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厚石 图/网络

回娘家的专属床位(叫回娘家门)(1)

俺们家乡有个风俗,正月十六这天,嫁出去的女儿,娘家人要去叫回娘家门。

年龄大的老闺女,由娘家弟弟或侄子去叫,大都是象征性地走一趟。年青的或刚出嫁的闺女,娘家人很重视,叫回的仪式也很隆重。

刚出嫁的闺女,娘家人去闺女婆家叫闺女回门,要推着胶皮车,车旁边放上被子。后来家家有自行车了,自行车就代替了小推车。去叫的娘家人一般由叔伯、哥弟其中的俩人,这叫大客,这里的大“客”应读作大“kei”。有的还得另找一个年青人推车的,如娘家有小侄,那也要去,叫配车。闺女来娘家过上一两天,再由娘家同样的那班人马送走。

十六一大早,闺女婆家收拾好菜准备办好酒席等着娘家人来。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还不富裕,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家家户户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次白面馒头,更别提吃肉了。即便是这样,也要提前想办法备好酒和鸡鸭鱼肉招待。无论多忙这天,也会找几位陪客的陪着热热闹闹的喝酒吃饭。

回娘家的专属床位(叫回娘家门)(2)

记得小时候,正月十六这天,路上行人来来往往,人们的脸上似乎还洋溢着节日的喜悦。那时候,我和哥哥也要去姑家叫姑呢。大姑家是永西庄路程较远,二姑家在外地,三姑家太平庄路程最近,小姑年龄最小,我和哥哥弟弟每年都轮流着去叫。尽管姑母每年都因家务事忙没有时间回娘家,十六这天一大早,姑母也总是盼着我们,当然去叫的过程必不可少。

每一次去大姑家,总会看到姑母从家门口的槐树旁,蹑着小脚迎上前来,用她那温暖的双手抚摸着我的头,逢人便笑逐颜开地说道,“这是俺侄”。大姑夫是粮食部门干部离休,在那个年代大姑家生活条件是响当当的“小康家庭”。我们兄妹四人,弟弟、妹妹小,大姑家自然是我与哥哥竞相争取的好去处。当然主要是想着大姑家的那顿优待,那“年味”几天都挥之不去。

小姑年龄最小,但小姑家较远,有时我要和哥哥结伴去。去小姑家叫姑回娘家门的任务也总是完成得最好,小姑回娘家住上几天,也都是自行回去了。

三姑家最近,抄小路步行用不了半个钟头。记得那年我十几岁光景,刚学会骑自行车,就独自去了姑家,三姑见我喜出望外,忙拿出好吃的招待我。下午我与表弟高兴地喝了两锡壶酒,吃完饭趁着酒劲便骑车飞速回了家,叫姑回娘家门的任务早已抛在了九霄云外,据说三姑还“笑话”了好几年呢!

回娘家的专属床位(叫回娘家门)(3)

招待娘家人吃饭喝酒,是下午必需客气的环节,说这样是尊重娘家人。在那个食物比较匮乏的年代,正月十六设宴招待娘家人,让娘家人吃好喝好,是闺女家的盛情和善意,更主要还是让娘家人看得起闺女家过得好。你看吧,下午的乡村路上,有人喝酒喝得东倒西歪,呕吐的满地;有的喝多了酒高声歌唱;有的甚至忘记了回家的路,家人来接……各种各样的情形都有,真是“丑态百出”,留下笑料。听说我村就有一位醉汉,在正月十六走亲戚回家的路上,倒在地上呕吐一身,路过的小狗用舌头舔在那醉汉的嘴上,那醉汉咬伤了小狗舌头,还自言自语地说道,“肉嘛不吃了,酒嘛再来点!”

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几十年过去了,而现在叫回娘家门的习俗已经淡化。习俗虽然淡化,但是人们的亲情没有改变。无论多么繁忙,希望都常回家看看,陪着亲人唠唠嗑,陪着亲人做饭吃饭,天天都是一个愉快的、亲情融融的正月十六。

回娘家的专属床位(叫回娘家门)(4)

作者简介:厚石,本名刘善磊,1968年2月出生,平邑县温水镇人,高级教师,中共党员。平邑县作家协会会员,热爱文学,爱好写作,作品发表于《小学生语文报》《山东教育报》《临沂日报》《沂蒙教育》《少年天地》《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等刊。在“泉城杯”“泰山杯”“浚河之梦”“建党一百周年”等征文中分别获得奖项。

壹点号 厚石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