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宋浩

70年前为志愿军炒面的吴保敏等老人,近日在“央视军事”等媒体展示了“炒面”的制作——不是今天加油、盐、青菜的炒面条,而是炒熟的粮食面粉。

魏巍所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背景(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动几代人)(1)

70年前,志愿军战士的野战口粮就是“一口炒面一口雪”,而今天的年轻人知道这个细节,则是因为作家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

1951年4月,魏巍从朝鲜的战场上归来,写出了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全文在《人民日报》1951年4月11日的头版发表。

魏巍所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背景(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动几代人)(2)

“最可爱的人”,从此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光荣称号。

《谁是最可爱的人》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几代中国人。魏巍的外孙李唯同自然也学过这篇课文,当时,他14岁。

“我早就知道那个学期要学这篇课文了,而且后三段是要求背诵的。拿到课本之后,我早早就把后三段背下来了。我知道这是自己姥爷写的,不能学不好这篇。”

朴实的战士感动了魏巍

魏巍的书写感动了无数人

和很多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同龄人一样,李唯同依然能说得出《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那些细节——

在战场上,魏巍在防空洞里遇到一位战士,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我问他,你不觉得苦吗?他把正送往嘴里的一勺雪收回来,笑了笑说:怎么能不觉得!咱们革命军队又不是个怪物!不过我们的光荣也就在这里。”

魏巍所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背景(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动几代人)(3)

魏巍与朝鲜儿童

同时,他也记得这篇文章中描写的残酷。

李唯同曾经问过姥爷,为什么《谁是最可爱的人》写得这么残酷,这么细致?姥爷只回答了他一句:“真正的战争场面,比这个残酷得多。”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他跟语文老师、跟同学讨论这个话题——只有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我们才能更加珍惜生活,感受到自己的幸福——这是大家达成的共识。

魏巍所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背景(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动几代人)(4)

李唯同与姥姥、姥爷

在前线的奔走中,“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称呼一下子从魏巍心底跳了出来,他们感动了魏巍。魏巍又用笔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谁最可爱的人》发表后,感动了后方的民众,军民一心更加团结;它也跨越70年的时间感动着今天的年轻人。

正如李唯同所说,这篇文章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

“从《谁是最可爱的人》里,我们可以知道多少可爱的战士为了和平而付出生命。我们今天所谓的岁月静好是多么来之不易!还有,我们的战士,作战是多么英勇顽强。在和平时期依然需要这样的奋斗精神。”

魏巍所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背景(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动几代人)(5)

1952年,魏巍在朝鲜三登野战医院采访志愿军护士

在李唯同看来,如果有人面对困难“丧”了,或者由于过上好的生活就骄奢淫逸了,依然可以把这篇文章找出来读一读——“瞬间就会充满积极的正能量,就会对美好的生活倍加珍惜。”

由这篇文章和魏巍的其他作品结集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在近70年中,出版了无数版本,2020年魏巍诞辰百年,这个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了《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

他与一位抗美援朝的军人

一次很用力的握手

1951年到1958年,魏巍前后三次奔赴抗美援朝前线,从《谁是最可爱的人》到《依依惜别的深情》,写下了大量通讯。

“那时候他太忙了,特别忙。”魏巍的小女儿魏平出生于1950年,她的回忆中,童年要么住在姥姥家,要么住校,很少跟父亲在一块。那时候,她对父亲的事业并不太懂。“父亲总是在忙碌,各地跑。”这种忙碌,魏巍几乎一直持续到晚年。

魏巍了记录“最可爱的人”,感动无数读者,包括很多战士。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很多认识或不认识的军人曾去拜访魏巍。“几乎天天有人来,”魏平说,父亲晚年,访客几乎每天都有,请他题字、作序、采访的,也有老朋友、老战友。

李唯同曾见过几次老战友来访。曾经有一位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那是我在家里见到的衣着最‘简朴’的客人,但是姥爷却与他谈话长达两个多小时,并不是所有的客人都有这样的‘待遇’的。”李唯同说,“临走时,我看见姥爷与他握手,很用力。”

魏巍的家附近有一条小路,魏巍二十年每天都会去散步。有一次,李唯同陪他一起走,魏巍看到路上有一块拳头大小的煤块。他停下脚步,弯下腰捡起来,走到不远处的煤堆,把手里的煤块扔进去。

李唯同不理解姥爷这一举动,魏巍对李唯同说:“那是工人在地底下挖出来的,他们挖煤很辛苦,我们要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不要浪费。”

还有一次,李唯同推着轮椅跟姥爷在医院里散步。魏巍看着远处正在建设中的一座楼,用拐棍指着说:“看,那个楼多高!”李唯同说,确实很高、很漂亮,现在北京很多这样的高楼。魏巍说:“你没懂,我不是让你看楼,我是让你看塔吊上工作的工人,他们很辛苦、工作很危险。”

“在姥爷看来,自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从未把自己从工农群众的队伍中剥离出去。”李唯同说。姥爷捡过煤核儿,卖过烟卷儿,知道劳动者的辛苦。

只听过他唱过三首歌

其中一首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魏巍出生于1920年的河南,17岁只身去往山西,参加八路军随营学校。后来学校并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魏巍是抗大第三期学员。在李唯同的记忆里,魏巍只唱过三首歌,第一首是《抗大校歌》。

魏巍所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背景(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动几代人)(6)

为小孙女魏林晚唱“志愿军军歌”

第二首就是哄孙女睡觉时唱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当时李唯同的妹妹才1岁。第三首是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歌曾作为央视一套电视剧《长征》片尾曲。当年看《长征》的时候,魏巍每次都跟着电视剧唱起来。

“姥姥说他唱的跑调,别唱了,他却当没听见,像年轻人在ktv一样兴奋,眼睛里闪着光。”李唯同有一次把魏巍唱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录了下来,外公去世后,李唯同每次听都泪流满面。既来自对亲人的怀念,又出于对一个有信仰的老党员的感佩。

“姥爷和姥姥都是过过苦日子的人,深知好日子来得不容易,所以在生活上十分简朴。”老人的衬衫、布鞋、袜子、背心,被李唯同笑称为“四旧”。老人的衣物洗得薄了、穿破了,也缝缝补补不肯换,“他们说旧衣服穿着舒服。”

魏巍的书房里,墙上常年挂着一幅鲁迅像。65岁那年,魏巍还作了一首自寿诗:“鲁师遗训铭心底,痴牛永俯孺子前。胸中自有青松气,尽粹不唱夕阳残。”表明自己以鲁迅为师,要为劳动人民鼓与呼,老而益坚,始终不渝。直到晚年,他也一直在为人民发声,晚年写的《教育应向弱势群体倾斜》《也谈农民工问题》等文章,收录在他2008年1月出版的《新语丝》中。

“他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他一生都是为人民、为共产主义(奋斗)。”李唯同长大之后和姥爷魏巍一样,成为一名记者。当时,魏巍告诉他:一个好的记者,是有人民性的记者。

如今,李唯同依然记得小时候跟姥爷的对话:

“姥爷,什么是作家呀?”

“作家就是为人民写文章的人。”

“那什么是人民呀?”

“人民就是劳动的人,就是那些让大家幸福的人。”

(文中老照片均由家人提供,特此鸣谢。)

魏巍所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背景(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动几代人)(7)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