天真,但老子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道德经的道法自然怎么理解 道德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0)

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是二大命题。一边是世人强烈的有为的心,一边是自然界冷静的、完美的无为法则。世人现在受到二边的夹攻,一边是有为的心,一边是无为的自然法则。

世人由此变得无奈了还是更清醒了?毫无疑问,世人由此变得更清醒和更有智慧了。世人的智慧是因为遇到挑战而增长的,人的大脑适应各种挑战,愈挑战愈强大。这得感谢老子。无为是因,无不为是果,无为而无不为是因果合一法则。

人在无为而无不为的因果合一法则面前改扮演什么角色?老子给世人出了一个更大的难题,而且也是更考验智慧的难题。人的大脑的理解力的边际在哪里?大脑智力研究专家说人的大脑开发不足5%,尤其是右脑开发。这些都只是估计。只要有挑战,大脑的智力就没有边际,一旦失去了挑战,大脑的边际就出现了。

道德经的道法自然怎么理解 道德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1)

老子显然是挑战世人大脑的边际,因为世人面对的挑战很多是未知的。如果没有智者出现于世来挑战世人大脑的边际,则世人的大脑必将退化。一定程度上,今天的文化精英有较高的适应挑战的能力,这正是老子这样的智者向世人常识挑战的结果。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当缺乏老子这样的逆转人类思维逻辑的“法家拂士”(孟子语)则人类应对挑战的能力会大为下降,大脑也必然会退化。

道德经的道法自然怎么理解 道德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2)

老子的无为法则和无为而无不为法则成为黄老思想的核心,并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政治哲学,可以用于治国。汉初终于获得应用的机会,汉文帝、汉景帝深受老子无为思想和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的鼓舞,从中获得灵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受到后世赞美的文景之治

老子无为法则是极富远见的,作为一种治国哲学也是理所当然的。不仅如此,老子无为思想对于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价值更为巨大。人类面临着在有为的心与无法法则之间实现平衡的现实压力如果没有老子的无为法则,则人类有为的心就没有制衡,正像奔驰车没有刹车一样危险。人类文明需要无为法则。

道德经的道法自然怎么理解 道德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3)

无为而无不为是另一个重要法则。如果对无为而无不为法则没有充分的认识,则无为法则就会被世人有为的心战胜,从而使无为法则失效,世人会害怕无为法则。无为而无不为法则是捍卫无为法则,没有后者,前者不可能被世人付诸实践

一个口味很重的食客是不能品尝清淡滋味的。正是无为而无不为法则为无为法则提供了坚定的支持,使世人不得不更加重视无为法则。所以无为法则离不开无为而无不为法则。

帛书甲乙本没有“无为而无不为”,使现代部分注释家怀疑无为而无不为法则是后世道家所妄增,不是老子的原意,这是不知道无为法则和无为而无不为法则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缘故。

王弼本河上公等古本“无为而无不为”法则黑纸白字写在那里,义理昭然,怎么能够否定呢?如果没有无为而无不为法则,则无为法则就显得十分空虚了。二大法则是缺一不可的,无为法则和无为而无不为法则是最大的妙法,是众妙之门。

道德经的道法自然怎么理解 道德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4)

无为而无不为法则与三十八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一句有义理上的内在呼应。只有理解无为而无不为法则才能更好的理解上德无为而无以为这句经文的内涵。

上德者已经掌握了无为而无不为法则,所以自己只是道的忠实执行者,无不为的理想世界不是上德者的恩德,而是常道的无为的自然结果,因此无以功德为行无为之事,不居无为之功)。下德者没有修炼无为而无不为法则,以为都是自己的功德,因此有以功德为行无为之事,居无为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