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著名的客家泥塑大师刘沅声先生以制作反映客家题材的泥塑作品而闻名,他的每一件泥塑作品都栩栩如生,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客家人的起源、传统农耕生活、风俗习惯等,人物形象逼真,表情丰富,动作传神,非常接地气,很容易吸引观赏者的兴趣,主要作品有展现客家人的来源的《客家大迁徙》、表现客家人乡土农耕生活、传统风俗习惯的《客家大喜》和反映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的《客家家教》等系列作品。

儿童节泥塑作品(迟到的六一节礼物)(1)

儿童节泥塑作品(迟到的六一节礼物)(2)

儿童节泥塑作品(迟到的六一节礼物)(3)

刘沅声与他的作品《上学堂》(原梅县博物馆朱迪光馆长拍)

本文主要想与大家分享刘沅声先生的《童趣》系列作品,该系列的作品可以说是50后、60后、70后的童年生活写真,相信中老年朋友看了以后都能勾起快乐的童年生活的记忆,希望大家能喜欢。

儿童节泥塑作品(迟到的六一节礼物)(4)

儿童节泥塑作品(迟到的六一节礼物)(5)

1、打旱塘(打塘脚)

打旱塘(打塘脚)指的是每年春节前把鱼塘里的水全部排干,然后将鱼塘里放养的皖鱼(草鱼)、鲢鱼、鲤鱼、鳙鱼等水产动物一次性全部打捞起来的活动。改革开放前,农村的客家人生活十分艰辛,平时一个月甚至半年也难得吃一次荤。每年春节前,生产队的鱼塘打旱塘(打塘脚),男女老少都围在鱼塘四周。当鱼塘的水排得所剩无几,养鱼的人把较大大的鱼全部打捞起来以后,小朋友便急不可耐地冲进鱼塘里,用捞网、畚箕等工具在鱼塘里打捞小鱼、虾等,有些人则徒手在泥浆里摸泥鳅、黄鳝、塘鲺(滑哥)等,有的人把手伸进鱼塘四周的塘坎的石缝里掏田螺、河蚌等。那时候是小朋友最快乐的时光之一,即使衣服沾满了塘泥也无所谓。等大家捞得差不多了,小朋友之间就会彼此比一比,看谁捞的东西最多(如下图)。

儿童节泥塑作品(迟到的六一节礼物)(6)

2、剃光头(光头勺)

以前梅州的农村很少理发师傅,而且理发的推剪不够锋利,容易卡住头发而让理发者疼痛难忍,所以很多小朋友害怕理发。为了省钱省事,干净卫生,小孩子的头发长了,大人往往会给小孩子剃光头。小朋友看到别人剃了光头觉得很滑稽可笑,就别叫人“光头勺”。有首关于“光头勺”的童谣是这样唱的:“光头勺,闭尿勺;闭唔起,砧骨凿。”

儿童节泥塑作品(迟到的六一节礼物)(7)

有些小孩子怕别人取笑而不愿意剃光头,家长为了让孩子剃光头,往往会给孩子某种许诺。刘沅声的这个泥塑作品表现的就是剃光头的过程,右边的小孩子一手摸着自己的光头,一手指着正在剃光头的人,脸上的笑容十分灿烂、自然。

儿童节泥塑作品(迟到的六一节礼物)(8)

3、帮轻(帮忙做家务)

改革开放前,农村的客家人生活十分艰苦,小朋友不仅没有玩具可玩,还要经常帮成人做家务做农活。那时候,帮家长做家务做农活是一件理所当然的日常活动,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小孩子帮忙做的家务、农活种类繁多,割禾莳田、砍柴割鲁基、生火做饭、挑水淋菜、改番薯、锄地垄等等。除了有些农活小孩子确实做不了,成人做的家务、农活小孩子几乎样样都要做。

儿童节泥塑作品(迟到的六一节礼物)(9)

下图是小朋友与老奶奶一起抬着汁桶(过去喂猪的食物叫“猪汁”,装猪食的专用木桶就叫“汁桶”)准备去喂猪时的情景,重重的汁桶把小孩子的身子都压弯了。

4、蟾蜍啰

小时候家里穷,农村的小孩子普遍买不起玩具,有些成人就会教孩子动手做玩具,如弹弓、木枪、纸飞机、滚铁环等。天牛、蝉子、萤火虫、蟾蜍等许多小动物也成了小孩子不可多得的 “玩具”。

下图表现的是一位贪玩的小男孩正在在逗蟾蜍玩,旁边两个小姑娘看到这个情景,便取笑他,一边用双手的食指指向自己的脸颊(表示羞人的意思),一边唱着大家熟悉的童谣:“蟾蜍啰,咯咯咯,唔读书,么老婆……”

儿童节泥塑作品(迟到的六一节礼物)(10)

5、慈母点灯(读书肯用功,茅寮屋里出相公)

客家人历代都居住在偏僻的山沟里,八山一水一分田,靠种田很难维持生计,因而梅州人历来都很重视教育,除了远渡南洋谋生之外,靠读书考取功名成了很多客家男人出人头地的重要途径。

下图表现的是慈母为了方便子女读书, 把家里最明亮的大顿灯(大煤油灯)拿给孩子照明时的情景。潜台词是:母亲把昏暗的小煤油灯留给自己缝衣服、做家务照明用。煤油灯上残缺的玻璃灯罩是作品的画龙点睛之笔,暗示了客家人的穷苦生活。

儿童节泥塑作品(迟到的六一节礼物)(11)

6、讲古(听爷爷讲故事)

小时候农村的客家人消息闭塞,课余生活十分单调乏味,所以许多小孩子都喜欢听老爷爷、老奶奶讲故事。每天吃完晚饭,做完家庭作业,便会跑到大门口的平地上,围坐在老爷爷的周围,一手托着腮帮子,目不转睛地看着老爷爷,听老爷爷讲过去的故事。老爷爷则翘起二郎腿,把切好的烟丝塞进烟斗里,点燃后,狠狠地猛吸几口,然后才慢吞吞地、摇头晃脑地讲那老掉牙的故事。有些老爷爷口才好,就会绘声绘色地、添油加醋地把一个本来很平常的故事说得津津有味。比如三斤狗的故事(去年7月上旬我曾经写文章介绍过,三斤狗的故居旧址在松口小黄村),该故事教育我们不能用势利眼去看待别人。

儿童节泥塑作品(迟到的六一节礼物)(12)

儿童节泥塑作品(迟到的六一节礼物)(13)

7、看戏啦

改革开放前,客家农村信息闭塞,文化生活单调贫乏,有戏看(以前客家人把看电影、木偶戏、样板戏等都统称为“看戏”)是十分值得高兴的事。有时候听人说附近村庄有电影看,不少小朋友都会跑去看,常常到了邻村才发现被人骗了,回来后别人问看的是什么电影?便无奈地回答,看了一回《白行战斗故事片》。

儿童节泥塑作品(迟到的六一节礼物)(14)

如果听说本村有电影或木偶戏看,全村男女老少都像过节一样兴高采烈,成人干农活提早回家,小孩子早早地洗了澡,赶紧吃完晚饭,穿着木屐,扛起长板凳或者木凳到露天电影场占好位置,等候大人一起看电影。下图的泥塑展现的是去看戏时的情景。

儿童节泥塑作品(迟到的六一节礼物)(15)

8、月光光

“月光光,秀才娘;骑白马,过莲塘……”朗朗上口的客家童谣伴随了一代代客家人的童年生活。吃完晚饭,洗好碗筷后,同一座祖屋的男女老少便坐在大门口的门坪上,仰望着天上的一轮明月,想象着月宫中的嫦娥、玉兔、吴刚、月桂,大家一起唱那首熟悉的童谣《月光光》。

儿童节泥塑作品(迟到的六一节礼物)(16)

儿童节泥塑作品(迟到的六一节礼物)(17)

9、山外(鸡公车)

小时候客家山村交通不便,出门几乎全靠两条腿走路,因而走不了多远,对山外的世界十分向往而又无可奈何。鸡公车是当时山里人的重要交通工具,早年的鸡公车几乎都是用木材制作的,结构十分简单,两根长木棍子既是把手又是支架,前面用小号的钢筋穿过木轮子连接把手,两根把手之间钉几块木板就做成了。鸡公车可以运送货物,也可以搭载一个人。独轮的鸡公车在狭小曲折、凹凹凸凸的山路上可以灵活自如地行走,推车人也比较轻松。遇到上坡的路段则需要别人帮忙推一把。

儿童节泥塑作品(迟到的六一节礼物)(18)

儿童节泥塑作品(迟到的六一节礼物)(19)

刘沅声先生的泥塑(后来改为陶塑)作品种类较多,上面介绍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作品。他的泥塑作品深入反映了客家人的生活场景、风俗习惯等,具有十分浓厚的客家乡土气息,因而深受中老年人的喜爱,也多次获得省级金奖,曾经在香港、江西赣州和本省多个大中城市展出。

儿童节泥塑作品(迟到的六一节礼物)(20)

儿童节泥塑作品(迟到的六一节礼物)(21)

刘沅声,广东梅县南口人,1989年毕业于梅县华侨中学首届文艺班(美术专业)。自幼喜爱玩泥巴,进了梅县华侨中学文艺班学美术后,良好的美术基础与童年的记忆完美结合,便诞生出了具有浓厚的客家特色的泥塑作品。如果大家对刘沅声先生的泥塑作品有兴趣,今后我会专程采访他,与大家分享更多刘沅声先生的泥塑作品,以及他和泥巴结缘的故事。在他的心里似乎藏着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他的每一件作品,都包含了一段有趣的故事。

儿童节泥塑作品(迟到的六一节礼物)(22)

刘沅声与他的作品(梅州日报陈潮华记者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