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入选课本中的文学作品,删与不删,改与不改,这是一个问题!

举个例子,当年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入选课本时,最开始是删除了几部分的。其中就包括“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一句,至于被删的原因,则是认为写得有点儿太直接了。后来,随着大家接受程度的提升,这句话也就没什么大不了的了,所以现在课本里又有这一句了。

口技课文为什么删减(课本中口技是删减版)(1)

被删后又被重新收录,说明《荷塘月色》这部分内容本身是没什么问题的。但古典文学中有些内容,则到现在仍没办法不改,比如本期笔者要和大家说的《口技》。

《口技》是我国清代文学家林嗣环的散文,老林一生写过不少作品,真正出名的就仅此一篇。而清代的散文也颇多,但能入选课本的却寥寥无几,可见此文的价值。它是古代少有的专门描写口技表演的作品,其用字之精准生动、内容之丰富,都令人叹为观止。直到现在,笔者都记得其中的几句。

口技课文为什么删减(课本中口技是删减版)(2)

笔者记得,当初我们初中学这篇课本时,老师就让我们闭着眼睛听,感受作者描绘的场景。结果同学们都得到一个结论:汉字博大精深。能用文字通过大量的比喻,把整个场景写得如此逼真,除了汉字还有哪种语言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口技课文为什么删减(课本中口技是删减版)(3)

但同时,老师也告诉我们:好几段都有删减,你们长大了再看。老师之所以这样说,是认为原版比现在的删减版讲得更为详细生动。长大后,笔者也专门去找了删减的部分,看到文字我立马就明白了为何要删:编写教材的专家,真的是没办法。删减的部分,主要集中在第二段,我们先来看看原版和删减版有什么不同:

口技课文为什么删减(课本中口技是删减版)(4)

这一段被删的有3部分,第一部分为何被删,相信不用我说大家也能明白。《口技》是民间文学,作者林嗣环只是如实地描写了口技艺人的表演,人家是这样演的,他就这样写,很正常。但“妇摇之不止”这样的话,确实不太适合孩子们读,不得不删减。

第二部分,“夫起溺,妇亦抱儿起溺”写的是一家人起夜的场景。包括第三部分“溺桶中声”,写得就更为具体。这部分内容放在教材里,确实是有些不雅,删掉也是很正常的。不过,看完这一句话,也让笔者更加佩服这位口技艺人,这样的声音都能描绘出来,确实太高明了。

口技课文为什么删减(课本中口技是删减版)(5)

看了这些,大家应该能明白为何非得删了。其实古典文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真的不是编教材的专家不尊重原文。像这种经典的散文,如果不收录进课本,那对学生们来说肯定是一个损失。如果要收录进去,则需要找专家们共同讨论,看看怎么删减才能不伤害原文的结构。

从《口技》这篇文章的删减来看,删改得还是很有水平的。也幸亏最后一部分“溺桶中声”删掉后,前面还有不少其它声音,才能接上“一时齐发”这4个字,不然还真就没办法了。除了《口技》外,还有不少存在同样问题的作品,比如欧阳修的《卖油翁》最后一句也被删了。

口技课文为什么删减(课本中口技是删减版)(6)

目前,不少网友也提议,对于这类问题能否在删减后,加一个注解:此处在原文的基础上有删改。这样对学生们也是一个提醒,也算是更为尊重原作者了。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