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非遗基本内容情况介绍

--摘自安宁市政府网

淳化县非遗申请(安宁市非遗基本情况介绍)(1)

淳化县非遗申请(安宁市非遗基本情况介绍)(2)

淳化县非遗申请(安宁市非遗基本情况介绍)(3)

发布时间:2020-03-31 14:40

安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基本情况

安宁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自成体系,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优势,被誉为“连然金方,螳川宝地”,历来是昆明的重要门户,迤西咽喉,历史上曾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站口,史称“安宁雄镇,诸爨要冲”由于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讲求礼仪的传统习俗使得各种文化资源保存完整,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丰富文化资源。

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情况

安宁市主要居住的少数民族有白族、彝族、苗族、回族,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人口结构在这里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积淀了较为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我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九类17项,代表性传承人共15人,其中省级传承人1人(已去世),市级传承人8人(其中3人去世),县级传承人6人。我市共有省级非遗项目1项,市级非遗项目8项,县级非遗项目8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简要介绍:

(一)、民间文学杨天官人物传说

《杨天官》人物传说,广泛流传于安宁地区及温泉镇。我馆于2005年——2006年结合我市打造温泉旅游小镇,对温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普查,收集、整理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资料。2005年,安宁市口传文学杨天官人物传说被列为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传统音乐

1、安宁小调

“安宁小调”是彝、汉劳动人民在数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用以表达自己喜怒哀乐而逐步产生、广泛流传于八街及周边地区,特别优美、欢快的一支山歌调,其产生是彝、汉民间音乐文化相互交流的结果。2017年,安宁传统音乐安宁小调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苗族阿作芦笙音乐

安宁苗族“阿作芦笙音乐(舞蹈)”属川滇方言,滇东北次方言的芦笙音乐,是滇东北次方言苗族保存最完整的一套芦笙音乐,也是全国苗族芦笙音乐中保存最完整的芦笙音乐之一。

2005年,安宁市传统音乐阿佐芦笙音乐被列为昆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传统舞蹈

1、芦笙舞

在安宁分布着几个苗族村落,其中一部分聚集在草铺街道办事处水井湾村,一部分在县街街道办事处高山云龙村,无论他们在哪里生活都传承着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苗族芦笙舞就是流传较广的优秀传统艺术。

2005年,安宁市传统舞蹈芦笙舞被列为昆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跳鼓

跳鼓在安宁是一种较为盛行的艺术活动形式,主要分布在八街街道办事处周边。跳鼓从晋宁彝族流传到八街镇窝铺村、招霸村。1984年“跳鼓”活动重新发起后,“跳鼓”活动在各村都是主要的艺术活动形式,每当家里有丧事、建房等仪式,有经济条件的家庭都要请当地的鼓队到场进行表演,这种表演有着特殊的意义。

2005年,安宁市传统舞蹈跳鼓被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四)、传统美术

1.皮影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皮影戏在我市禄裱街道一带流传,目前此项技艺已失传。2004年在安宁市文化体育旅游局的关注下,皮影已收藏在我市博物馆内。

2005年,安宁市传统美术类皮影被列为安宁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刻纸技艺

耿明府的刻纸技艺,在作品构思创作和人物脸部勾勒和连接上,有自己的见解,在人物、花鸟、动物的刻纸技艺上有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其刻纸功底扎实,作品栩栩如生,表情传神。

2014年,安宁市传统美术类刻纸技艺被列为安宁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铁胆石砚台雕刻技艺

薛宗权的铁胆石砚台的雕刻技艺,来源于他多年对雕刻技艺的钻研和对铁胆石的研究,不断积累,创作而成。由于铁胆石资源比较稀缺,因此铁胆石砚台具有一定的科研性和收藏值价。

2014年,安宁市传统美术铁胆石砚台雕刻技艺被列为安宁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4.李家祠堂

李氏宅院位于县街街道的李氏建筑是一座传统的四合院,建筑风格上保留了传统土木结构的特点,门窗、石柱角上雕刻艺术更具特色,门座用青石砌出,门窗多用木雕,保留了原始的建筑风格。

2005年,安宁市传统建筑类李家祠堂被列为安宁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特别申明

本文未完,接后续发布。摘自安宁市政委网,如有权益保护争议,请提出删除。

转编者薛宗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