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心目中,“老字号”代表着产品的质量过硬,她既是历史记忆的一部分,寄托着人们的情感,同时,她也是一个地方一个行业往前走的根基之一,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让老字号赶上时代的步伐?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让老字号赶上时代的步伐(让老字号迸发新活力)

让老字号赶上时代的步伐

在人们的心目中,“老字号”代表着产品的质量过硬,她既是历史记忆的一部分,寄托着人们的情感,同时,她也是一个地方一个行业往前走的根基之一。

在龙江考察调研,强调要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

经过多年打磨,绥化叫得响、能拿出手的“老字号”,数量上也不少。一些“老字号”还成为一个地方的标识。比如,提起亚麻,自然就想到了兰西,谈到乳品,安达会涌现在脑海。如何按照的要求,用信息化、绿色化、服务化来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创新商业模式,助推产业改造升级,使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把旧的存量转化为新的增量?绥化正在寻找答案。

从6月28日开始,记者一行走进部分县(市)区,看他们在改造升级“老字号”过程中拿出的实招、妙招。

安达促乳业“老树发新枝”

安雅心

安达因草而生,是世界三大明珠草场区;安达因牛而荣,是中国奶牛最早引进饲养区。

早在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后,俄罗斯人就在安达养牛,目前已有百余年历史,也是中国奶牛养殖最早的地方。安达市的红星乳品厂1953年建厂,是苏联援华156个项目之一,更是中国第一家大型机械化乳品厂,全市拥有贝因美、鞍达、伊利、龙兴、华丹、伊康生物、清大等7家乳品加工企业,日加工处理鲜奶能力1300多吨,乳品产业成为安达市响当当的老字号。

但是,由于乳业龙头自有品牌知名度差,市场占有率低,个别企业生产经营水平偏低,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加之近口奶粉对国内乳品市场冲击较大,乳品需求量下降,乳品行业低迷。

如何振兴“老字号”,促进乳品产业这颗传统老树“发新枝”?

安达市提出用信息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创新商业模式,助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加快三个转变。一是抓规模,由分散经营向规模饲养转变,利用5年时间,使这个市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80%。二是抓管理,由粗放饲养向科学饲养转变,引进先进的管理软件62套,调整、优化奶牛粗饲料结构,提升鲜奶质量、产量。三是抓生态,由散堆乱放向集中处理转变,在养殖集中区域兴建粪便集中处理设施。

——扩大品牌影响。大力推进现代化牧场、牧业园区和专业小区建设,叫响大饲草园区、大牧场园区、大加工园区,全力打造优质饲草牧草基地、100吨高标准鲜奶生产基地和10万吨高端婴幼儿乳品基地。申报“中国奶酪之乡”,生产高端乳制品,使安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牧业先行区、示范区、样板区。

——进一步推进乳品产业化体系建设。鼓励龙头企业走联营联合、挂强靠大之路,与大企业联营合作,增强企业的拉动力和竞争力。支持贝因美、华丹等乳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扩能改造项目建设,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拉动力,形成龙头带动、重点突破、分步建设、整体发展的布局。

兰西叫响“中国亚麻之乡”

特约记者董云峰记者安雅心

兰西亚麻,是一个有着近80年历史的绥化“老字号” ,种植最好年份达到30万亩、亚麻企业达到400家,兰西也发展成为“中国亚麻之乡”。

但是,由于产业创新能力弱、产业原料支撑差、产业营销模式少等不利因素影响,亚麻产业发展受到制约,目前全县生产的企业还有120家。

改造升级老字号,挖掘“兰西亚麻”品牌新生机,兰西做出了一系列部署。7月4日,记者走进兰西,兰西亚麻发展中心主任刘利军给记者拿出一张计划表:

——到2020年末,亚麻原茎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

——到2020年末,培育或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具有带动性的大型原料加工、纺纱、织布、坐垫编织、亚麻服饰、亚麻食品等生产企业20户以上,投资超亿元以上的生产企业3户以上。

——到2020年末,全县原茎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纺纱规模达到5万锭,织布能力达到6000万米,亚麻制品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套件。

——到2020年末,全县亚麻产品年交易额达到20亿元以上。

也就是说在未来3到4年内,兰西县要重振“兰西亚麻”品牌。顺着这个思路,这个县将先后开启一系列实际步骤——

充分释放兰西亚麻品牌“磁场”效应,转型升级麻编集群产业,让亚麻坐垫成为“兰西制造”;

重点开发以无接头纱为主的纯亚麻高支纱、花式纱、色纺纱、针织专用纱,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加快打造总投资30亿元、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中国唯一的集科研、信息、生产、集散、文化、物流为一体的轻纺产品加工制造基地,建设亚麻轻纺产业园;

建设亚麻文化旅游城,逐步建设集亚麻元素、文化经典、旅游开发为一体打造独具张力,创新发展的新兴城市;

建设以开发以亚麻良种繁育为主的研发体系和县、乡、村三级科学种麻体系,建立“公司 合作社”的工厂式亚麻原料生产模式,引进汉麻、红麻、黄麻、大麻等麻类新品种落地兰西;同时,这个县还将采取措施培育壮大亚麻服饰产业和亚麻食品(医药)产业,全方位、立体化开发和打造亚麻产业链条。

绥棱挖掘老记忆“擦”亮老品牌

冷云龙特约记者王昱飞记者安雅心

7月2日,绥棱县运动会上,一个大宣传牌让绥棱人看了格外亲切:“60年绥棱白,可以品味的生活。”

宣传牌是绥棱五谷酒业有限公司打出的,也向全县人民昭示了他们要重振绥棱白的决心。

绥棱白最早可追溯到建国初期的荣家烧锅,有近60年的历史,建国以来一直以传统的酿造工艺得到人们的认可,绥棱白的老员工周学东说起绥棱白的光辉历史一脸自豪:“当年,就是在北京想喝咱绥棱白也得凭票排队呢!”

人们印象中的金字招牌,由于各种原因,到上世纪末逐渐衰落,老技师周学东说他在1997年含泪离厂,转行做了防盗门生意。

“一个月前,我又回归了,绥棱白又重起炉灶啦!”周学东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提出改造升级“老字号”要求,犹如一缕春风,唤醒了绥棱人振兴老品牌的意识,绥棱白是绥棱县最先出手“拯救”的老品牌之一,绥棱开发区主任李耀卿说,这个县注册了绥棱五谷酒业公司,聘请原绥棱白的老技师,组建队伍,打出了重新振兴绥棱白的旗号。

投资2200万元,把一个老服装厂腾笼换鸟、改造装修成白酒生产厂房;到山东等地购进现代化的生产设备;注册阁山和四平山两个商标;派出专业队伍外出学习……

一系列具体而切实的操作中,让我们看到了绥棱白重整旗鼓、重振辉煌的坚实步伐。

绥棱米醋不甘于后,提出“把绥棱做成东北最大的醋坛子”的口号;绥棱黑陶也转变经营思路,正在研究上现代化的生产工艺,让存续于工匠双手间的老技艺走向现代化生产线;绥棱大蒜正在以上集为基地,继续擦亮中国紫皮大蒜种源基地这个品牌。

李耀卿说,保护和振兴老字号、老品牌,首先要保护老艺人、老工匠,他们身上更多延续着一种特别的地方文化。于是,绥棱从恢复和延续一种文化、复活和振兴一项产业的角度,在全县营造起挖掘老记忆、做亮老品牌的浓厚氛围。

于是,一个个能唤起绥棱人缕缕乡愁的个老品牌、“老字号”,变成一种方向、一种引领、一种力量,催动着绥棱人创新升级的步伐……

庆安让大高粱酒香飘更远

特约记者陆洪莲记者安雅心

“你品我尝,还是庆安大高粱。”

上世纪末,庆安大高粱随着这句广告词一起火爆全省,1996至1999年连续4年“大高粱”系列酒创下黑龙江白酒产销量第一的傲人记录,1997年公司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

庆安大高粱厂家黑龙江东北大高粱酒业有限公司前身是建国前的私人企业,新中国建立后收归国有,国有庆安酿酒厂几经转制成为现在的有限公司,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个获得“绿色食品”称号的白酒。

近几年来,由于资金匮乏,产品未及时更新、市场营销力度不足等原因,造成了产量和销量下滑的被动局面。

庆安县采取措施倾力扶持,推动“大高粱”品牌成为现代人的时尚品牌。7月7日,记者走进庆安,在大高粱人的坚持和努力中,体味庆安大高粱的复兴之梦。

好产品是企业发展的火车头,创新产品是首要任务。这个公司着眼提升产品质量,提出打造“五原”,即“原粮”、原烧”、“原浆”、“原味”、“原厂”。同时在不增加资金投入的前提下,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市场,稳定“中国五加鞭酒”、“野生蓝莓酒”等营养滋补酒产品,巩固营养滋补酒产品,争取3年内创一个保健酒的新品牌。

市场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东北大高粱酒业有限公司更新营销理念,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措施,做强做大市场,在现有市场的基础上,计划在省内再建20个以上市、县总经销,省外在河北、河南、北京等省市再建30个以上市、县总经销。突破只设市、县总经销的模式,计划在省内设10个直销店,同时在省外设30个直销店——大高粱酒坊,尝试“互联网 大高粱”,建立公司自己的营销网站和销售平台。到今年年末,计划销售各种包装酒17万箱,实现销售收入1000万元。

榆林镇“一张筋饼”香神州

特约记者董云峰记者安雅心

可以没去过榆林镇,但不能没吃过榆林筋饼,兰西县榆林镇因为一张饼而闻名。

7月5日,记者来到榆林镇,触目所及皆是“榆林筋饼”四个大字。据介绍,如今榆林筋饼已从300年古镇走向北京、深圳、哈尔滨等大中城市,成为远近闻名的关东美食、东北名小吃。

筋饼起源于中国北方,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到了清代,筋饼成为满汉人民爱吃的传统面食风味食品。兰西县榆林镇最早叫小榆树。清代的小榆树饭馆就有筋饼这个传统食品,对榆林镇筋饼有重要传承作用的是满族人阎广喜、阎纪庆。阎广喜13岁学烙筋饼,他烙的筋饼厚实、筋道,用油少,每张都是两两,饼圆如刀削。阎广喜手艺精、饼好吃,一次家里来帮工,他一人烙筋饼供40人吃,成为传奇佳话,榆林镇人都称他“阎大筋饼”,他一直在饭店烙饼直到1985年去世,享年76岁。

阎广喜的女儿阎纪茹继承父辈手艺,上世纪八十年代搬到佳木斯市开筋饼店,榆林筋饼的另一传人是阎广喜的侄子阎纪庆,阎纪庆从叔叔阎广喜学的烙筋饼,1950年后,阎纪庆在榆林镇赵文盛开的小饭馆烙筋饼,后来在供销社饭店烙饼。文革前,他调到榆林公社食堂做饭,县乡干部常在公社食堂尝到他烙的筋饼,筋饼成为榆林的保留食谱。阎纪庆去世后,其侄子阎玉海继承家传手艺,并对筋饼制作进行改进,现在阎玉海在深圳既开筋饼店又培训学员,收入颇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交通量的增加,地处哈黑公路两侧的榆林镇客商云集,促使镇内餐饮业迅速发展,饭店发展到40多家,家家都能烙筋饼,形成了地方饮食一大特色。传统风味筋饼经过技术上的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超簿、透明、筋道、味香的风味特色,榆林筋饼声名远播。

现在,榆林镇筋饼正成为寒地黑土特色食品品牌,并于2002年在国家工商局注册,懂得烙筋饼技术的厨师队伍不断扩大,每年到外地打工烙饼的有近百人,人均月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

绥棱二塑“老明星”在改制中新生

冷云龙特约记者王昱飞记者安雅心

“老字号”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或文化内涵,二是其产品往往就是同类行业产品的标准。

哈高科绥棱二塑就是这样的“老字号”。

6月28日,记者走进绥棱二塑,略显破旧的办公楼坐落在厂区入口处,车间算不上现代,更谈不上气派,是一排排旧式平房,走进车间,却见宏大的生产设备傲然屹立,总经理王忠说,这是2000年企业改制跟哈高科集团合作后,投资近3000万元上的宽幅生产线,当时亚洲领先,现在也居全国前列。

企业前身黑龙江省绥棱第二塑料厂始建于1988年,为大庆二期乙烯工程吃配项目而筹建,引进意大利设备,主要生产“吹塑膜”及屋面防水用“屋面板”。

公司是中国第一米聚乙烯丙纶复合防水卷材的诞生地,主要生产“矩圆牌”SBC120聚乙烯丙纶复合防水卷材、SGN承载防水卷材,是国家发明产品、国家高分子防水材料的国家标准制定单位、、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常务理事单位、行业技术领军企业。

作为绥棱县建筑市场的“老”字号企业,哈高科绥棱二塑有限公司依托人才优势,积极开发新产品,从6月1日开始,企业就加班加点为港珠澳大桥生产配套防水产品,像这样的国家大型工程已经成为他的战略合作伙伴。

据了解,哈高科绥棱二塑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矩圆牌SBC120聚乙烯丙伦复合防水卷材及相应配套系列产品的科技型企业,以前由于技术、人才等原因,施工渗漏率高的难题一直无法有效解决。

哈高科绥棱二塑有限公司技术部主管田春锋说:“我们成功研发出了聚乙烯丙伦的配套节点型材,这种节点型材用于聚乙烯丙伦防水施工的配套,成功解决了防水系统的漏点,使整个防水系统完整、封闭。”哈高科绥棱二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史民清说,借助国家一带一路的机遇,与国有大型企业联姻,借船出海,用先进的技术、优质的产品开发市场,服务世界,同时也要引进世界先进的技术、装备及人才,把企业做大做强。

目前,企业已经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销售网点,上半年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

高贤老酒“好酒出自咱的手”

高长升徐金玲记者安雅心

檐角飞翘,画栋雕梁。一座座复古建筑点缀在茵茵绿草中,鲜花盛放,古树如盖。

7月6日,记者走进位于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惠七镇政府所在地的望奎县高贤酒业有限公司,仿佛穿越时间隧道,来到明清时节的某处宅院。

古色古香的环境里产出着一种老酒,望奎人叫它高坚老酒。

黑龙江高贤酒业有限公司始建于1909年,原名“德裕恒”烧锅,是百年老字号企业,由满族人高贤创建。公司高贤酒业扩建于2008年,厂区全部采用仿古建筑风格,高贤老酒采用了传统古典的果泥窖发酵工艺,公司2007年就通过了ISO9001-2008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010年黑龙江工商行政管理认定“高贤”为黑龙江省著名商标,2014年被省评为“龙江老字号”企业。

2013年望奎县通江镇外出创业成功者李平返乡投资1700多万元改造了酿酒车间、灌装车间、水处理车间、无锈钢贮酒设备。

走进灌装车间、全自动化无菌车间,但见现代化的生产设备气势恢宏。步入酿造车间,映入眼帘的是几十个身着“汉服”的工人,双手挥舞着大铲,和着盈鼻的酒香,让人想起电影《红高粱》里经典的吆喝声:“好酒出自咱的手!”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贤酒业在保持民族优势、传统特色的同时,加入了现代化经营元素,高贤酒业总经理李平说,公司将继续担纲望奎白酒产业龙头角色,已投入1700多万元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老厂焕发新生机,白酒产量达到5万吨。公司将继续加大产品香型的研发和品牌建设,建设绿色食品基地,种植有机高粱5000亩。不断投资技术力量,发扬古老酿造技术,走绿色食品之路,打造无公害系列原生态白酒。打造产业集群,壮大综合实力,适应市场变化常态化,加大人才培养战略,提高商标的知名度和产品的市场覆盖面,争取3年跨入白酒行业前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