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出戏还是围绕柴荣、赵匡胤和郑恩三位结拜兄弟展开的。当初他们同在尧王庙撮土为香,对天明誓:“我三人尧王庙对神有咒,亚赛过刘关张生死不求。”信誓旦旦地说要同生死,共患难。他们三人跟着郭威打天下时能够生死与共,但一人当了皇帝,这种结盟形式就瓦解了:因赵匡胤英武有度量,多智略多战功,早有朝中大臣上书柴荣,说不宜再用赵匡胤掌管军队,而柴王也认为赵对其皇权构成了威胁。因此便造成了柴荣及赵匡义之间的权力争夺,最终引发出“火烧柴王”的故事。

翻开历史,有柴、赵二人权力争夺的记载,但绝不像戏中所表现得如此剧烈与残忍。史书上说,柴荣是39岁病死的,一年以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才黄袍加身,做了宋朝开国皇帝。

《烧柴王》这出戏,讲的是柴荣自干爹郭威(即周太祖)派赵匡胤二下高平借了高行周(高老鹞)的人头,几百里外提着高的人头,回到汴梁献上人头后,郭威见高老鹞双目圆睁,胡须抖动,似活着一般,吓得大叫一声,跌下龙位,口吐鲜血而死(在当然也是民间传说,由此传说里引出了“死鹞子吓死活郭威”的典故)之后,干儿子柴荣才即位当了皇帝。适时西凉杜耀前来献宝,将自己女儿杜桂兰送给柴王,被册封为西宫娘娘,并且封杜耀为太师,他飞扬跋扈,不可一世,这引起了三弟郑恩的不满,劝说不成,辞官而去,去卖他的香油(他原本是卖油出身)。杜耀在御街夸官时,恰逢赵匡胤去江南巡访民情回来,由于赵性情倔强,而殴打了杜耀。当柴王得知此事时,大为不满,当即要杜耀监斩赵匡胤。赵上殿陈述理由,柴王依然不听,执意要斩,此事惊动了赵的另两个结拜兄弟高怀德和高怀亮(有史可据,高怀德还是赵匡胤的妹夫,这一点与《借头》一剧相符),两人劫法场,救出赵匡胤,又通知三弟郑恩,一同策划了篡帝位夺权的事宜。这时杜耀将柴荣劫持,装入囚车,欲想送到西凉。中途又到了尧王庙内休息,赵匡胤等人以救柴荣为名,趁“天黑杀人夜,风大放火时”,一把火将庙烧了,柴荣也被烧死。

梨园春豫东调艺人(豫东调名家洪先礼火烧柴王打杜耀选段)(1)

中国戏曲常把一些偶合事件联系一起。前面讲到,柴荣、赵匡胤和郑恩三人结拜之处正是尧王庙,上面讲《高老鹞观星》时,也引用过柴荣的一段唱词:

“二弟休要埋怨兄,为兄有话你是听。

俺待恁全家有二意,跪对苍天把誓盟。

柴子耀扎跪到溜平地,过往的神灵在上听,

俺待二弟有二意,尧王庙里丧残生。”

戏中如今柴荣正应了自己话,果真在尧王庙被烧死了,编戏的人想要说明的什么?莫非是要“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思想,或者要宣扬“天理报应”思想?其实,柴荣在历史上也是一代英明君主,戏中把作了皇帝的柴荣刻画为贪图女色的昏君,这样被贬化也不应该。

这出戏纯粹是来源于民间传说,戏中人物大奸臣杜耀(与“毒药”同音)是杜撰,当然情节也是杜撰,唯独赵匡胤、柴荣及高怀德确有其人,前两位曾做过介绍,而高怀德(926—982)是北宋初年大将。字藏用,真定常山(今河到一起北正定)人,宋太祖妹夫。以拥戴有功,宋初为殿前副都点检,曾参与平定李筠、李重进之乱。后与石守信等秉太祖意图自请解除兵权。太宗时官武胜军节度使兼侍中。死后追封渤海郡王。

即便这出戏是“戏”比“史”的成分大一些,但也反映了后周到宋朝这段历史的上层社会的权力斗争,从戏曲角度上讲,这是一出反映帝王将相互相厮杀的传统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