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七年七月十日,英国著名剧作家萧伯纳的寓所来了一位客人,他就是萧伯纳的学生,中国近代著名的导演、编剧和作家,黄佐临先生,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文化怎样理解?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文化怎样理解(何谓文化)

文化怎样理解

一九三七年七月十日,英国著名剧作家萧伯纳的寓所来了一位客人,他就是萧伯纳的学生,中国近代著名的导演、编剧和作家,黄佐临先生。

萧伯纳走到客厅的时候,黄佐临正在细看客厅壁炉上镌刻的一段话,听到脚步声,立刻回过头来向老师问好。

萧伯纳说:“七月七日发生的事,我知道了。”

“所以,我来与您告别。”黄佐临说。

“告别?去哪儿?”萧伯纳很吃惊,他以为黄佐临此来,是拜托他帮忙找工作的,毕竟祖国发生了战乱,要长久地停留在英国,还是需要一份稳定的可以谋生的工作。

“回国。”黄佐临说。

这是余秋雨先生在《何谓文化》一书中写到的故事,文章的题目叫“Let them say”。在黄佐临后来给余秋雨的信中也提到了这句“Let them say”,正是他当时细看的镌刻在老师家的壁炉上的几句话,翻译出来是:“他们骂啦,骂些什么?让他们骂去!”正是这种“Let them say”的豁达的心态,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历了诸多战火灾难后依然得以延续。

书的名字叫《何谓文化》,余秋雨从“学理”“生命”“大地”和“古典”四个方面做了回答。其实这个问题有点宏大,无从着手,哪里有人解释的清。余先生曾辞去工作,远赴世界各地考察了多年,也没能得出一个毫无争议的结论。他在给文化下定义的时候,有几句话我是印象比较深刻的:第一句话说“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第二句话说“中华文化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集体人格”。

我才学浅薄,自然无法给出这样具有高度总结性的理论来,文化的概念实在太广了啊,下定义又太抽象。

文化是什么,在我眼里,文化就是生活。

祖母坐在老旧的木房子里,房间的灯光很暗,橘黄色的灯映着灰色的蚊帐,屋里仅仅摆着一张烤火桌,就已显得分外拥挤。小小的黑白电视搁置在破旧的木柜子上,时不时传出“沙沙”的声音来,不大的屏幕里在演《锁麟囊》,不识字的祖母竟能听懂戏文,时常为了戏中人的人生而欢喜而焦急,有时候听着听着就睡了过去,发出低沉又均匀的呼声。我走进去的时候,能看见她耷拉着脑袋,毛线帽几乎遮住了半张脸,我推她一推,叫一声“婆婆”,她从浅浅的睡梦里醒来,眼神错愕,让我想起“不知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的典故来。这算不算文化的一部分?

我的老家在湘西的一座小城,这里的居民大多都是淳朴的土家人。土家族有一些特色,比如茅古斯,比如八宝铜铃舞,比如摆手舞还有吊脚楼。吊脚楼虽然已经逐渐堙灭在了历史长河里,但是小镇上村落间,那些黑色的瓦片底下一到下雨天就生出滴滴答答的雨帘,雨帘后是种满松柏的长年郁郁葱葱的山,同族的婶娘背着背篓从雨里走来,在屋檐底下放下锄头避雨,与人闲话几句。婶娘问,“你男人呢,好几天没看到了,是不是又去城里玩了?”那人答:“我管不到,还是你屋老师好。”叔叔是个乡村学校的语文老师,有稳定的工作在农村里是一件格外有面子的事,婶娘骄傲地笑笑,没有再说话。休息了一会儿又钻进了雨里,不知道是回家了,还是继续去田垄间劳作了。雨里青山,雨中婶娘的身影,和屋檐底下邻里间的调笑,这算不算文化的一部分?

父亲说我家祖上没什么大人物,曾祖父是一个屠夫,青年时期为了卖肉,常常挑着两担猪肉走上很远,脚也磨破了,草鞋上全是血。谋生之艰辛,路途之遥远,他在一路上所思所想,不也算文化的一部分么?

在我看来,所谓生活,是诗意的;所谓文化,是具体的。

何谓文化?文化就是人的一生,文化就是生活中的美,文化就是这个民族的历史。

太白漫游吴越十年,寻访名山大川,写下浩浩诗篇,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样的意气风发当然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但是他失意后写下来的“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近为臣”以及“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这种遗憾又何尝不是一种文化呢。

沱江上划船的艄公,穿着苗装款款而来的少女,她们身上叮叮当当的银饰,和不知哪条巷子里飘来的酒香和腊肉香。雨水在青石板的石阶上砸出一个个小水坑,留守家中的老人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那里看天边的云,他们的表情有的悠闲有的惆怅,有的是堪破是非对错后的释然,有的是年老后对死亡的恐惧。这些又何尝不算文化的一部分呢!

早年间有日本学者提出“崖山之后无中国”的观点,意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在崖山海战之后就已经灭绝了。这个观点我当然是不赞同的,但是若要提文化,提历史,崖山海战又不得不提。公元1279年,南宋与元在崖山展开最后的决战,战争的结果当然是南宋灭亡,元朝取而代之,完成了一次寻常不过的朝代更迭。但是过程之惨烈,却是惊人。陆秀夫背着年仅八岁的小皇帝自沉大海,随之,更有数万军民跳海殉国。浮尸数月未尽。这就是黄佐临在面对老师萧伯纳“你既非士兵,回去为何”的疑问时,一直想要解释的“赴国难”的具体含义了吧。也是余先生笔下说的集体人格了吧?在大灾大难面前,国人素来会展现出让我们自己都震撼的气节、大爱、善良,这当然算是文化的一部分。

余先生是泰斗,谈起这个问题自然是高屋建瓴,我不过一介女流,且才疏学浅,我所谈的文化,或许只是我一家之言,但似乎更贴近普通民众。

读完《何谓文化》一书,恰是夜幕四合时分。窗外飘着的雨,让我想起湘西老家的雨来,老家飘雨的时候虽没有江南烟雨之诗意,但江南的烟雨同样没有湘西之淳朴热情。余先生说,没有边界的国家不叫国家,没有边界的定义不叫定义。于是,我突发异想,想给我心中的“文化”下一个定义。

固然容易贻笑大方,但恰如萧伯纳家的壁炉上镌刻的话:Let them say!我大概不至于为了这样一个小文章而挨骂吧,谈不上“让他们骂去吧”。我想说的是,让他们说吧。文化之千面,何止于此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