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答案(大学注释七)(1)

【原文】《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译文】《康诰》说:“能昭显德行。”《大甲》说:“顾念省察天道光明。”《尧典》说:“能昭显俊德。”都是自昭明德的意思。

汤之《盘铭》说:“盛德日新,日日自新其德,以至于恒久德新。”《康诰》说:“振作民风,培养民德。”《诗经》说:“周虽然是前朝旧邦,但天赋新德以王天下。”因此,君子修己治民,无不至诚以守中正。

【注释】

[1] 克明德。

《书·康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祇祇,威威,显民。”孔颖达《疏》:正义曰:“惟汝大明德之父文王,能显用俊德,慎去刑罚,以为教首。故惠恤穷民,不侮慢鳏夫寡妇,况贵强乎?其明德,用可用,敬可敬,其慎罚,威可威者,显此道以示民。”

[2] 顾諟天之明命。

shì,《说文》:“理也。”段玉裁《注》:“韦曰:‘是,理也。是者,諟之假借字。’韦注与许合。理,犹今人言是正也。臣之行譛者,王不能是正也。《大学》引《大甲》‘顾諟天之明命’,注:‘諟犹正也。’某氏伪《大甲传》:‘諟,是也。’皆与许合。”

孔颖达《疏》:正义曰:“言先王每有所行,必还回视是天之明命,谓常目在之。言其想象如目前,终常敬奉天命,以承上天下地之神祇也。”

明·逯中立《周易札记·姤》(卷二):“‘有陨自天’,即‘上帝临汝’意。所谓‘顾諟天之明命’是已。故曰‘志不舍命’也。九五以中正之君,任九二之贤,严有陨之儆,何阴之不可消乎?”

[3] 自明

元·赵采《周易程朱传义折衷·晋》(卷十九):“《象》曰:‘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程子(颐)曰:‘昭,明之也。《传》曰:昭德塞违。昭其度也。君子观明出地上而益明盛之象,而以自昭其明德,去蔽致知,昭明德于己也。明明德于天下,昭明德于外也。明明德在己,故云自昭。’愚曰:大象六十四,独于《乾》言‘自强’,于《晋》言‘自昭’,何也?天左旋,日右转,其为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穷昼夜而一周,未始相远也。然日之进也,才足以当昼夜之运,而天之行常超一度,则所谓强者,非天不足以当之,故于《乾》曰‘自强’。当其日之出辰入申也,昼行地上百四十六度强;出寅入戌也,昼行地上二百一十九度弱,此明出地上也,其光明烜赫,容光必照,万物皆被其光辉,天下更有恁至明者过于日?则所谓昭者,非日不足以当之,故于《晋》言‘自昭’。强曰‘自强’,昭曰‘自昭’,亦以天行日进,谁实使之?凡皆自不能已焉耳。人之一心,其光明亦若是。此君子所以体之而求之自己也。《大学》之传,引《帝典》曰‘克明峻德’、《康诰》曰‘克明德’,而订之曰‘皆自明也’,正此象之义。”

[4] 日新

孔《疏》:“苟日新,苟,诚也。非唯沐浴自新,诚使道德日益新也。非唯一日之新,当使日日益新。非唯日日益新,又须恒常日新。皆是丁宁之辞。”

《易·大畜》:“《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养贤也。利涉大川,应乎天也。’”

宋·杨简《杨氏易传》(卷十):“大畜,大者有所制畜也。畜止健者,非有刚健笃实辉光,日新之盛德不能也。有盛德矣,而又刚上而尚贤,而后可以行止健之事。”“日新,常新而不故。汤《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有起止,则有新故;意无起止,则无新故。行有作辍,则有新故;行无作辍,则无新故。无新故则常一,常一则常辉光。日新亦无二道。无二道,则曰‘刚健’足矣,何必复言‘笃实’,又言‘光辉’、‘日新’。人心未明,虽明又未必大明,或误释,或偏见,则卦旨不明,故不得不合此数语以明其德。有如此盛德,又以刚在上得利势以行之,又尚贤不自任其刚,尊贤谘谋以辅其不及,则能止畜健者矣。”

《易·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彖》曰:明以动,故亨。王假之,尚大也。勿忧,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宋·冯椅《厚斋易学》(卷二十八):“毛伯玉曰:易者,变也。《蒙》有至明之理,《丰》有至闇之寔,有余不足之相生也。是故顺以巽则蒙中有明,丰其蔀则日中见斗。‘明以动,故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也。怠而止之,则其明索矣,故曰‘王假之’。诚能大之,则不足者,非所以为忧。挟其有余,则至足者忧所自始也。”

《易·恒》:“《彖》曰: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王宗传《童溪易传》卷十四:“伊尹之训太甲曰:‘终始惟一,时乃日新。’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凡此皆以‘利往’为常也。至哉恒乎!夫所谓‘终则有始’,非日月四时不足以喻之,非圣人不足以尽之。故《彖》至此又引日月四时之能久,以明夫圣人之久。而终之以观其所恒,而见天地万物之情,所以极言恒久之理也。夫诚者,天之道也,日月之照,所以能久者,以其得天之诚也。使其不得天之诚,则临照之功,安能与天地相为长久哉?故曰‘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圣人之明日月也,其序则四时也,而其诚则天也,故能久此道以为吾之常。夫石以久溜而穿,泽以久熯而干。一人持久于上,而至诚之化,其行有常,则天下化之而成其美俗矣。何者?久使然也。由是观之,日月得是常,故能久照;四时得是常,故能久成;圣人得是常,故能致天下之化成,则天地万物之情,其能外是恒乎?盖天地之大,万物之众,其往古来今之变,出生入死之说,曾无间断者,皆其情也。观其所恒,则可见矣。”

[5] 作新民

《易·革》:“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元·胡震《周易衍义》(卷十二):“即‘虎变’,以观‘九五’新民之实,则明德于一家而家道之不齐者,变而齐焉;明德于一国而国俗之不治者,变而治焉;明德于天下而天下之不平者,变而平焉。《康诰》曰:‘作新民。’此之谓也。文化昭昭不待占决,而有孚于人心也。《革》之‘九五’,其汤武革命,顺天应人者欤?《象》曰‘其文炳’也,事理明著,若虎文之炳焕明盛也,天下岂有不孚乎?朱子曰尧‘克明俊德’,然后黎民于变。大人虎变,正《孟子》所谓‘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易·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明·潘士藻《读易述》卷四:“君子治蛊有道,民心之蛊以玩愒颓废,未知所振作耳。振者,鼔舞兴起之意。故曰‘作新民’。”清·李光地《周易观彖》(卷四):“风虽阴气,然乃阴凝于内,阳气入而散之者也。阴气盛,故物之形必坏。阳气散之,故物之气能滋。山下有风,所以为蛊坏之象,而又有振动培育之象也。振民如风,育德如山,作新民俗而养育民德,亦先甲后甲之意。”

[6]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诗·大雅·文王》:“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孔颖达《疏》:“正义曰:周虽是旧国,其得天命,维为新国矣。以明德而受天命,变诸侯而作天子,是其改新也。天既命文王,我有周之德岂不光明乎?由有美德,能受天命,则有周之德为光明矣。天之命我文王,岂为不是乎?皇天无亲,惟德是与。当时天下莫若文王,则天之所命为是矣。又美文王云:文王升则以道接事于天,下则以德接治于人,常观察天帝之意,随其左右之宜,顺其所为,从而行之。”

清·连斗山《周易辨画·革》(卷二十六):“‘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九五阳刚中正,自改命之后,已践天子之位矣。是为大人。夫大人者,武功与文德兼备者也。其取天下也虽以武,其治天下也必以文。犹武王武成以后,制礼作乐,举天下而更新之也。”“人第知大人之变,于占之后而乃信,而不知未占之先,其德之足以王天下,已有孚矣。如《诗》咏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也。”

[7] 无所不用其极

极,中也。《书·洪范》:“皇建其有极。”孔安国《传》:“大中之道,大立其有中,谓行九畴之义。”孔颖达《尚书注疏》:正义曰:“施政教,治下民,当使大得其中,无有邪僻。故演之云,大中者,人君为民之主,当大自立其有中之道,以施教于民。”

宋·卫湜《礼记集说》:庐陵胡氏(铨)曰:“日新,自明也。新民,明民也。自明、明民,物我一致,两造其极,是谓无所不用其极。极,中也。民不协于极者,由不明也。上之人,能易昏为明,变化气质,使之自新,以趋于中道,是为用其极也。”

《书·洪范》:“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

宋·林之奇《尚书全解》(卷二十四):“‘会其有极,归其有极’,则凡出入往返之间,无非中道,而颠沛造次,未尝违焉。此所谓无所不用其极也。民之所以能无所不用其极,以为之君者能建之于上。有所建于上,则民之所会而归焉。此理之必然也。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盖建极者,如北辰之居所,而‘会其有极,归其有极’者,则如众星之拱北辰也。”

解读

按:上文引《诗经》释“诚意”,发明择善固执及民怀盛德之意。本段进一步阐释“诚意”,说先王自明明德、振民育德。朱熹将这段文字挪至“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句之后,用以解读“在亲民”。

“自明”,即《易·晋》“自昭明德”。自知谓之明,知人谓之哲。明哲者,君德也。三国吴·虞翻谓:“《复》以自知。自知者明,谓颜子不迁怒,不贰过,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也。”

“日新”,是自新。《易·大畜》:“日新其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即《易·丰》“明以动,故亨。王假之,尚大也”,亦即《恒》卦观其所恒,“终则有始”之意。元·胡震:“新其德,以作新民;居旧邦,以新天命。此人君所以亨天下之治也。学问以新而日益,聚辨以新而日明。此圣贤所以亨吾心之理也。此《革》之后所以受之以取新之《鼎》,《鼎》之卦所以承乎去故之《革》,于此可以观圣人之旨意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