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偏北好风光(西北偏北我是蘭州)(1)

文字 |「誰最中國」

圖片 |「来自網絡」

兰州,是一座流浪的城市。

黄河的水走啊走

在白塔与皋兰之间

将兰州劈成两半

将黄土变成丰田

五湖四海的人儿走啊走

他们落在黄河边

就着一碗牛肉面

建设起现在的兰州

丝绸路上的骆驼走啊走

他们经过兰州

留下一朵花的种子

与寂寞的驼铃声

兰州的孩子走啊走

他们走出黄河,走向远方

又寄来遥远的乡愁……

西北偏北好风光(西北偏北我是蘭州)(2)

西北偏北好风光(西北偏北我是蘭州)(3)

说起兰州,几乎每个人都会脱口而出“兰州拉面”,但热情的兰州人会告诉你:兰州没有拉面,只有牛肉面,来一碗?

说起来,遍布全国的“兰州拉面”馆,其实跟兰州没多大关系,多是青海化隆的老板所开。大抵是觊觎兰州牛肉面太好吃,化隆的拉面便冠了兰州的名,并且很快征服了全国人民的味蕾。

在兰州人眼里,“兰州拉面”是变异品种。要想吃到地道的家乡味儿,还得回到兰州。

西北偏北好风光(西北偏北我是蘭州)(4)

兰州人虽豪迈粗犷,但在点面这件事上,却十分讲究。不光配料的量要刚刚好,面条的粗细也要恰到好处:

“老板,二细,蒜苗子、香菜多些。”

“毛细,辣子多些。”

西北偏北好风光(西北偏北我是蘭州)(5)

兰州牛肉面不同粗细及称呼

上好的兰州牛肉面讲究的是“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清汤最佳,白的萝卜,红的辣椒,绿的蒜苗和香菜,黄的透亮的面条,看着就让人食欲大振。再加套肉蛋双飞——大片的牛腱子肉配上茶叶蛋,绝对人间满足。

西北偏北好风光(西北偏北我是蘭州)(6)

如果有一样东西兰州人百吃不厌,那一定是牛肉面:清晨起床一碗牛肉面,热呼下肚,那叫一个舒坦;中午饿了一碗牛肉面,一天都能量满满。

在外地的兰州人,最怀念的也是这碗牛肉面。每次回到家乡,第一奔去的就是熟悉的面馆。

西北偏北好风光(西北偏北我是蘭州)(7)

为何钟爱这一碗面?除了味道佳,营养好,其实也跟兰州的“移民”历史有关。

兰州一面为山一面为河,易守难攻,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西汉时,为了加强对这里的掌控,国家采取的办法就是驻军和移民。彼时,十几万不同地区的人移居到兰州。

从汉末到清初,因为战乱、戍边、茶马互市等,兰州人口也一直处在流动中。到清代,已形成多民族聚居的格局。

20世纪,兰州又经历了三次大移民:天南海北的人们纷纷跑来建设兰州。据2016年的一项统计,在兰州聚居的少数民族有36个。

西北偏北好风光(西北偏北我是蘭州)(8)

都说众口难调,何况是来自不同文化与宗教信仰的人们。而一碗牛肉面,完美地平衡了大家的需求:牧区的牛肉,农区的麦子,再加上回族的手艺,味道香浓,价格合理,且适合各民族口味,就这样慢慢成了兰州人最爱的一口。

现在的人们大概不会想起,曾经有个叫马保子的人,挑着扁担,走街串巷,卖一碗叫“热锅子”的面——那是“兰州牛肉面”最初的样子。

兰州,是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在白塔山与皋兰山之间,黄河的水流变得平缓,兰州人就栖息在这片狭长的河谷之中。

站在皋兰山最高处,可见兰州的全貌。阳光下的黄河水像一条晶亮的带子,曲曲折折穿过兰州城。

西北偏北好风光(西北偏北我是蘭州)(9)

西北偏北好风光(西北偏北我是蘭州)(10)

它流过干涸的黄土地,于是荒漠变绿洲;它流进人们的农田,灌溉着瓜果粮食与蔬菜;它也流进千家万户的水管子,融进兰州人的血液中。

西北偏北好风光(西北偏北我是蘭州)(11)

兰州白兰瓜

夏日的傍晚,有人在黄河边纳凉,有人刚喝完一瓶啤酒,有人在歌颂爱情。你或许会遇到一波年轻人,他们面对着黄河大声歌唱、吟咏诗歌,所有的创作都是即兴的,自由的。诗从胸腔里流出来,黄河是最佳的听众。

这时的黄河是如此的迷人:两山之间,本是狭隘之地,但是它来了,它拍打着两岸,也激荡着人们胸中的诗意,让人们在黄土地上仰望星空。

西北偏北好风光(西北偏北我是蘭州)(12)

黄河晚景 | 宋关昶

如今的黄河两岸,已经建成了长达数十公里的风景线,被称为“兰州外滩”。

“黄河母亲”的雕像就矗立在河岸,她身体侧卧,怀中抱着一个男孩,就像黄河守护着兰州。

西北偏北好风光(西北偏北我是蘭州)(13)

一座有百年历史的巨大铁桥,贯通黄河两岸,那是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的中山桥。

以前人们借羊皮筏子渡河,冬天河面结冰,便只能在冰上行走。如今,黄河之上已建起几十座铁桥,羊皮筏子也成了观光体验的项目。

西北偏北好风光(西北偏北我是蘭州)(14)

西北偏北好风光(西北偏北我是蘭州)(15)

西北偏北好风光(西北偏北我是蘭州)(16)

中山桥与羊皮筏子

还有那个被兰州人亲昵地叫做“小西湖“的公园,是借了黄河的水,圆兰州人对江南美景的念想吧。

西北偏北好风光(西北偏北我是蘭州)(17)

兰州人的土地与生活都被黄河水浸润着,他们也将诗歌与心事付给黄河,滚滚向东流去。

在兰州寂寞的土地上,盛开着一朵文化之花,它的名字叫做《读者》。

相信很多人的青春岁月,都有过《读者》的陪伴。只是很少人会想到,这本曾经“亚洲发行量第一、世界第四”的杂志,创刊于甘肃兰州。

西北偏北好风光(西北偏北我是蘭州)(18)

80年代初,长达十年的文化封闭结束,中国掀起了全民阅读潮,时任甘肃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的曹克己决心出一套自己的杂志。他找到社内有相关经验的编辑,很快搞定了方案与目录。1981年,《读者文摘》正式创刊,首期发行了3万册。

当杂志交到新华书店发售时,同是甘肃人的负责人却很不在意:“你们甘肃能办出什么杂志?”好说歹说,对方才同意代卖一万五千本。

只是没想到,这本杂志非常受欢迎,到第七期的时候,发行量已经攀升到了14万本。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读者》风靡中国,被称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

西北偏北好风光(西北偏北我是蘭州)(19)

很多人心中有疑问:《读者》为什么会出现在兰州?

《读者》的创办者们曾经给出过这样的答案:西北山川万千气象和深厚的人文蕴涵。

兰州的山川气象是动静相宜的。两山夹一河,既有包容宽厚的气质,也有天生灵气的贯通。

兰州的人文蕴涵是流动的。丝绸之路的开通,让它成为中西文化交汇的地点;而它本身就是移民之地,不同民族的文化都在这里汇流。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胸怀、灵气与碰撞,才诞生了这朵文化之花。

西北偏北好风光(西北偏北我是蘭州)(20)

在甘肃人民出版社的墙上,写着这么一句话“世界上许多最美丽的花,往往开在无人知晓的地方”。突然就明白了兰州为什么选玫瑰作市花:愈是贫瘠的土地,这花的美丽才愈加夺目。

文化的涌流形成兰州的文化风骨,也成就了经典的《读者》,《读者》则带着真善美的种子,将它们播撒到每一位读者的心中。

西北偏北好风光(西北偏北我是蘭州)(21)

他们说,比起生活,兰州更适合回忆。

因为经济发展落后,兰州的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努力读书,离开甘肃。

但是每一个离开兰州的孩子,都曾在千里之外想念家乡:想起那黄河鸣,想起灯光绚丽的银滩大桥,想起醉过的啤酒摊,想起马爷的牛奶鸡蛋醪糟,想起正宁路夜市上的烤肉香……

西北偏北好风光(西北偏北我是蘭州)(22)

马爷的牛奶鸡蛋醪糟

这些鲜活的生活构筑成了兰州人的所有的回忆,所以当他们离开后,那声“兰州”才变得如此深情。

“野孩子”曾经在这里歌唱,又从这里出走,他们的《黄河谣》,是最动人的乡愁: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

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

流浪的人不停地唱

唱着我的《黄河谣》

……

黄河谣音乐:野孩子 - 乐队的夏天2 第4期

西北偏北好风光(西北偏北我是蘭州)(23)

西北偏北好风光(西北偏北我是蘭州)(24)

“野孩子”乐队演唱《黄河谣》

“低苦艾”名字的含义是:荆棘丛中背芒而生的苦艾草,因生长在低处,所以离土地更近。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一次次离开,又一次次归来,用嘶哑的喉咙唱着《兰州兰州》:

兰州~总是在清晨出走

兰州~夜晚温暖的醉酒

兰州~淌不完的黄河水向东流

兰州~路的尽头是海的入口

……

兰州兰州(原唱:低苦艾)音乐:王晶陕西男娃 - 翻唱小屋

西北偏北好风光(西北偏北我是蘭州)(25)

西北偏北好风光(西北偏北我是蘭州)(26)

低苦艾乐队

还有一个叫刘东明的山东汉子,在《西北偏北》的兰州漂泊,唱着自己的游子心情:

西北偏北 羊马很黑

你饮酒落泪 西北偏北 把兰州喝醉

把兰州喝醉 你居无定所

姓马的母亲在喊你 我的回回 我的心肺

……

他们的音乐或扎根于这片土地,或者在这片山河中汲取养分,成为独具特色的西北民谣。每次唱起,都像是携带着漫天黄沙黄土而来,所有的柔肠百结被卷入黄沙,落了地,让人不得不动容。

西北偏北好风光(西北偏北我是蘭州)(27)

兰州的游子们走向了远方,他们创作的音乐,讲述的故事,又吸引着无数人千里迢迢奔赴而来:

她听着《兰州兰州》,第一志愿填下了兰州大学的名字;

他读着一部兰州的小说,从千里之外奔向这片热土;

她跟着爱人的脚步,在兰州寻找他的回忆;

他乘着羊皮筏,渡过那条河流……

西北偏北好风光(西北偏北我是蘭州)(28)

就这样,兰州成了一条流动的河:有人为了梦想离开,有人因为向往到来。

而兰州一直在这里。桌子上的牛肉面还冒着热气,滚滚黄河水仍旧奔向远方,夜深人静的时候,它也会悄悄地倾听,是谁在梦里呼唤着:兰州兰州。

编辑丨倾何

- 特别鸣谢 -

甘肃诗人:史牧云

来源:谁最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