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诊断室性心动过速证据(holter记录下的猝死前心电图变化2--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1)

图1 2021.08.25 04:29:02

心电图诊断室性心动过速证据(holter记录下的猝死前心电图变化2--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2)

图2 2021.08.25 04:29:24

图1心电图分析

在R1-3、15-18:窦性P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不同的f波,QRS波显著不齐,心室率<100bp,提示心房颤动。

R1、3、5提前出现,宽大畸形,前后无相关P波,联律间期约0.4s,有代偿间歇,为室性早搏。

R9-11及R14-16是2段连续出现的QRS-T波群宽大畸形,R-R间距不等,形态不同,心室率>100bpm,为短阵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

R17(室上性QRS)后出现室早诱发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R19后出现室早诱发室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图2),在扭转前后有明显的"过渡区”,最终发展呈室颤。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从形态学分类属于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诊断:

1,心房颤动,

2,前壁r递增不良,

3,下壁异常q波,

4,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

5,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6,ST-T改变。

相关知识点:

一、心房颤动

较心房扑动多见,是一种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因其心房激动快速而紊乱颤动,失去了协调一致的收缩,心房既丧失了正常排血功能,附壁血栓易于形成。

心电图特征: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不同的f波, f波的频率为350—600/min。典型的f波是诊断心房颤动的要点,是诊断心房颤动的唯一依据。但需要排除各种干扰和伪差。

二,根据室性心动过速的QRS-T特征而分型

广义上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包括: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

(1)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动过速的QRST波形一致,与单个及成对室性早搏的QRS-T波形相同。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持续>30s,且其QRS保持单一形态,常见的室性心动过速多为此型。它具有突然发作和突然停止的特点。

(2)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一系列连续3次或3次以上,频率在100/min以上的室性QRST波群,过速的QRS-T波形呈连续性变化,心室率100-250/min.

(3)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

属于多形性室速的特殊类型,是一种介于室速与室颤之间的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室性QRS主波方向转绕基线进行扭转,心室100-250/min,同时伴有QRS波振幅及频率的变化。持续时间长者可致阿斯综合征,甚至引起猝死。心室复极异常导致的QT间期延长综合征是引起TdP的主要病因。

典型 TdP 心电图特征

(1) QRS波群围绕等电位线上下扭转,

(2) Tdp发作通常始于短-长-短周期现象,

(3) QT 间期延长或有高大的T—U波融合,

(4)发作起始常有温醒现象,而终止前则可见冷却现象。

(5)通常可自行终止,也可蜕化为室颤。

(4)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动过速的QRS-T波群形态至少有2种以上,室性RR间距不等。可见于严重心肌疾病。

(5)双向性心动过速:

心动过速的QRS电轴左偏和电轴右偏交替。根据R-R间距特点分为1型。即1型, R-R周期匀齐;11型,R-R周期长短交1于重症心脏病和洋地黄中毒。

心电图诊断室性心动过速证据(holter记录下的猝死前心电图变化2--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