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书的孩子》于2012年6月15日在中国上映,是由原雅轩执导,江化霖、李佳奇、原明轩等主演的儿童剧情片。

该片荣获美国第九届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电影奖和最佳演员奖,在豆瓣评分达到8.8的高分及好评,被称为是好于95%的剧情片。

影片与《遥远南方的童年》属于同类题材,都是关注农村教育的电影,但这部影片更多是聚焦留守儿童的现状,亲情缺失下的留守儿童内心渴望陪伴和期待更多的关爱。

留守儿童读书电影(豆瓣8.8念书的孩子)(1)

影片讲述了小男孩开开因爸妈外出打工,他和爷爷、流浪狗小胆儿一起相依为命生活的故事。爷爷身体不好长期吃药,没有多余的钱交电视费用,不能看电视的开开很无聊。爷爷就让开开每天念书给他听,爷爷总是夸奖开开念得好,爷孙俩就用这种方式相互陪伴着对方。

然而天气渐冷,爷爷的病越来越严重,最后去世了。于是开开展开了孤独又害怕的生活,在长久相处中开开与狗狗小胆儿建立了特殊的友谊。小胆儿成了他内心情感的寄托,但随着开开转学,火车上不能带狗,故事以小胆儿被留在了乡下而结束。

《念书的孩子》没有刻意煽情的情节,但让看的人潸然泪下,用简单真实的口吻讲述了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以及内心渴望亲情的情感需求,从而引发出对农村教育现状和留守儿童关注的反思。

本文将从“叙事手法、镜头语言、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对影片进行解读,与此同时结合影片谈谈自己对留守儿童现状的建议。

一、叙事手法:用简单的现实主义手法,把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详细讲述留守儿童的生活常态

现实主义电影,是以展现现实社会生活为标志,带有社会现象的电影,具体拍摄手法采用自然光,运用简单的电影语言,还原最真实的故事情节。

影片采用简单明了的现实主义叙事手法,讲述河南山村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叙事结构简单易懂,人物内心细腻的刻画。从人物到情节,再到画面的真实感,让观众沉浸其中并感到共鸣情绪。

开篇以开开追逐远走的汽车去讲述故事,那一声爸爸妈妈的呼喊,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留守儿童渴望亲情的强烈需求。这段情节的描写也撕裂了现实中留守儿童和父母的现状,为了生活父母不得已放弃陪伴孩子。

在开开的追逐和哭喊声中,观众仿佛看到了年幼的自己,以强烈的真实感把观众带入影片中,从而以深层次的角度去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内心需求。

留守儿童读书电影(豆瓣8.8念书的孩子)(2)

剧情用极其平常的生活细节,塑造出人物形象,懂事又缺乏安全感的开开,身患重病的爷爷还要照顾孙子,这一些看似习以为常的情节,引发观众深刻地反思。

爷爷身患肺病经常咳嗽,家里大部的钱都来看病了,还要交电话费,所以没有钱交电视费,开开只好去邻居家看。影片用巧妙的情节,刻画出农村经济条件的拮据,也展现出穷苦的孩子早当家的原因。

爷爷为了让开开不寂寞,就让开开念课本,有时候开开会念错字 ,而爷爷都是鼓励他继续念。爷爷因为煤气中毒后,开开担起照顾爷爷的责任,为了哄爷爷开心每天都念书给爷爷听,烧火煮饭也是平常的事。开开懂事又独立的性格,让观众忍不住为这个孩子心疼,留守儿童的童年时期都是这样度过的。

影片中的情节充满磨砺的生活,在物质生活的匮乏中,留守儿童渴求亲情的陪伴,同时内心也变得极其敏感。剧中人物细节的描写,刻画出爷孙俩的浓浓深情,是人世间最朴实最醇厚的情感之一。这也让观众感受欣慰,在爷爷的陪伴和鼓励下,开开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而又独立,懂得承担责任的孩子。

从片名念书二字,我们有可能理解为一个孩子简单的念书故事,而影片中念书包含着爷孙俩慢慢长夜里相依为命的陪伴,也表达导演想通过学习知识来改变农村现状的含义。

留守儿童读书电影(豆瓣8.8念书的孩子)(3)

影片采用简单的叙事手法,把留守儿童的生活常态和情感需求,深层次的向观众剖析展开,展现抑扬顿挫的节奏,同时抓住了观众的情绪。导演用朴素的镜头着力去描写出情节的真实性,延展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观众在读懂剧情的同时也引发思考。

二、镜头语言:多种镜头的运用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突显出亲情缺失下留守儿童内心世界的孤独感

影片中采用大量的远景和特写镜头等多种镜头,增强画面的感染力,体现出农村条件的艰苦同时又给人以强烈的心理冲击;通过特写镜头,将影片推向剧情的高潮,展现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烘托出主题以及引起关注。

譬如影片中开开向小胆儿诉说出自己想念爸爸妈妈,这里用特写的镜头,流露出一种孩子内心的渴望父母的陪伴。在平淡的讲述中,从开始的平静到后面的痛苦流涕,展现出对父母浓浓的思念。

他和小胆儿的相处中,把小胆儿当成自己朋友一般,诸如此类的镜头很多,这也展现出留守儿童对于亲情的渴望,用身边的事物来替代自己的情感需求。

留守儿童读书电影(豆瓣8.8念书的孩子)(4)

通过细节的刻画,清晰的看到开开内心世界的孤独,透过影片我们不难看出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关心和陪伴,他们很难有倾述自己真实想法的对象,从而容易形成孤独的心理。

爷爷生病住院,开开焦急的奔跑,爷爷醒来后相拥哭泣,他对爷爷的依恋也让观众在故事中,找寻到童年时对爷爷奶奶的敬爱之情。

爷爷去世后,开开大声的痛哭,影片在众多细节之处,让观众感受到爷孙俩相处的温情和离别后的感伤。通过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等展现出人物形象,使得剧情更加饱满。

影片中出现两次开开在马路上,追逐父母远去的汽车而哭泣的镜头。缓缓而来的汽车,长长的马路,萦绕的山雾,妈妈依依不舍的眼神,用大远景的镜头拉长了这段山路的距离,也预示着思念的路程是多么遥远,也代表着千千万万远走他乡父母的无奈和离别。再通过近镜头将开开的内心世界细腻的描写出来,可以看出导演非常注重情感细节。

留守儿童读书电影(豆瓣8.8念书的孩子)(5)

故事中的开开在很多时候都是独自一个人,有了小胆儿的陪伴,让他看起来不再那么孤单,但是他内心对父母陪伴依旧是强烈的,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是无法忽视的问题。

影片以开开的痛哭,小胆儿希望追上主人而一路追寻汽车的镜头结束了。我们感受到开开已经把小胆儿当做了陪伴自己的亲人,暂代了对父母的思念,成为开开情感上的寄托和亲情的陪伴。

通过镜头语言的运用,把影片推向了更为高潮的地方,让我们对剧情的发展更为明白,使得剧情更为连贯,对主题表达起到了很大的渲染和深化作用。导演从深层次的点明主题,便于观众理解剧情,同时引发对留守儿童现状的反思。

三、现实意义:留守儿童的现状是抹不去的遗憾,关爱和陪伴留守儿童是社会现象下的扼要问题

导演通过平凡的电影、简单的故事,以生活在社会底层人物的视角,来表达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农村教育现状的反思。本片以留守儿童为题材,围绕小男孩开开和爷爷相依为命的故事,折射出农村教育的落后,但更多的是让我们去发现底层人物生活中的情感需求。

留守儿童读书电影(豆瓣8.8念书的孩子)(6)

在时代的变迁下,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农民打工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这是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普遍现象。生存与发展,一直是整个社会的基本问题,为了改善环境无数年轻人被迫远走他乡。透过影片中我们发现了这些真实存在又常常被忽视,并值得关注的群体和事物。

影片中的小山村、小男孩开开、患病老人,是无数山村中的留守儿童和孤独老人的缩影,这两个特殊的群体,以互相依靠的方式生活着。每一个情感的瞬间都那么动人,把留守儿童的苦楚,父母的无能为力,爷爷的牵挂展现得淋漓尽致。

那些被忽略的心酸生活处境,需要陪伴的情感需求,都以一种撕裂的方式呈现,让观众从眼泪中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孤独和无助。影片在针对老人的孤独刻画地相对柔和,但仍避免不了透露出老人的孤独与无助。

留守儿童读书电影(豆瓣8.8念书的孩子)(7)

一个留守的孩子给了我们多少启发?平凡的电影中透露出不平凡的人,也从侧面折射出改变留守儿童的现状是社会现象下的扼要问题。那么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现状呢?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有条件的家庭可以把孩子带在身边,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注重到孩子陪伴的重要性,这无疑是值得欣慰的。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是不同于爷爷奶奶和其他人的,父母的关爱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缺乏条件的家庭需要用更多的心思去关爱孩子,养育孩子不仅是物质上的保证,更多的是爱的倾注,心灵的抚慰。影片中开开每天都等待爸爸的电话,可以看出孩子期待与父母谈心和诉说的行为是多么强烈。我们可以和孩子约定每周多打几次电话,多倾听孩子内心的渴望,随时向老师了解孩子的动向。

首先,加快农村的发展,从教育到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年轻人在家门口就能工作。其次,农村教育的改善也不容忽视,教育资源的均衡才能让农村更好的发展。经济在发展中,农村在建设中,相信留守儿童会越来越少。现在许多家庭都选择较近的地方工作,既能照顾孩子,也能有经济来源。建设好农村,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空心村,使得留守儿童和孤独老人,这两个群体受到照顾。

留守儿童读书电影(豆瓣8.8念书的孩子)(8)

这部电影用最淳朴的生活,最纯净的心灵,向观众展示了留守儿童和孤独老人的现状。用新的视角让我们全面认识到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相比物质的需求,陪伴和关爱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写在最后

《念书的孩子》通过朴实真挚的情节,深刻感人的画面,谱写出一场直击内心最柔软角落的影片。在温馨的细节和人物情感的描写中,让我们感触良多同时也唤醒我们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更加展示出留守儿童内心对亲情的渴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