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在《闲情偶寄.声容部》中论述了关于女子的容貌、形体、仪态、风度等方面的美学标准和规律。他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点,鼓励女子学习文艺、丝竹、歌舞。尤其在“歌舞”篇中,他把唱歌跳舞看作是女子必须要学习的美化声音仪态、增加女性魅力的技艺。“歌舞难精而易晓,闻其声音之婉转,睹见体态之轻盈,不必知音,始能领略,座中席上,主客皆然,所谓雅俗共赏者是也。”这是说,学习唱歌跳舞入门很容易,欣赏女子的歌喉婉转、舞姿曼妙,不需要像听琴音一样具备高深的艺术素养。

女孩子为什么要学舞蹈?女子为什么要学习唱歌跳舞(1)

“昔人教女子以歌舞,非教歌舞,习声容也。”声容即声音仪态。过去教女子歌舞,并非是教歌舞,而是训练她们的声音和仪态之美。“欲其声音婉转,则必使之学歌;学歌既成,则随口发声,皆有燕语莺啼之致,不必歌而歌在其中矣。”“欲其体态轻盈,则必使之学舞;学舞既熟,则回身举步,悉带柳翻花笑之容,不必舞而舞在其中矣。”想要让女子的声音变得婉转动听,就一定让她们学习唱歌;学会了唱歌,随口发出的声音,都有燕语莺啼的雅致。要让她的体态轻盈,就一定让她学习跳舞,舞蹈熟练以后,转身抬步,无不带着柳翻花笑的姿容。古代的女子以声音婉转、体态轻盈为美,而唱歌跳舞是训练声音美、体态美的有效手段。教歌舞是为了习声容,所谓“事在唱歌跳舞,意在美化声音仪态”,如古人立法之“事在此而意在彼者”。李渔是从男权主义立场出发,说明如何调教和培养姬妾歌妓的问题,而提倡女子习声容的目的,是为了她们贴近主人之身伺候时,有娇音媚态,令主人心乐神怡。“良弓之子先学为箕,良冶之子先学为裘”,语出《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即善于冶炼的工匠,会先他的儿子学习补缀兽皮为裘;善于制弓的工匠,会先让他的儿子学会弯曲柳枝编制簸箕。女子之学习歌舞,是一个有魅力的女子必备的基本功。就像一个人,想要成为一个制弓的能手,必要先从学习如何弯曲枝条编簸箕开始;想要成为冶炼的巧匠,必要先从学习缝制皮袍入手。可惜后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尽以声容二字属之歌舞,是歌外不复有声,而征容必须试舞”,以为声容之美是女子只有在歌舞时才需要注意的问题,似乎在唱歌之外不存在声音的问题,舞蹈之外不存在仪态的问题,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凡为女子者,即有飞燕之轻盈,夷光之妩媚,舍作乐无所见长。”如果一个女子像赵飞燕一样体态轻盈,像西施一样容色妩媚,除了歌舞作乐之外没有别的长处,“然则一日之中,其为清歌妙舞者有几时哉?”一天之中,需要她清歌妙舞的时间能有多少呢?所以,如果美声容只是为了歌舞,美声容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其实,“歌舞二事,原为声容而设”,即习歌舞的目的是美声容。这样来看待习歌舞的作用和意义,就会明白,歌舞何以是女子不可轻视的修养功夫。如果她的“歌舞不精”,当她贴近主人之身时,或者男女之间缠绵欢爱时,就会让男子以“其无娇音媚态”为缺憾。可见李渔之培养女性声容之美的目的,还是为了供男性的享乐。

女孩子为什么要学舞蹈?女子为什么要学习唱歌跳舞(2)

丝竹分别指弦乐与管乐。丝竹之乐多是潺潺流水一样平和柔缓的音乐, 因此,古代文人以赏玩丝竹作为娱乐和修身养性的手段。又因为丝竹有着女性气质的柔美,李渔认为,习丝竹可以使女子变化情性,陶熔情操。深谙乐曲三昧的人都知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即丝弦弹拨的曲子不如竹木吹出的曲子动听,而竹木吹出的曲子又比不上人的喉咙唱出的歌曲动人,这主要是说女子声乐的美妙,其艺术魅力是任何乐器都比不上的。而男子的声乐则不同,不过是“肉中之丝,肉中之竹”罢了。人们赞男音之美者,非曰“其细如丝”,则曰“其清如竹”,可见“男音之为肉,造到极精处,止可与丝竹比肩”。即男子的声乐所能达到的最精妙之境界,不过是能与丝竹之音相比美。“凡女子之善歌者,无论妍媸美恶,其声音皆迥别男人。貌不扬而声扬者有之,未有面目可观而声音不足听者也。”只要是善于歌唱的女子,不管妍媸美丑,她的声音跟男人都有明显的差别。其貌不扬的女子,有声音悠扬动听的;貌美如花的,很少有声音难听的。因此,只要教之有方,导之有术,因材而施,不违背她的天然之性就可以了。可见,指导、学习唱歌,对于女子来说并非难事。歌舞二字,不仅仅是为了根据音质、体型特点定角色、登场演剧而已,而是为了增加女子的魅力。但眼下登场演剧一事是流行的时尚,所以就先谈论如何根据女子的自然条件来进行剧场选角的。

女孩子为什么要学舞蹈?女子为什么要学习唱歌跳舞(3)

一曰取材。取材维何?优人所谓“配脚色”是已。“取材”即因材施教,根据演员的自然条件来决定对他或她的培养方向,或旦,或生,或净,或末。有的女子喉音清越而气长,有的女子喉音娇婉而气足,有的喉音清亮而稍带质朴,有的喉音悲壮而略近苍凉,根据她们各自的嗓音特色,分配不同的戏曲角色。

女孩子为什么要学舞蹈?女子为什么要学习唱歌跳舞(4)

二曰正音。正音维何?察其所生之地,禁为乡土之言,使归《中原音韵》之正者是已。《中原音韵》是元代周德清所撰写的一部戏曲曲韵专著,制定了戏曲创作和演唱者审音定韵的标准。“正音”就是根据《中原音韵》来纠正演员不规范的方言土音。李渔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很有学术价值的语言学方面的意见,即如何规范方言中的语音问题。李渔带领家庭戏班走南闯北,对各地的方言都有接触,他见多识广,对秦晋两地的方言的发音特点把握得非常准确,不逊于现代的方言专家,令人叹服。中国地广人多,方言各异的状况,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交流,对政治、文化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应该统一语音。但是,有些学习演唱的人一生也“不知阴阳平仄为何物”,“是与蠹鱼日在书中,未尝识字等也”。这和书虫钻进书中,却从未认识半个字一样。蠹鱼又称衣鱼,是一种寄生在书中或衣服里的蛀虫,古人常用来称呼那些死啃书本而不解文意的书呆子,清代的袁枚有诗云:“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即读书不懂其中的道理,还不如把书束之高阁,那些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不过是整天在吞食那些无用的糟粕罢了。李渔认为,教人学唱歌就应当从学习阴阳平仄开始,平仄阴阳熟悉之后,再让他学唱歌,可以省去大半工夫。而纠正字音的意义不仅仅在唱歌一事上,李渔说:“凡有生于一方,而不屑为一方之士者,皆当用此法以掉其舌。至于身在青云,有率吏临民之责者,更宜洗涤方音,讲求韵学,务使开口出言,人人可晓。常有官说话而吏不知,民辩冤而官不解,以致误施鞭扑,倒用劝惩者。声音之能误人,岂浅鲜哉!”如果是出生在一个地方,却不满足于只做这一个地方的人,都能够以这种方法把自己的方言口音中不合规范的东西改正。至于身居要职的人,有着率领官员、管理百姓的职责,更应该纠正自己的方言口音,在开口说话的时候,要能够让每个人都能清楚明白自己的意思。常常有上官讲话下属听不明白,百姓辩解冤情而官员又听不明白,以至于错误地施行了刑罚,颠倒了是非。这种方言口音不同所造成的误解、错误,实在是太多了。这种方言的地域性和局限性所造成的交流障碍,作为常年走南闯北以谋生的李渔,感受最为深切,所以,改口正音以求“同声相应”,即呼吁推广一种民族“共同语”,类似今天的普通话,是非常必要的。李渔在当时已经意识到“正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总结了方言中语音的基本规律,指出了正音的方法,表现出了过人的见识,也让今天的人们更能理解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女孩子为什么要学舞蹈?女子为什么要学习唱歌跳舞(5)

三曰习 态。态即仪态。“态自天生,非关学力”,女子的仪态是天生的,跟学习的能力无关,即“闺中之态,全出自然”。而“习态”即培养演员在舞台上的作派,戏场之上不同于闺阁之内,这里所言“习 态”是习“场上之态”,即模仿角色之态,“不得不由勉强,虽由勉强,却又类乎自然,此演习 之功之不可少也。”生有生态,旦有旦态,外末有外末之态,净丑有净丑之态,这些都要通过训练才能达到“妆龙像龙,妆虎像虎”的境界。潘安、卫玠都是古代美男子,传说有人与之同游,感觉似明珠在侧,朗然照人。在戏剧舞台上,美貌女子扮演青年男子,会比让她扮演女子更显风姿绰约,别有趣味,以至于像潘安、卫玠这类古代的美男子,人们无缘得见,而借此辈女子妆扮之英俊小生,且不说能在舞台上展现其动人风采,在演唱时引人注目沉醉,让人如“复见其生时”,即使偶尔于花前月下妆扮成美男子,与之坐谈对弈,啜茗焚香,虽然此时与歌舞无涉,但不失为身处“温柔乡”的另一种情趣。

女孩子为什么要学舞蹈?女子为什么要学习唱歌跳舞(6)

李渔所生活的晚明清初时期,南北两京和江南一带的士绅,对戏曲尤其是对昆腔的喜爱,几至痴迷,即李渔所说的“登场演剧一事,为今世所极尚”。作为一个经营家庭戏班的导演,在“搜买儿童,教习讴歌”的过程中,丰富了他对女性仪容之美的观赏、品鉴的经验,因而时常为人相妾买姬提供审美上的参考。而且,他对家中姬妾有极高的技艺要求,通过歌舞等技艺训练,要使之具有“燕语莺啼之致”、“柳翻花笑之容”。虽然李渔对女子进行歌舞之类的才情技艺的培养,不过是为了悦己行乐,但他主张女性应该接受教育,学习才艺,“习技之道,不可不与修容治服并讲也”,把学习技艺放在和日常的化妆、服饰一样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地位上,作为美化女子的仪态和气质,以提升其内在魅力的主要手段,这种观念至今也有其合理性。所以,《闲情偶寄.声容部》作为一部美学著作,堪称美女的鉴赏指南,“尤物”的养成“宝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