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乡》感受鲁迅先生家国情怀,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故乡润土后人章贵与鲁迅后人周海婴己经没有)

从《故乡》感受鲁迅先生家国情怀

《故乡》是鲁迅先生1921年撰写的短篇小说,故事中人物润土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闰土原名章运水,章家与周家可以说是世交。鲁迅的祖父曾在北京当官,家庭条件比较好,鲁迅出生时,家里有几十亩水田。每到农忙时节,闰土的曾祖父章复清就会到百草园,帮着周家晒稻谷、翻修竹编,因为诚恳老实,手脚又麻利,深受周家人喜欢。从那之后,章家人一直与周家联系不断。

我对《故乡》并不陌生,八十年代上中学时,学过这篇文章,对少年闰土印象深刻;九十年代当教师,教过这篇文,对闰土人生变化感到惋惜;今天再读《故乡》,深刻体会鲁迅先生对旧中国老百姓遭受身心摧残的无力抗争,对旧中国前途命运的迷惘与彷徨,对新生活探索与渴望!

鲁迅先生通过对故乡二十年环境变化的描写,折射出故乡的荒凉。二十年以后返乡,鲁迅目睹的故乡没有发展,反而愈加萧条,心境悲凉:“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鲁迅先生采用对比手法展现旧中国农村发展停滞不前,村庄萧条落寞,揭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窒息、压抑、毫无生机,笔触犀利,入木三分。

通过农民闰土成长变化,反映旧中国农民生活的悲惨遭遇。少年闰土形象鲜活、灵动:“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少年便是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少年闰土充满活力,给人希望!

中年闰土木讷、呆滞:“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在封建社会“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压榨折磨下,把灵动、鲜活的少年闰土变成了一个“木偶人”。闰土是中国旧社会千千万万个农民的宿影,鲁迅先生用现实的手法深刻揭示了旧中国底层农民的凄惨生活。

通过杨二嫂外貌、形态二十年前后变化描写,刻画一个尖酸、刻薄、势利人物形象,无情揭示在旧中国老百姓干哪一行都没有活路。杨二嫂由二十年前一个美貌的,只要她坐着,生意就好的“豆腐西施”。由于旧中国经受外国列强的欺压、军阀的战乱,封建统治者腐朽无能,社会长期动荡不安,官僚地主阶级对百姓盘剥压榨,把她变成骨瘦如柴、形象猥琐,不顾脸面随便拿人家东西恣睢的女人:“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在旧中国,闰土为代表的农民阶级生活苦不堪言;杨二嫂为代表的工商业阶级经营惨淡;文化人为代表的鲁迅精神迷惘,甚感前路慢慢。正如鲁迅先生写道:“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鲁迅先生也在思考中国如何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其实,鲁迅先生对中国的未来,对宏儿、水生下一代的生活充满憧憬:“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今天,中国探索了一条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康庄大道: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朝着第二个百年目标稳步前进!

鲁迅先生憧憬的下一代新生活也实现了:闰土的后人章贵与鲁迅后人周海婴成了好的朋友,没有了隔阂。章贵是浙江鲁迅纪念馆副馆长,周海婴副部级干部。章贵一儿一女很优秀,儿子成了经济学家,女儿是人民教师;周海婴三子一女个个出类拔萃,生活幸福美满!

鲁迅先生的民族精神永远照耀着后人奋勇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