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与大是一组相对的概念。一般人眼中的小与大,主要是指利益的小与大。我们说切勿因小失大,也主要是指不要因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失去了更远更大的利益。君子眼中的小与大,主要指名声的传播范围与社会影响力的小与大。受三纲五常、忠孝节义思想支配的宋明理学家眼中的小与大是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大臣眼中,忠君报国的公事大,个人家庭的私事小。作为天之子的封建君王眼中江山社稷万代传事大,其余的在常人眼中至关重大的功名利禄事小,功名利禄恰恰是收拾人心的帝王心术。封建君主对于有功之臣,残暴的人采取屠戮的手段,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为抹掉传给子孙后代的权杖上的蒺藜,几乎杀尽了开国功臣。仁慈的人釆取不吝赏赐,多给田园美宅等物质财富,比如宋太祖赵匡胤为避免黄袍加身的戏码在其部下身上重演,对石守信等功臣宿将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湿和处理方法。

小事不小切忌因小失大 切勿因小失大(1)

小与大的认识与处置上,尽显一个人的智慧与决断。现代公司管理中,管理层是抓大放小,在抓住人财物等核心权力的前提下,给部属以空间,让部下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有开展工作的自主权,在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内驱之下,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是抓小不放大,管理层凡事都亲历亲为、自己动手、一竿子插到底,让员工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没有发挥的空间,虽然看起来抓得细、抓得具体,其结果最大的可能就是抓住了芝麻,丢掉了西瓜。这就是说因小失了大。一个学生在学业上的时间与精力分布上,如果只斤斤计较于一个一个散乱的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而不从一门课程固有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上去建构有系统的知识联结,其结果往往就是知识迁移性不足,知识和能力搬不得家,不能灵活运用于其他场合,读成了书呆子,成为了两脚书橱。这个是学习上的因小失大。

如何避免因小失大呢?首先要有大格局。我们说格局大者才能成大事。力拨出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占尽优势,为什么最终落得个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结局,就是项羽格局太小所致。其次要有大视野。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历史上的成功者往往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看问题从大处着眼,做事情从大处入手。还是举项羽与刘邦的例子。项羽对待士卒仁爱,但是对大将吝于封赏,史传他舍不得把刻好的封王大印赏给手下的大将,整日把玩以至于铜印都磨凹了,以致于手下的大将因为得不到应有的及时的封赏而弃他而去。而刘邦则是不吝封王赏地,谁为他打下地盘,就封谁作这个地方的王,聪明地把手下的大将如韩信等人绑上自己的战车,为自己打天下拼死效力。项羽目光短浅终失天下,刘邦目光远大终有天下。最后要有大决断。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多谋善断,有些时候善于决断更加重要。三国演义之中的袁绍多谋寡断,最终也被曹操烧了乌巢、断了其粮道,以官渡之战的失败告终。

说了这么一些话,分享了这些历史掌故,无外乎告诉大家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定要有大格局大视野大决断,要抓大放小,切勿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留下因小失大的人生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