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56年春,长津湖幸存战士朱彦夫回到了阔别9年的家乡——沂源县张家泉村。

“娘!儿子回来了。”

此时夜深,刚从梦中醒来的朱母走到院中。

看见自己的儿子竟变成个没手没脚的“怪人”,她一下子就吓昏过去。

谁料,醒来后的朱母,第一句话就是哭着恳求儿子:

“孩子,不是娘不想管你,你还是走吧,回休养院去吧! ”

朱彦夫能理解母亲的心情,但他仍是感到扎心般的痛。

长津湖战役回来的3名战士(1956年长津湖幸存战士返乡)(1)

其不愿成为家人的拖累,也不想成为一个饭来张口的废人。

就这样,朱彦夫开始了与残疾命运的抗争......

保家卫国,不幸重伤

1933年,朱彦夫出生于沂蒙山下的强家庄。

令人悲痛的是,朱父在他很小的时候,为掩护红军,不幸死于日寇与汉奸的刀下。

所以,朱彦夫从小就有保家卫国之志。

等到他14岁那年,便告别母亲,毅然参军投身革命。

但毕竟是朱家独苗。

当时朱母曾百般阻挠,软硬兼施。

奈何,朱彦夫已下定决心。

长津湖战役回来的3名战士(1956年长津湖幸存战士返乡)(2)

临走前,他目光如炬地看着母亲道:

“娘,儿子不孝,没能留在你身边照顾你。但我是为了爹,为了这个国家。等我打了胜仗,一定回家给你尽孝!”

说罢,他便背上行囊,转身离开。

看着朱彦夫渐行渐远的背影,朱母早已哭得双眼模糊。

她何尝不理解儿子的想法呢?

如今,其能做的也只有天天在家为他祈祷。

此后,朱彦夫在准海、渡江、解放上海等上百次战役中积累三次战功。

同时,他的身上也留下多处象征荣誉的伤痕。

直到抗美援朝,朱彦夫依旧一往无前,立马加入到人民志愿军的队伍里。

然而,这却是一场无比惨烈的征途。

那是1950年冬天的一次战斗。

他和战友们在长津湖与敌军展开了生死激战。

长津湖战役回来的3名战士(1956年长津湖幸存战士返乡)(3)

朱彦夫

彼时,面对装备精良的美军以及20架坦克飞机的狂轰滥炸。

我方在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中,硬是咬紧牙关与敌人血战了三天三夜。

在这期间,他们打退了敌人的上百次冲锋。

只是这些成功都是用无数同志的生命换来的。

到最后,朱彦夫所在的连队基本上全军覆没。

那个时候,他一个人浑身浴血,左右四顾着尸横遍野的战场。

强忍着心底惊痛,朱彦夫坚持作战到最后一秒。

然而就在这时,敌人猛地朝他扔来三颗手雷。

抱着拼死一搏的想法,其用尽最后一丝力气直接抓起一颗扔向敌人。

可在他投出去的那一瞬间,耳边同时响起“轰”的一声巨响。

另外两颗在朱彦夫身旁爆炸。

然后,他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长津湖战役回来的3名战士(1956年长津湖幸存战士返乡)(4)

但事实上,在其昏迷期间,敌人攻上山头。

紧着这,残忍的他们用刺刀挨个给阵地上的尸体补刀。

当时,朱彦夫挨了好几下。

只是在这冰天雪地里,他的身体早已失去知觉。

等其再次醒来,只觉得眼前一片漆黑。

朱彦夫第一反应是认为有脏东西挡住视线。

于是,他准备伸出手,擦一擦眼睛。

然而,其这才发现自己的手早已被冻坏

朱彦夫吓得一激灵,想要站起来。

可又发现自己连双脚也动弹不得

无奈,他只能使劲眨眼。

不知过了多久,朱彦夫的右眼终于勉强能看到一丝光亮。

但彼时,只见大雪纷飞,满天败鳞残甲,阵地也被白雪覆盖。

仿若此处从未历经恶战一样。

长津湖战役回来的3名战士(1956年长津湖幸存战士返乡)(5)

靠着最后的意志,朱彦夫努力辨认方向。

紧接着,他在雪地中一点一点匍匐着挪动身体,朝部队驻地前进。

在不知道重复昏迷、醒来多少次后,他的意识还是陷入巨大的黑暗里。

好在朱彦夫是幸运的。

最终,他在一条小溪边,被我军侦察地形的人员发现救起。

可同时,他又是不幸的。

因为捡回一条命的朱彦夫,从此却成为“活死人”。

那个时候,他完全仅靠输血和输液维持生命。

之后的93天里,其还陆陆续续动了47场手术。

或是他的生命力太过顽强,最终朱彦夫奇迹般苏醒过来。

但看着周围人投来关切的目光,他却一点没有感到庆幸和开心。

经此一战后,朱彦夫失去了四肢;

左眼球被弹片崩出了眼眶;

头部、背部的弹片也没有完全清理干净。

彼时,朱彦夫用仅有的一只眼睛怔怔望着空荡荡的四肢。

长津湖战役回来的3名战士(1956年长津湖幸存战士返乡)(6)

朱彦夫

这一刻,世界天摧地塌。

他发疯般地向医护人员怒吼:

“谁给我锯掉的?你们还我的手和脚!”

要知道,当时他才十八岁啊!

如今只留一具残躯,拿什么去冲锋陷阵,用什么去守护河山?

儿时的理想和抱负全成了泡影,他的心志也顷刻瓦解土崩。

情理之中,朱彦夫想到了死。

正所谓,与其痛苦的活,不如有尊严的死。

他试过吃安眠药、跳楼......

但都没有成功。

而他的自杀行为无疑换来主治医生的一通训斥:

“你,共和国的战士,去自杀是什么行为?这是儒弱的表现、叛党叛国的行为,想想你死去的战友,你这样去死对得起他们吗?”

一语惊醒梦中人。

长津湖战役回来的3名战士(1956年长津湖幸存战士返乡)(7)

朱彦夫被医生句句振聋发聩的斥骂弄得羞愧不已。

对,战士要死就得死在战场,自杀的只能是软骨头。

想到这里朱彦夫不由得握紧拳头。

但随即,他又意识到自己已没有了手……

但那又如何,没了手他依然可以战斗。

他要活下来,要与自己的命运斗争到底。

转变心态后,朱彦夫开始积极配合后续的治疗。

1952年,朱彦夫被转到山东省荣军休养所。

在这里,有专护照顾其起居。

按理说,他每天只需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但像个废人一样,活着生命还有什么意义?

如此,非但做不了任何贡献,还在给国家添负担。

这绝不是朱彦夫想要的生活。

长津湖战役回来的3名战士(1956年长津湖幸存战士返乡)(8)

朱彦夫

于是,他下定决心,向上级提出回乡的请求。

在他的软磨硬泡下,领导也只好无奈放人。

但其临走前,有关人员还是语重心长地告诉朱彦夫:

“回乡试试再说,不行就快些回来。”

虽然很感动,但他内心还是默默告诉自己:

没有不行!

自己是从地狱爬回来的人。

难道还有什么是比死亡还不能战胜的吗?

对抗命运,自食其力

可事实是,这一路他走得异常艰辛。

文章开头那一幕,便是朱彦夫回乡后遇到的第一道坎儿。

长津湖战役回来的3名战士(1956年长津湖幸存战士返乡)(9)

朱彦夫

家中的母亲差点儿认不出自己儿子。

朱母有想过分别这十年,儿子或许会载誉而归,也或许就战死沙场。

但她怎么也没设想到是眼前这般场景。

她的孩子竟变成个没有手脚的“肉轱辘”。

这不比死了更难受。

“真是造孽啊。”

朱母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

然而,在怜惜儿子的同时,她心中也升起一股怨怼:

为什么当初不听我的话要去参军打仗?

为什么要把自己弄成这副模样

……

长津湖战役回来的3名战士(1956年长津湖幸存战士返乡)(10)

朱彦夫

最终,心里五味杂陈的她才会说出那样一番话来:

“孩子,不是娘不想管你。

你爹去的早,娘年纪大了。

家中又无钱,缺吃少穿的,怎么养得了你?

你还是回休养院去吧! ”

听闻母亲的话,朱彦夫心中并没有一丝怨恨。

他能够理解母亲,但更不想回休养院再给国家添麻烦。

于是,他只能苦苦恳求母亲,并用那颤抖的声音保证:

“学会自立不成为拖累这个家的负担。”

但现实是残酷的。

长津湖战役回来的3名战士(1956年长津湖幸存战士返乡)(11)

朱彦夫

在他摔碎一百多个饭碗、几十个菜盘,泼掉饭菜上百次后,朱母再也无法忍受,流着泪求他离开。

见此情形,朱彦夫比他娘哭得更凶。

只是这个情绪并不是为母亲的绝情,而是痛恨自己的无能。

堂堂七尺男儿,他能够承受命运的摧残,但绝对无法承受一个母亲的苦难。

天地之大,难道就没有他一席容身之处吗?

想到这儿,朱彦夫决心要靠自己拼出一块立足之地。

这天晚上,他骗母亲说休养院派人接他回去。

实际上,是他偷偷把自己锁在院里的一间屋子,练习自立。

长津湖战役回来的3名战士(1956年长津湖幸存战士返乡)(12)

朱彦夫

至此以后,朱彦夫每天就靠两片地瓜干和几口凉水生存。

他一次次地练习如何吃饭、解便、穿卸假肢。

彼时,其在心中发誓:

不成功,绝不出门。

然而,这些连六七岁小孩都会做的事,对朱彦夫而言,却是难上加难。

他在练习用两臂夹勺子舀饭时,

要么是勺子掉地上;

要么就是把碗碰翻。

每吃完一顿饭,其都像打一场仗般,累得大汗淋漓。

地上也是一片狼藉。

长津湖战役回来的3名战士(1956年长津湖幸存战士返乡)(13)

朱彦夫

不仅如此,装假腿和走路则更难。

因为要绑好假腿,得用到两只残臂加嘴巴合作。

他必须缠绕并咬紧绑带,然后靠残臂夹着皮带穿插环扣固定。

这个难度无异于盲人穿针。

一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有时弄半天时间都绑不好。

更难受的是,当他好不容易穿上假肢,很可能刚一抬腿就会摔倒在地。

这时,他不仅会摔脱假腿,甚至可能使结痂的创面被磨破流血……

但对于这一切,朱彦夫从未放弃过。

失败一次他就再来一次、两次、三次……

就这样,他靠着不足公斤的地瓜干和一瓦罐凉水,在这个阴暗的屋子里苦苦挣扎了两个月。

长津湖战役回来的3名战士(1956年长津湖幸存战士返乡)(14)

朱彦夫

一直到昏死在里面。

最终还是民政局局长来看望他时,才发现不对劲,将人从屋里救了出来。

等朱彦夫塑性,局长劝他回休养所。

听闻这个提议,其立马激动起来,一口回绝道:

“不,吴局长,我已经学会吃饭和穿卸假肢。

我还要再练下去,还要学文化,这里是我的家呀! ”

局长和朱母都被他的决心和坚持撼动。

大家也再不劝他回去。

之后在不断的磨练中,朱彦夫还学会了咬着刀切菜,用残臂抱火柴打火,用舌头舔纸翻书,用牙咬着笔写字......

渐渐地,他的身体从孱弱到结实,蕴藏的潜能也一步步得到发掘。

长津湖战役回来的3名战士(1956年长津湖幸存战士返乡)(15)

朱彦夫

如此看来,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非但这样,上天眷顾苦命人。

在一次偶然的就医中,他邂逅了今生诚挚的爱情。

有次,朱彦夫的伤口复发。

后来,他被人用太师椅抬到了离村15公里的东里医院。

见状,年轻护士们心里难免发怵,都对其避之不及。

只有一个姑娘勇敢地正眼打量朱彦夫。

就是这一眼,让两人走到了一起。

这个姑娘叫陈希永,也是医院的护士。

多年后,他们的儿女曾问她:

“当初选择父亲是出于年轻女孩对英雄的崇拜;还是出于对弱者的同情。”

陈希永回答:

“都不是,就是看他第一眼后,从此心里就放不下了。”

这也许就是命运的奇妙吧。

长津湖战役回来的3名战士(1956年长津湖幸存战士返乡)(16)

老天如果给你关上一扇窗,便会偷偷在某个地方为你打开一扇门。

只是,朱彦夫虽然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

但现实中他依然是个“肉轱辘”。

嫁给这样的人,便是要接受看不到头的艰辛。

两人结婚后,陈希永每天不仅要照顾丈夫、婆婆,还得做家务、干农活。

更令人心疼的是,陈希永生孩子时,一天月子都没坐。

因为她还要干活做事。

也正因此,其落下不少病。

她本来拥有光明的前途与轻松的生活,却选择在一条满是泥泞的不归路。

长津湖战役回来的3名战士(1956年长津湖幸存战士返乡)(17)

不过,在许多艰难的时刻,陈希永也想过离开。

但其走出家门第二天就回来了。

她打从心里,放不下这个家。

对此,有不少周围人问陈希永苦不苦,她说:

“再苦还能有老朱苦吗!”

苦难不值得被赞美。

但是战胜苦难的能力值得我们歌颂。

他敢逢山开路,她就能陪他披荆斩棘,一起同命运斗争到底。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如果说自立是朱彦夫与命运搏斗的第一步。

那么自强则是他的第二场战斗。

长津湖战役回来的3名战士(1956年长津湖幸存战士返乡)(18)

朱彦夫

对于特残人群来说,既然已无法再回到正常人的生活;

那么,寻找开拓生命的意义就变得尤为重要。

朱彦夫刚回乡的时候,张家泉村十分荒凉贫瘠。

全村500多口人大多都是文盲。

他心里就在想:

“咱共产党人裕血奋战为什么,不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吗?自己身体虽残,可自己是共产党员呀,村里的事不能不管。”

在拥有自理能力后,朱彦夫为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便开始同贫困的斗争。

他自己虽然没读过几年书,却也知道要想消灭贫困,必须先武装头脑。

长津湖战役回来的3名战士(1956年长津湖幸存战士返乡)(19)

于是,朱彦夫办图书馆,建夜校,着手提高村民文化水平。

而这一切都是他省吃俭用,用自家积蓄做的。

当时,其腾自家草房,建起一间只有两百本书的简易图书馆。

后来,朱彦夫又拿自己的抚恤金,办起张家泉村的第一所夜校。

彼时,其自己当老师,义务教乡亲们识字。

但随着学员的增多,他也逐渐吃不消。

夹着粉笔的臂碴与长时间站立的腿碴都疼痛难忍,伤口红肿。

但即便这样,他还是咬牙坚持,心中默念:

这点事都做不了,今后还能干啥?

就这样,几年下来,朱彦夫用血汗浇灌出了硕果。

长津湖战役回来的3名战士(1956年长津湖幸存战士返乡)(20)

朱彦夫

村子里有上百人学会了写信、看书;

有好些人还当上了会计。

朱彦夫的付出与贡献大家都记在心里。

1957 年,他被选举村党支部书记。

这之后,朱彦夫的使命感更强了。

他决心要改造这片人均不到一亩地贫瘠山地,让乡亲父老吃饱穿暖。

首先,他带领村民花了几年时间开山填沟,为村里新增200多亩良田。

接着又是修建水池,打井找水,解决了村民的生活用水、灌溉浇田问题。

最后,他又把精力转向了电。

其用7年时间架起了一条长达15公里的高压电线。

使张家泉村成为沂蒙山区最早通上电的村庄之一。

这些成绩可以轻描淡写,一带而过。

但其背后的艰辛值得每一个人的尊敬。

长津湖战役回来的3名战士(1956年长津湖幸存战士返乡)(21)

朱彦夫

当时,朱彦夫为了掌握生产情况,经常亲自下地甚至垒堰控犁。

找水的时候,他带头跑在前。

累得拖不动假肢就用膝盖跪行。

为了买架电材料他拄着拐棍,身背干粮走上海跑西安……

正是朱彦夫无怨无悔的付出,才能带动乡亲父老团结一心的协作。

千亩荒山也才能变成绿水青山。

1982年,朱彦夫从干了25年的村支书岗位上返下来。

这时,功成身退的他依然不肯停下脚步。

其利用难得的清闲时光,打算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

原来那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指导员跟他有个约定:

如果活下去,一定要把这场战争记录下来告诉后人。

长津湖战役回来的3名战士(1956年长津湖幸存战士返乡)(22)

朱彦夫

在见证朱彦夫创造的诸多奇迹后,我们似乎已经觉得他想干什么就一定可以干成。

可众人不知道的是,五十多岁的朱彦夫,此时仅有一只视力为0.3的右眼;

以及愈加孱弱且患心脏病的身体。

自然,每次写作对他而言都是一场身体的磨炼。

那个时候,他查一个字,常常要在字典上找半个多小时,双臂都磨出了鲜血。

到后来,其身体虚弱得每天最多只能写几百个字。

见状,子女心疼想替父亲记录。

但朱彦夫坚持自己思考、自己写。

如此看来,其倔强的性子倒是一点没减弱。

终于在用坏500支笔,历经7年艰辛后,这本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出版面世。

长津湖战役回来的3名战士(1956年长津湖幸存战士返乡)(23)

不仅如此,朱彦夫笔耕不辍。

他撑着中风偏瘫的身体,于两年后再次出版24 万字的第二部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

至此,他的事迹传遍了整个世界。

俄罗斯《真理报》还称他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朱彦夫身残志坚,活出了自己独有的精彩人生。

他亦是不输保尔柯察金的钢铁战士。

然而,他磐石般的灵魂也有着一处脆弱的缝隙。

2010年初,陈希永查出肺癌,不到两月就因病去世。

那一刻,朱彦夫钢铁般的精神被摧毁。

他仿佛回到得知失去四肢的时候,痛彻心扉,放声大哭……

结语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3月,他入选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没有了拳头,但还是要做个战士;

没有了双脚,依然可以顶天立地。

朱彦夫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的潜能可以惊人到什么程度。

长津湖战役回来的3名战士(1956年长津湖幸存战士返乡)(24)

朱彦夫(中)

正如他所言:

“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过去!”

从战场下来后他就在寻找生命的意义。

而答案早已存在于每一次向人生发起的挑战之中。

没有朱彦夫特殊经历的普通人,我们的答案又在何处?

或许我们做不到他的自强不息、无私无畏。

但是若能从中汲取一二, 怀自谦自尊之志,直面无常人生,足以令人骄傲。

愿共勉之!

参考资料:

郭宁虎.由长津湖战役中的幸存者朱彦夫说起[J].支部建设,2021(31):18-19.

郭小天.一个老兵的三场战斗——记山东省沂源县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朱彦夫[J].共产党员(河北),2014(16):42-43.DOI:10.14061/j.cnki.cn13-1033/d.2014.16.041.

王建忠.超越极限——朱彦夫与《极限人生》[J].中国残疾人,1997(01):2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