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信芳粉墨人生(聪明而混身是戏的周信芳)(1)

周信芳是中国京剧界的巨星,即以其光耀照亮着京剧历史,而又能推陈出新继往开来。

周的戏剧生活多采多姿,而且传奇性相当浓厚,我希望现在就有人能忠实地把他的一生记录下来;他深入民间,更接近下层的工农群众,更多的在流转无定之中受到各种各样的遭遇(自然压迫多于荣宠,只要试想一下五十年前清末民初的社会情况,对于所谓“戏子”的歧视,就可知道江湖戏班所处的地位了),而周要打破许多难关,在艺术上学无常师地创造出自己的表现形式,这种历程是漫长的,磨蝎重重的。据我所知,他一生的舞台生活,虽已经处在主要地位,可是除了最近二十年来,已能够保盈持泰地安定下来,在这以前,总是时冷时热地曲线上升的。他经过六十年来的不断学习,不断演出(除了解放以后不同一点),生活完全离不开舞台,几乎戏剧就等于他的生活,很少有时间顾到戏剧以外。所以他的剧龄之长,演出次数之多,戏剧面之广,京剧界中很难找出同一例子。

周信芳是生活在舞台上的,不仅在演出时期如此,即不在演出时期、与好友交游,家居晏息的时期,也莫不如此。他是整个沉浸在戏里面的,戏成为他的本能动作,我甚至相信他在寤寐之中也忘不了戏的,所以他个人几乎没有私生活。周是天生就属于戏剧的,五十多年来,他不能离开舞立生活,失败和成功,都使他和舞台结合得更加紧密。他在舞台上挣扎,经历了许多人情冷暖,戏班子的酸甜苦辣,跑遍了大大小小码头,上下左右,前前后后在各种各样的演出方式中打滚,京剧派、地方戏、新老戏种,他都见过接触过。他的人生面广、眼皮杂、肚子宽、吸收快,记忆力强,再加表演次数多,形式多,环境不时在变化,他的经受到发泄在舞台上,他是念兹在兹的舞台艺术家,除掉舞台,他在实生活中不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处理者。我敢说,京剧史中幸而有周,周本身也幸而落入最合适的行当之中。

周的动作和表演,可说多半是从实生活中吸收和加工的,艺术和实际人生本来相通,唯有真正的艺术家才会在艺术形式中去表现人生;这原不仅是周一人为然,但他非常有意识地贯通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所以他的表演特别细致精致到地富于人情味,人的性格和舞台形象的性格合而为一,于是舞蹈动作面部肌肉的伸缩都为表现人生服务,为戏服务。

京剧中是有唯美派的,这种演员为唱而唱,为舞而舞,为场面组织的图案的美化而表演,这是倒果为因的。有人称赞某一演员某一段唱得好,某一场演得好,这只是说某一演员是好的舞蹈家,好的歌唱家,好的集体画面美的组织者,而不是戏剧家。

周的做表自是构成他宗派的主要条件之一,田汉称他是背部有戏,实则他的指尖足尖都有戏的。天资、习惯和培养,对于音乐的敏感适应,使他全身没一处不充满戏,戏剧动作和锣鼓点子,桴鼓相应,浑身是劲,一举手、一投足、一抬头、一挑须、无处不是戏,乃至于剧中所用的道具,如刀枪、马鞭、牙笏、扇子,到了他手里都变成活的了。

话剧有一句术语,在台词前后,有所谓“潜台词”的,指和说出来的台词有关的没有说出来的意思而言,利用潜台词的作用,使台词更充实生活意义,动作而更多了真实。周的戏剧动作是充满了潜动作的,譬如在未出场之前,他在帘内已跟着锣鼓点子起了动作,到了揭起帘子,全身显现在观众面前时,他已满身是戏了。这种有意安排的帘内潜动作,听鼓声而中点中节,使他百脉偾张进入戏里,使他自己为戏而声泪俱下。

一个好演员,不只感染观众,也感染同台人的。李玉茹和他合演“清风亭”,“认子”一场戏,使她情不自禁,感极而泣。戏与人生打成一片,用真感情去说戏、排戏、演戏、不论老戏、新戏、本戏,他的精神是一以贯之的。

周懂得为戏而戏,不歧视配角;认为唱配角一样可以把戏唱好,并不把主配角易位,这是从唱戏的角度来说的,他要一出戏的全盘成功,不是一个人的成功。正由于周懂得一台戏不是靠一个人唱好的,所以他在台上肯兜着别人,让人家的气力有地方使。台上演戏,一方面固然跟着锣鼓点子走,一方面也要有地方使得出劲,周最能在台上恰到好处地兜着人家,要紧关头拦腰撑一把,又肯掩护人家的短处,领人家上路。等如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不让人家讲话,有的人只顾自己讲话,有的人是逗人家讲话的。周在台上的长处,正是逗人家讲话的一类。

周在台上演戏不保留,对人说服也不保留,他对戏——尤其是本戏——可说得是目无全牛,所以我说他固然是个好演员,更是个好导演。他排戏先发单片给各演员,然后召集大家,把总纲讲一遍,再一场接一场,连唱词和锣鼓点子,都详细说明,特别注意的是走位和眼神注向何方,人、景、道具错落安排,让每个人都面对观众,都有表演机会。经周排演的戏,完整统一是不必说的,但统一是矛盾的统一,对立的统一,合作之中有竞赛,竞赛之中有合作的。因为每个人都有演戏的机会,故在后台个个精神饱满,跃跃欲试,好似在竞技场上显身手,而在竞赛之中又互相之间的切磋创造,使得戏更加完善。

周是一个好导演,故十分注意戏的统一;他又是对戏深入三昧的人,故他的创造决不脱离角色。他不是唯美派,只管演员身上的好看,如果戏本身要求穿旧穿破,面目肮脏,他就服从戏的要求。

【注】吴性栽(1904年~1979),中国电影事业家。字鑫斋,浙江绍兴人,笔名槛外人。早年从事颜料生意,1924年起相继在上海、北京创办百合、联华、文华等影片公司,任董事长,期间还主持建立了华乐戏院、天蟾舞台、卡尔登戏院等。拍摄《故都春梦》、《野草闲花》等影片。30年代初,左翼电影运动蓬勃兴起后,由他实支持左翼和进步的文艺工作者,坚持一条比较严肃认真、注重艺术质量的制片方针,先后拍摄了拍摄了《故都春梦》、《野草闲花》、《三个摩登女性》、《城市之夜》、《渔光曲》、《神女》、《狼山喋血记》、《假凤虚凰》、《夜店》、《小城之春》等影片。1948年,他为支持拍摄由梅兰芳主演的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生死恨》,又在上海投资建立华艺影片公司。同年底迁居香港,1950年主持成立龙马影业公司。晚年研究佛学。著有《京剧见闻录》一书,此文即是选自该书(内地1987年由宝文堂书店出版,吴祖光写序),书中记录了他多年观剧所得,分别记述了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周信芳、盖叫天等名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