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西方国际媒体经常大幅报导欧洲的难民潮,描绘许多中东、南亚、非洲等地的难民纷纷涌入欧洲寻求安身立命之地,这场难民危机已经让许多欧洲国家不堪负荷,民间亦传出许多正反两极的评价,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西非都有哪些国家?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西非都有哪些国家(非洲不是一个)

西非都有哪些国家

很多西方国际媒体经常大幅报导欧洲的难民潮,描绘许多中东、南亚、非洲等地的难民纷纷涌入欧洲寻求安身立命之地,这场难民危机已经让许多欧洲国家不堪负荷,民间亦传出许多正反两极的评价。

一般大众的印象都是非洲人前仆后继、想尽办法希望能进到欧洲,却忽略了历史上的事实──大部分的欧洲国家也都曾争先恐后地前往非洲,目的是抢夺非洲土地与资源,开启非洲几百年的殖民黑暗史。

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便在非洲沿海地区开始小规模的占领。

直到二十世纪,鄂图曼帝国沿着地中海建立起在北非的殖民地,意大利、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等强权也渐渐掠夺了其他地区。

当时的欧洲也同时占领了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这些殖民地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来种植烟草、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以及开发矿产,于是非洲人也变成交易的商品或是附属品,被任意转送、贩卖。

十六世纪以来、长达约400 年的跨大西洋奴隶贸易就此展开。

臭名昭著的大西洋奴隶贸易

这也造就了今日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大量的非洲裔人口,例如拥有最多非洲裔人口数的巴西(大约有5000 万)与美国(4600 万);而加勒比海周边的小国家,如海地和牙买加的全国人口几乎也都是非洲后裔。

被欧洲人运去美洲与加勒比海的奴隶们主要源自非洲西部和中部,他们被暴力、绑架、利诱等手段运到美洲。估计有1000 至3000 万奴隶被迫离开非洲,在买卖或航运的过程中,死亡的奴隶人数更是无法估计。

《贩卖奴隶》,1840年,奥古斯特·弗朗西斯·比亚尔绘

瓜分非洲

十八世纪末时,欧洲强权们对非洲内陆的探索全面扩展,欧洲强权们也常因争夺土地多次引发利益冲突。为了避免争端,1884 年11 月15 号至隔年2 月26 号,德国、奥匈帝国、比利时、丹麦、俄罗斯、法国、荷兰、葡萄牙、瑞典与挪威、西班牙、意大利、英国、美国与鄂图曼帝国共十五国召开柏林会议,达成瓜分非洲的共识。

达成瓜分非洲的共识的柏林会议

柏林会后十五国列强签署协议,任何国家若想占领非洲海岸的某个区域,必须通知其他签约国并取得同意,即可拥有该地的所属权。

这场会议讨论了如何划分非洲本来不存在的国界,明明攸关非洲人民的权益,却没有任何一位非洲人参与。

协议后各国列强迅速开始瓜分非洲大陆,到了1913 年,九成以上的非洲土地完全被欧洲强权占领,非洲人民也“正式”成为依附强权而生的奴隶。此外,因为边界线的划分,也让相同族群的人变成不同国家的居民,非洲人民被迫要和其他部族组成国家,更需要学习殖民母国的语言。

各国瓜分非洲的地图

瓜分到非洲土地最多的两个国家是英国和法国,两国也各自发展出有效管理当地人的手段,以利剥削更多非洲的自然与人力资源。

主要的模式分成二类:间接统治和直接统治。

间接统治的代表是英国,例如英国统治的肯亚跟奈及利亚;直接统治的代表则是法国。但这并非固定的分类,有大量英国人居住的南部非洲就不是采取间接统治的殖民模式。

直接统治就是除去在地文化,大量灌输殖民国的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风俗文化等的统治方式。殖民母国强制同化当地人,例如曾是法国最大殖民地的北非阿尔及利亚,当时法国规定所有的官方教育系统一律使用法文, 阿尔及利亚政府的行政人员从上到下几乎也都是法国人。

而在英国殖民的肯亚,英国则利用当地已经形成的社会结构,例如拉拢部落酋长,殖民政府官员也常雇用当地人。这种间接统治的方法,表面上保留了原有的传统跟文化,与当地的长老“共治”,但实际上还是由殖民政府掌握着实权。

不同殖民模式在当地也遗留下不同的影响,总体来说,采取间接统治的英国殖民地较能保留当地的语言和文化,这些非洲国家独立后大部分也都留在大英国协;反观采取直接统治的法国,其殖民地内的非洲人大致上有强烈的「殖民母国认同感」,除了放弃原本的生活方式除外,内心也深深觉得自己是法国人。

弗朗兹.法农的经典著作《黑皮肤,白面具》深刻描述与分析黑人(被殖民者)渴望成为白人(殖民者)的心理状态,与自我否定的矛盾过程,被誉为后殖民主义论述最具有影响力的经典作品。

《黑皮肤,白面具》

一点也不黑暗的非洲

二战后,除了利比里亚和埃及,大部份的非洲国家仍属于西方强权的殖民地,不过随着欧洲的实力转弱,人民自由意识的提高,以及苏联和中国在军事和经济上的支持,许多地区纷纷展开武装独立运动。

1960 到1970 年代是非洲国家独立的鼎盛时期,非洲人民为了团结非洲国家,反抗殖民主义,于1963 年5 月25 日成立了非洲统一组织,后来改名为非洲联盟,如今是由55 个非洲国家组成的联盟。

非洲以面积来说是世界第二大洲,也是人口第二大洲(仅次于亚洲),却是拥有最多国家数的洲。当世界各地在为人口老龄化而焦虑的同时,非洲却拥有最年轻的人口,大部分的非洲国家青壮年人口超过一半。

前几年西非爆发的伊波拉病毒,如果单纯以距离来看,欧洲还比南部非洲更接近病毒爆发的区域。

国人普遍都知道欧洲有好几个国家,或是英国跟法国讲不同的语言,却对非洲毫无概念,多数人似乎仍有着非洲与非洲人是单一个体的概念。

虽说大部分的非洲国家已经独立超过50 年,但各方面依然受到西方各国操控,最明显的就是西方在非洲注入大量的贷款援助计划,这些“善举”其实常常附加许多条件,包含政治改革或经济体系的变动。然而,制定这些政策的西方国家只用自己的标准评估,而不是衡量当地的实际状况,导致大多数的援助计画都以失败告终,津巴布韦的经济危机就是一个例子。

1991 年3 月,在世界银行和货币基金组织的规范下津巴布韦实行了「经济结构调整方案」。

这个「经济结构调整方案」要求削减津巴布韦25%的公务员,撤销补贴,将一些国有公司商业化和私有化以及在卫生和教育部门引入用户费等来减少政府支出。为了使贸易自由化,废除各项对进出口的限制以及降低关税。

这些本意或许是好的,推动津巴布韦在全球化的市场。但津巴布韦未成有成熟的工商业基础,就被迫与廉价进口产品竞争。加上土地改革导致农产品生产大量减少,过度依赖进口产品的需求以及通货膨胀太快,最终加速了津巴布韦的经济危机。

津巴布韦经济危机

1996 年,世界银行承认「经济结构调整方案」的失败,甚至还有学者批评「经济结构调整方案」是西方国家变相对非洲殖民的手段。

反观西方主流媒体,经常报导他们在非洲不断投入物资施以援助,也常常讨论非洲「领导人贪污独裁,人民思想落后」等论述,却也没探讨这些援救方法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没有针对一个国家的体质来打造最适合的援助方式?

后来,非洲国家们渐渐了解到西方的援助不是长久发展的最佳选项,纷纷转向投靠原先就早就有合作的中国。

随着中国的经济突起,对非洲大陆的投资也与日俱增,2009 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

2017 年7 月,中国在位于东非的吉布地正式成立第一个海外海军基地,欧美的主流媒体对此纷纷表示批评,但很少被讨论到的是美国、法国、日本在吉布地早就设有军事基地。

即使大部分的非洲国家面对着贪腐、暴力、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少部分国家也正历经战争、病乱、饥荒与族群屠杀,但不可忽略的是有越来越多非洲国家的经济表现越发亮眼,根据世界银行统计, 2018 年全球前十大经济成长最快的国家有6 个都在非洲。

事实上, 衣索比亚已经连续十多年的GDP 成长都保持在10% 上下,可是一提到衣索比亚,大部分的人依旧只会想到难民与饥荒。

结语:非洲,这片曾经深受殖民迫害和掠夺的大陆,如今又成为新旧善恶国家较劲的战场。

西方媒体常形容中国资本大规模的进入非洲是在进行犹如殖民般的侵略,这种说法除了贬低非洲国家的自主权之外,也在淡化甚至是掩饰过往西方强权在非洲殖民的种种行为,但非洲人民可从没忘记,当初把中国与非洲紧紧联系起来的关键,正是这些西方殖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