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下古今之慵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译文】

天底下从古至今的平庸之人,都是因为一个“惰”字才导致失败的。天底下从古至今有才华的人,都是因为一个“傲”字才导致失败的。

【解读】

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兄弟二人,哥哥喜欢画画,弟弟喜欢弹琴。他们同时拜了一位画艺和琴艺俱佳的老师学习。他们天赋很好,学习也非常低努力,因此进步很快。可是多年后,不幸发生了,喜欢画画的哥哥双目失明,而喜欢弹琴的弟弟双耳失聪。他们非常的绝望,但后来在老师的开导下,二人该学对方的技艺,最终都成为了技艺高超的艺术家。

这个故事原本是为了教导我们在遇到困难时要灵活变通,不能陷入困境之中不能自拔。现在想想,未免觉得其中有着太过天真幼稚的味道。不过,这个故事也可以从另一方面来解读。我们试想,如果失明的是弟弟而不是哥哥,失聪的是哥哥而不是弟弟,那么会发生什么事呢?答案是肯定的。什么也不会发生,因为画画不需要听觉的灵敏,弹琴也不需要视觉的高超。这样的话,他们虽然身有缺陷,但这缺陷并不会对他们的理想造成致命性的打击。但事实恰恰与此相反。于是,这两种缺陷就会变得致命了。

我们来看曾国藩的这两句话,表达的其实是相同的意思。表面上看,曾国藩把范围局限在了骄傲和懒惰这两种缺陷上,但这句话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们的定语:庸人和有才华的人。正是这样的限定使得整句话的意义无限扩大了。它非常透彻地告诫我们,一定要努力地找到并且剔除自己身上那个能让自己一败涂地的缺陷。

对于平庸的人来说,自己既没有过人的才能,也没有出众的技艺,要想从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的机会就如同大海捞针一般渺茫。但是,这种人想要成功并非不可能。只要他们能够铭记“勤能补拙”这句良训,积跬步致千里,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终会迎来人生得意的时刻。

对于有才华的人,问题看似更为简单。既然身上有让别人艳羡的才华,那么只要愿意,获得成功便如探囊取物一般,还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地方呢?有。这样的人往往输在傲字上,“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里的傲,正是傲气。傲气,说白了,就是目中无人,只看到自己的厉害,看不到别人的厉害,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这样的人,虽然有不世的才能,但往往会落得众叛亲离,下场是十分可悲的。这样的失败典型被记载、流传和演绎,《三国演义》中的吕布便是其中之一。

曾国藩的名言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曾国藩慵人以惰)(1)

身为三国第一猛将,吕布不仅英勇善战,更兼文有陈宫、武有张辽等八大将的辅佐,手下城池、士兵也不在少数,跟曹操陈留起兵时的势力比起来不知强了多少倍,想必可成一番大事业。但吕布就是因为屡次不听陈宫良谋,又不信任麾下大将,致使在各大战役中屡吃败仗,势力逐渐衰颓,最后被曹操所灭,殒命于白门楼。这就是因傲至败的最典型体现。倘若他能明了自己的缺点并及时改正,新人身边的人才,使文臣武将各发所长。那么虽不敢说他将成为三国时代的终结者,也至少不会败得那么早,败的那么惨,只沦为整部小说中的一个线索人物,给后人留下无尽的遗憾。从此事看来,“傲”这一字对于吕布这样的人你来说确实是太过致命了。

曾国藩的名言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曾国藩慵人以惰)(2)

没有谁是天生的庸人,只是懒惰的缘故,让一个人懒得去付出努力,懒得去学习,所以才渐渐地沦为了庸人。而有才的人并不是天赋异禀,只是他懂得在后来的人生路上,克服懒惰不断精进,克服骄傲不断提升,所以才由一个普通人成为一个为人敬重的有才人。人生在世,谁都想风风光光地走完一生,都想获得成功并保住成功。然而在通向成功的路上,总有一种致命的缺陷阻碍着我们向前的脚步。如果我们想继续前行,就必须战胜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