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有浑身解数,却也无用武之地。

十八般武艺也需要有展示的平台,除了公司给代理人提供展现的平台以外,自己营造与客户的对话平台,更加重要。没有人听我们的专业,一切为0,即便是华佗在世,也需与患者对话。

把你的专业融入到生活中(建立在对话的基础之上)(1)

业内有很多代理人在把自己扔向社会之前,总希望把自己锻造成金刚不坏之身。我们都不是神人,顶多是智人。专业需要职场与市场的互动打磨,才会更加圆润和高效,除潜心修炼之外,更要苦心寻求与客户的对话机会。

如今各家公司大开会销,邀请客户到场竟然是第一次见面,就希望能够拿下客户,殊不知客户对代理人的熟悉认知度为0,专业度认知度为0,人品认知度为0,即便公司专业度极高,再有中间人撮合,也难保成交。

把你的专业融入到生活中(建立在对话的基础之上)(2)

回首过往,20年前,没有会销平台的牵线搭桥,只有代理人的走街串巷,把自己一览无余地暴露在客户面前,论专业度远不如当今,却深深地与客户结下了长久的友谊,成为了骨灰级客户。通过客户对于代理人的认同,形成了对于公司的认同和品牌认知。而如今,一通邀约电话,就希望客户乖乖就范,在很多团队已蔚然成风。每年的12月到1月尤其严重,公司保费要得急,代理人对客户就要得急,全然不顾客户养成的基础和开发的条件。把需要面对面对话,才能够个性化分析和定制的险种组合方案,变成了“我给你的,就是最好的”单一推荐。仓促之下,客户难免怀疑“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如此急切。一些客户并非不认同保险,只是很难快速下决定,紧急催促之下,可能把客户推向更远,反过来质疑代理人的行事方式。“反正已经拖了这么久,再拖一拖也无妨”的想法,与代理人的“迫不及待”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些代理人不清楚客户的这种思想活动过程,也并不关心,大不了“阿Q精神”一下——找下一个。遗憾的是多数代理人,手里握着大把可拜访名单,却惺惺地离开了行业,“发自肺腑”地认为:保险真的是“人才”干的。在这一进一出之间,回头一看,真正面见了的客户寥寥可数,能够认为“责任在自己的”也算是“归罪于内”,不少离职人员可没有如此想得开——“保险简直不是人干的”,才是最终结论。从始至终,都不清楚,其实是缺乏与客户面对面的打磨导致的当下结果,仅在职场里边电话遥控,既经营不了客户,更开发不了。不想想看,一名代理人瞬间从其他行业普通员工,转变为寿险业的理财规划师,就让他人服从自己,即便身边亲近的朋友,都很难陡然转变过来。

把你的专业融入到生活中(建立在对话的基础之上)(3)

“保险行业回归保障”,保险营销也应回归服务,营销方式更应回归与客户的耐心对话。

(欢迎关注[左上]头条“祺道馆的保险哲学”更多原创好文,并点赞[赞]、留言转发[击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