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具体指哪里?(江南究竟指哪里)(1)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风光,美不胜收。江南,是中国的重要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有着特殊的地位。近代以来,江南一般指长江下游以南地区,亦即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较狭意义上的江南则指镇江市以东的江苏省南部及浙江省北部地区;更加狭义的范围,则仅指太湖流域。而从古代到现代,江南一词的涵义却在经过了长期曲折的变化以后,才最终得以相对固定下来。

  秦汉时期,江南主要指长江中游以南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湖北省南部和湖南省一带。《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有“……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黔中郡正在今天的湖南省西部。秦亡之后,项羽将楚义帝迁至今天的湖南省郴州市,《史记》中载此事作“徙都江南郴”。新莽时期,曾改夷道县(今湖北省宜都市,曾改为枝城市)为江南县,亦足以说明其时江南之所指地域。

  汉代的江南概念较前朝为宽泛,已将豫章郡、丹阳郡甚至会稽郡(又称吴郡)的北部,即今天的江西省及安徽省、江苏省南部一带包括在内。汉初,刘濞被封为吴王,建都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因吴国兼有长江以南的会稽郡和丹阳郡之地,从今天的扬州至镇江的南北交通遂成为渡江要道,在此情形之下,以会稽郡北部为江南的概念应运而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此时的江南仍以指称长江中游地域为主,东汉人又往往用江南来指称荆州一带,甚至连位于长江以北的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也不例外。因而,当时习惯上所称的江南并非严格地以长江为北界。

  今天的皖南、苏南一带在秦汉时期并不叫做江南,而被称为江东,原因是长江在今安徽省芜湖市至江苏省南京市之间为西南——东北走向,渡江者自然视此段长江两岸为东岸与西岸。三国时期,江东又常被用来指代偏居东南一隅的吴国。按照背北面南的传统习惯,江东又可被称为江左。到了南北朝时期,已多用概念大得多的江南一词来代替江东与江左。如颜之推《家训》中就有多处将江南与河北对举,用以比较南北方风俗的差异。

  到了唐代,按照山川形便原则将全国分为十道,长江以南从今湖南省一带向东直至海滨为江南道,江南成了区划专名,是时较为确切的以长江为界的江南概念得以形成。唐代习称的江南一般指长江以南地区,如白居易《轻肥》中有“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的句子,衢州在现在的浙江省。然而在实际使用时,唐代江南一词的涵义却常常超出长江以南的范围。韩愈所说“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之八九”的江南,实际上指江淮以南、南岭以北的整个东南地区。在唐代,江南地区已经出现繁盛富庶的局面,江南一词也已家喻户晓,并成为众多诗词歌咏的对象,甚至出现了“忆江南”的词牌名称。韦蟾诗句“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中就以“塞北江南”赞誉经济文化的发达。今天狭义的江南,在唐代则仍经常用江东、江左来表示。

  宋代以降,江东、江左的说法已渐不用,而多以江南为称。编于南宋的《南唐书》就载有“……乱兵焚扬州,民皆徙江南”。两宋时期,今天镇江市以东的江苏省南部及浙江省全境被划为两浙路。该地区由于经济高度发展,逐渐成为江南地区的核心。南宋时就有“苏(州)湖(州)熟,天下足”的口号。明代以后,两浙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明代大学士丘浚曾说“(赋税收入)浙东西居江南之十九”。两浙地区中以太湖流域最为富庶,故丘浚又说“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五郡又居两浙十九也”。由此可见,以太湖流域作为最狭义的江南概念,其含义已不仅是地理区域,而已是一定的经济区域了。今天的上海市和江苏省的苏锡常地区、浙江省的杭嘉湖地区依然是全国工农业最为发达和文化高度发展的地区。只是杭州在太湖流域之外,故而相应地被排除在最狭义的江南概念之外。

  值得一提的是,自唐代开始,位于江北的扬州一直被当作江南看待。此现象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扬州之名首见于《禹贡》之“淮海惟扬州”。自三国东吴以后,作为行政区划的扬州,治所长期固定在江南最大的城市今南京市,因而江南扬州的概念根深蒂固。隋代将扬州驻地迁至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以后,扬州仍然代表着江南文化。唐代扬州的经济十分繁荣,时有“扬一益二(益指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的说法。著名诗人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云:“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扬州之江南风情依稀可见。直到清代前期,由于控扼京杭运河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盐业的兴旺发达,扬州的经济优势仍未尽失,城市相当繁华。此时扬州在文化心理上依然维持着江南之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