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主旨讲的是唐僧受观音点化,为了将大乘佛教带回大唐,祈求大唐国运昌盛,太宗皇帝福寿长生,毅然踏上西行之路,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此处有景不羡仙是什么意思?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此处有景不羡仙是什么意思(果然净土人间少)

此处有景不羡仙是什么意思

《西游记》主旨讲的是唐僧受观音点化,为了将大乘佛教带回大唐,祈求大唐国运昌盛,太宗皇帝福寿长生,毅然踏上西行之路。

《西游记》中宣扬大乘佛法能够使亡者升天,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不过在西行的路上,吴承恩却在啪啪打佛教的脸。

第16回“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唐僧、孙悟空师徒二人来到一座山门之前,吴承恩依照惯例挥毫泼墨对寺院来了一大段自然与人文的美景“蒙太奇”!

原著写道:

果然是一座寺院。但见那层层殿阁,选迭廊房,三山门外,巍巍万道彩云遮;五福堂前,艳艳千条红雾绕。两路松篁,一林桧柏。两路松篁,无年无纪自清幽;一林桧柏,有色有颜随傲丽。

又见那钟鼓楼高,浮屠塔峻。安禅僧定性,啼树鸟音闲。寂寞无尘真寂寞,清虚有道果清虚。诗曰:上刹邸园隐翠窝,招提胜景赛婆婆。果然净土人间少,天下名山僧占多。

最后一句,“果然净土人间少,天下名山僧占多”,你细品这句话,感觉不是个味儿啊!原来人间净土少是因为天下名山都被僧佛给占了?

这一句并非空穴来风, 而是对这观音禅院这一难的隐喻。

作者在这一回里,对禅院院主金池长老佛法的修为没有多少文笔,而是对他在物质上的高品位和收藏癖好有一番深刻的描画。

原著中在金池长老的出场就很细致地记录了他的衣服穿戴:

看他怎生打扮:头上戴一顶毗卢方帽,猫睛石的宝顶光辉;身上穿一领锦绒褊衫,翡翠毛的金边晃亮。一对僧鞋攒八宝,一根拄杖嵌云星。满面皱痕,好似骊山老母;一双昏眼,却如东海龙君。口不关风因齿落,腰驼背屈为筋挛。众僧道:“师祖来了。”

帽子上猫睛石光辉、褊衫翡翠毛金边晃亮、僧鞋攒八宝、拄杖嵌云星。这一身从上到下,从头到脚可以说是珠光宝气,贵气逼人。

奉茶时,茶盘、茶壶、茶杯都非常的奢华,让唐僧直呼“好物件、美食美器”。

这样一位对衣食器具这么讲究的长老,还有多少心思和精力能够放在研修佛法上呢?

佛家讲四大皆空,无我无它,无欲无求;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忘记自我以及身外的一切事物,因为凡是我们可以看到和感受到的,都是虚空。

圣经讲:人若爱世界,爱神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其实道理相同。

一个出家人,而且是主持长老,活了270岁,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极力追求美食美器,感官享受,和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呢?

金池长老和唐僧刚接上话,没有与之研讨佛法,辩论教宗理念,劈头就问上邦贵国有什么宝贝,想在财富物质上一较高低,这哪里是高僧,这活脱脱是一个暴发户啊!

后来看到孙悟空拿出来的锦襕袈裟,金池长老两眼放光,眼珠子就离不开袈裟了,心里的贪欲就如洪水猛兽一样再也抑制不住了,最终金池长老利令智昏,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观音禅院的院主为一件袈裟而亡,真的是可悲可叹,也够讽刺了。

当然西游记很多章回中也有作者流露出的对佛教的讽刺,特别是在金平府慈云寺中,寺里长老的一番话让人错愕。

原著中这样写道:

那和尚倒身下拜,慌得唐僧搀起道:“院主何为行此大礼?”那和尚合掌道:“我这里向善的人,看经念佛,都指望修到你中华地托生。才见老师丰采衣冠,果然是前生修到地,方得此受用,故当下拜。”

唐僧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到西天取经,快到西天时,当地的老僧却说出了这样一番话,怎么不让人惊掉下巴,原来西天并非净土,中华才是西牛贺洲人民理想的投胎之地。

佛祖:我的脸怎么肿了

这一句话才是真讽刺!取经的意义何在?佛祖的脸面何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