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等靖逆侯张勇(1616-1684),字非熊,乾隆皇帝称其为“有古名将风”,《清史稿》中有传,西安府咸宁人。康熙年间关中学者、经学家李因笃所著的《续刻受祺堂文集》中收录一篇《少傅兼太子太师靖逆侯靖逆将军谥襄壮张公传》称,张勇,字飞熊,汉中府洋县人。这可能是“著籍”和原籍之别吧。

清朝公侯伯爵位怎么排的(清朝的汉族王侯)(1)

张勇最初为明朝副将,后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降清,授游击。曾率部多次与大顺残军作战,皆大获全胜。顺治五年(1648年),张勇率军来到甘肃,收复肃州(今酒泉),并擒获了由米喇印、丁国栋拥护的明延长王朱识锛,被授予甘肃总兵。顺治十五年(1658年),张勇又随大学士洪承畴进兵贵州,大败大西军余部白文选部,升任云南提督。到了清康熙二年(1663年),因张勇在甘肃颇具威名,遂又被朝廷命还镇甘肃。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举兵造反,这就是后来的“三藩之乱”。陕西提督王辅臣遥相呼应,西北地区一时烽烟四起,战殍遍野。

其实清军初入关,因大肆的杀戮,加之剃发、圈地等政策颇不得民心,加之当时流行的狭隘汉族主义和复明思想,很多人对这一巨大的社会动荡抱有热情。吴三桂也多次遣使拉拢张勇,张勇在这一洪流中又何尝不是左右飘摇,可是后来为什么张勇会“一边倒”坚定地站在朝廷一边呢?

清代学者刘献廷(字继庄)在《广阳杂记》中曾记载,当时吴三桂写信给王辅臣、张勇请求援助,可是王辅臣看完信后并没有将信转递给张勇,而是让其子押着信使连夜献给朝廷。张勇得知大怒,感到王辅臣出卖了自己。可是历史对此却开了个玩笑,王辅臣首先献忠于朝廷,可是后来在陕西宁羌兵变中却倒向了吴三桂一边,而张勇因受到王辅臣首先献忠的刺激,反而坚定地站在了以康熙为代表的清朝一方的立场。

当时吴三桂、王辅臣气焰十分嚣张,攻城夺隘,西北大地因遭兵燹而一片狼藉。当时甘肃游击董正己响应了叛乱,布政使成额被迫投降,巡抚华善与按察使伊图逃往永昌。后来学者分析当时清军与叛军的交绥点有三处:一是湖北的华容;二是江西的萍乡;三是甘肃的平凉。如果陕、甘叛军一旦东进,直扑京师,或者切断清军在湘、鄂的后路,那时恐怕真要江山易色了。可是在此关键时刻,张勇这一举足轻重的砝码偏向了清廷,正如历史学家赵俪生先生所说:“从此,颠覆满州贵族统治的幻想,终于全部破灭。历史在等待着二百三十年后的辛亥革命的爆发。”

平乱之初,张勇命部下西宁总兵王进宝、宁夏提督赵良栋率军回击兰州。当时王辅臣攻陷兰州后,曾将《淳化阁帖》的碑石当作马槽,致有“马房光怪,枥马皆惊”之说。后来,清军围城时,守兵又要砸碎帖石当做炮子,幸亏当时兰州知州徐某力劝,从而使这一国宝级的文物得以保存下来。后来随着陕、甘和宁夏的大部分光复,对平凉形成了强大的压迫,最终王辅臣困守平凉,被迫召降,自此,平定“三藩之乱”进入了一个新的局面。

后来张勇赴平凉时,写下了《过崆峒》诗:“蚩尤战后久消兵,此处犹存访道名。万里山河尘不起,松风常带凤鸾声。”表现出了凯旋后的意气风发与志在必得的喜悦心情。张勇因平叛有功,后与赵良栋、王进宝、孙思克被称为“河西四将”。张勇戎马一生,常年征战沙场,身经百战,难免受伤,清人赵慎畛在《榆巢杂识》中记载:“自康熙十三年以后,箭创病足,以肩舆督师者十年。”也就是说张勇在战斗中,其右足曾中箭伤,并伤到骨头而跛行,他一般都是坐轿子指挥作战,并冲锋在前。后来他觐见康熙皇帝时,也被允许肩舆入乾清宫,时人以为“殊荣”,足见康熙皇帝对其的赏识和尊敬。

康熙十四年(1675年),朝廷听从了甘肃巡抚华善的疏言,授张勇靖逆将军,封靖逆侯,仍领提督,总兵以下听指挥。

清朝公侯伯爵位怎么排的(清朝的汉族王侯)(2)

张勇虽是一员武将,但他酷爱诗词曲赋,喜欢与文人交往。李因笃曾在《张勇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公不耻下交,从游多岩穴隐者。部士某主公质肆,私费公帑千余金,初怒斥之,已而闻其与贤人处,遂弃责。吴郡顾征君炎武在廷尉座谈美其事。公当代骏伟,名著信史;退而观之,又何其大雅君子也。”其中虽然不乏溢美之词,但也可窥到张勇广交贤士之一斑,更重要的是上述这段话是顾炎武与廷尉聊天时说起的。其中“廷尉”即张勇的次子张廷尉(名云翼,字又南),因其官至大理寺卿,故称“廷尉”。同时从这段话来看,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也与张勇有交往。

清朝公侯伯爵位怎么排的(清朝的汉族王侯)(3)

顾炎武为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明亡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顾炎武曾参加昆山抗清义军,失败后漫游南北。到了晚年,他定居于陕西华阴。

在《顾亭林年谱》中曾有记载:“(康熙十七年)冬,张廷尉云翼承父命以聘来迎往兰州。坚辞之。”到了第二年(康熙十八年)又有这样的记载:“十二月二十七日,张廷尉云翼夜半告访。”如此频繁地拜访,甚至是晚上,并且想将顾炎武接往兰州,足见张勇对一代名士的器重,但遗憾的是,顾炎武拒绝了张勇的邀请。

但是也有人说顾炎武为明代遗民,具有反清的倾向,张勇派自己的儿子去,一是进行慰问,同时还具有监视的意思。但是就目前来看,张勇作为地方上的最高军政长官,完全可以派人将一介文人顾炎武押解至自己身边,软禁看押,何至于一趟趟地让自己的儿子前去。因此,足见张勇“不耻下交”的精神,同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多同顾炎武这样的一代大学问家交往,从中汲取到一些东西,从而受益。当然张云翼也不负父命,他在与顾炎武的交往中,曾帮助顾炎武“出版”了其著作。

清朝公侯伯爵位怎么排的(清朝的汉族王侯)(4)

因为在《顾亭林年谱》中有这样的按语:“(顾炎武)先生著《左传杜解补证》三卷,又南捐资刻之”和“(顾)衍生尝写《历代宅京记》一部,赠靖逆侯。”从这段记载中可以得知,张勇之子曾捐款帮助顾炎武刻印了著作,顾炎武为了回馈张勇,命其子顾衍生誊写了他的一部著作,赠给张勇。

张勇酷好风雅,所以还有一个与他交往密切的人物就是大戏剧家李渔。李渔字谪凡,号笠翁,浙江金华人。他自称生平绝技有二:“一则辨审音乐,一则置造园亭。”

清朝公侯伯爵位怎么排的(清朝的汉族王侯)(5)

康熙五年(1666年),张勇驻守甘州(今张掖),因慕李渔才名,邀请他来甘州。李渔带着家庭戏班,由杭州起程乘船沿运河到达北京,在张云翼的迎接安排下,经山西、陕西于康熙七年(1668年)夏抵达甘州。李渔的到来,受到张勇的优礼相待,李渔留在甘州居住了一年,他为张勇的子孙编写了启蒙读物,辅导他们学习。他还为张勇在甘州的府邸设计修建了园林与五凤楼。李渔所带的戏班还与甘州戏班同台演出,交流技艺。李渔还受张勇委托,带领戏班慰问受提督署直接管理的祁连山区藏族与裕固族,并给予李渔丰厚馈赠。

金庸先生在武侠小说《鹿鼎记》中也曾提及张勇。书中的主人公韦小宝在驸马府结拜了四个兄弟,分别是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和孙思克,即“河西四将”。韦小宝就在他的这几位兄弟的帮助下,与吴三桂之子做斗争。当然,小说毕竟是文艺作品,具有虚构的成分。其实康熙初年的时候,张勇已是50岁左右的老头子了,怎么会与韦小宝结拜?

小说中对于张勇的跛足却也涉及到,如:“韦小宝啧啧称奇,说:‘抬轿子的可也得是勇士才行,否则张老哥大叫冲锋,四名轿夫却给他来个向后转,岂不糟糕?’孙思克道:‘是啊。张侯爷临阵之时,轿子后面一定跟着刀斧手,抬轿的倘若要向后转,大刀斧头就砍下来了。’”我们从这可以看到金庸先生对张勇等“河西四将”的史实还是比较了解的。

清朝公侯伯爵位怎么排的(清朝的汉族王侯)(6)

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红楼梦》了,因为大观园的原型即为张勇的府宅。

原来张勇在甘州时就曾听李渔讲,江南气候宜人,适宜人居住。于是他就萌生了“退休”后移居江南的想法。

后来他的家人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举家搬迁到江宁(即南京),此时他的儿子张云翼已官至江南提督,并承袭张勇爵位,命以一等侯世袭罔替。此后张云翼之子张宗仁又承袭父位,世袭相传。当时张云翼与江宁织造曹寅(曹雪芹祖父)关系极为密切,成为莫逆之交,两家来往频繁。后来双方均家道中落,曹雪芹的父亲继任江宁织造后,于雍正五年被罢职查办并抄家,第二年父子北上迁回京城定居。当年曹雪芹年龄尚小,只有14岁。到曹雪芹四十多岁时,给两江总督尹继善做幕宾,才再次来到江宁。这时曹家在江宁的府第已不存在,曹随即访问张侯家,了解当年曹、张两家情况,并继续搜集写作《红楼梦》的素材,随即以靖逆侯府园林作为大观园的原型。

清朝公侯伯爵位怎么排的(清朝的汉族王侯)(7)

据说当时张侯府占地150余亩,《红楼梦》于乾隆五十年前后问世,清代乾隆年间进士周春在《阅〈红楼梦〉随笔》中就肯定荣、宁二府写的就是靖逆侯府的事,书中贾宝玉的祖父贾代善即指张宗仁,其妻高氏即史太君。

乾隆五十九年十一月,乾隆皇帝在翻阅前朝实录时,感叹圣祖康熙爷平定三藩之艰难,也对当时参与平叛的几个汉人绿营将领十分赞赏。他专门下了一道谕旨:一等靖逆侯张勇自三世孙张承勋始,归入汉军正黄旗。

乾隆这道上谕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自大清入关以来,这是汉人入旗的首例。而且此后汉人入旗的也仅有一例,就是嘉庆元年大学士、一等谋勇公孙士毅被允准入汉军正白旗。

张勇和孙士毅的情况又是不同的,张勇是乾隆主动让他入旗的,而孙士毅是临终前请求入旗的,而且孙士毅由于死后受到和珅的牵连,他的旗籍也没有保住,子孙出旗归入原籍。因此,清入关后,汉人入旗者仅有张勇一家。

或许很多朋友认为,汉人入旗好像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要是这样认为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清代旗人和汉人之间树立着一堵高墙,旗人在政治、经济上享有特权,其子弟入仕的渠道很多,不像汉人只有科举一途。

通俗地理解,只有旗人才会被皇帝认为是信得过的“自己人”,京城各衙门中,规定有许多官缺是旗人专缺,汉人不能染指。这就意味着,只要是获得了旗人这个身份,不仅入仕更容易晋升的速度快,且每年都可以领到额外的补助。

作为汉臣来说,大学士、军机大臣,或是公、侯、伯等高级爵位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的,而唯独入旗却是连做梦都不会梦到的。

那么,张勇又是什么来头,乾隆为何会给予他如此的厚恩?

张勇曾是明末江西驻军中的一个副将。清入关后统中原时,张勇在九江率众主动投降阿济格,被授予游击一职,隶属时任陕西总督孟乔芳麾下。

张勇是一员猛将,且颇有谋略,在清初统一中原的过程中,转战西南各省,屡立战功。顺治帝对他的评价很高:“当今良将如勇者甚少”。

至顺治十八年时,张勇累功官至云南提督。康熙继位后,鉴于张勇在陕西、甘肃一带很有名望,将他调任甘肃提督,不久加太子太保。

事实也证明,朝廷是用对了张勇。从康熙初年一直到三藩之乱爆发前,甘肃、陕西这个事故多发地带,在张勇的震慑下,的确平安无事,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骚乱。

张勇功成名就主要是在平定三藩时期。康熙十二年,吴三桂举兵反清,张勇以及陕西提督王辅臣曾是吴三桂旧部,吴三桂遣使招降张勇,但被他拒绝,而陕西提督王辅臣则答应了吴三桂。

为了把张勇拉拢过来,吴三桂又让王辅臣派人劝说,但张勇不为所动,不仅斩杀了来使,还据实上奏朝廷,请求整军备战。康熙闻讯后,下旨封张勇为靖逆侯。

清朝公侯伯爵位怎么排的(清朝的汉族王侯)(8)

三藩之乱前期,康熙皇帝首崇满洲,仍以八旗军为主力。可就兵力而言,绿营兵又占了多数,在几路八旗军受挫的情况下,康熙不得不调整战略,开始起用绿营将领。当时绿营将领中,就有著名的“河西四将”,即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思克。

清代各省的绿营军队中,陕西绿营是公认战斗力最彪悍的,康熙帝曾说:“天下绿营兵无如陕西强壮,而其数较各省数倍”。正是由于康熙起用了陕西绿营将领,才得以扭转战局。后来平定王辅臣,以及惨烈的岳州之战,绿营将士居功至伟。

平定三藩的过程中,作为河西四将之首的张勇战功最著,出力最大。当全局形势好转,西北既定之时,康熙帝甚感欣慰,以张勇等绿营将领“纾朕西骨顾之忧,功尤懋著”,颁旨嘉奖,晋张勇为一等侯,准袭十次,又加太傅兼太子太师。

平定三藩之后,张勇一直驻扎在陕西、甘肃一带,期间又击退噶尔丹入侵河套平原。康熙二十一年,张勇入京朝觐,次年以老病为由,提出辞职。康熙帝准其所请,赐邸京师,让他在京城养病。

清朝公侯伯爵位怎么排的(清朝的汉族王侯)(9)

第二年,青海蒙古开始骚然边城,康熙帝坚持认为,西南兵事非战勇不能胜任,尽管此时的张勇身体状况不太好,但还是奉命前往甘肃,在经过甘州时,张勇身染重病,不久卒于军中。康熙帝闻讯下旨追赠少师,赐谥“襄壮”。

乾隆有感于张勇之功绩,这才于五十九年十一月,下旨将自他的三世孙开始,归入汉军正黄旗。而且把他的一等靖逆侯爵位定为世袭罔替,张勇的一等侯爵一直沿袭到清代灭亡,共传了九代人。

这里还是有个问题,乾隆是熟读前朝实录的,他对三藩之乱以及张勇的功绩,肯定不是第一次接触。那么为何他此前没有表示,而是在即将禅位时才有此举。

这个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乾隆末年,各地的农民起义不断,尤其是川楚各省白莲教已经是蠢蠢欲动,准备对清王朝发起致命一击。

乾隆不是一个昏君,但他也深知如今的八旗军队早已腐朽,他之所以旧事重提,给予张勇入旗的高规格待遇,其目的无非是想告诉臣民,他对待满汉或是八旗与绿营是一视同仁的。只要是为国出力,什么样的恩典朝廷都舍得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