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劈劈啪啪的鞭炮声,正月初五来临了,今天有太多的说法:迎财神,破五而再过两天,很多人又要踏上新的征程,开启新的一年的劳作,趁着年味还未消淡,我想谈一谈年味中的“文化”,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文字里的年味?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文字里的年味(年味中的文化)

文字里的年味

伴随着劈劈啪啪的鞭炮声,正月初五来临了,今天有太多的说法:迎财神,破五。而再过两天,很多人又要踏上新的征程,开启新的一年的劳作,趁着年味还未消淡,我想谈一谈年味中的“文化”。

01 白菜文化

汪曾祺先生在《胡同文化》中写道: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察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我的老家虽然不在帝都城墙跟下,但是由于距离北京不远,多少也承袭了一些北京的文化,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白菜文化。

白菜,俗称“百姓之菜”,耐寒,喜好冷凉气候,尤其经过霜打后的白菜,味道极为鲜美。北方的冬季极为寒冷,一望无垠的广阔土地上除了成片的小麦,并没有其他的吃食,而白菜成了人们越冬的主要蔬菜。

每家每户的菜园子里都会留出一大片土地栽种白菜,而白菜也极易储存。长成后,从硬邦邦的冰冻的土地上挖出来,一颗一颗整整齐齐的摆放到闲置的房间,把废弃的化肥塑料袋子裁剪缝制成床单式样,简简单单的往白菜堆上一搭,便可以长久的储存。

而我家的年味,大半是从熬白菜开始的。小时候家里没有暖气,冬天取暖做饭全靠煤球炉子。我家的煤球炉子是用一个废弃的煤气罐做成的,煤气罐按照尺寸切了头,底部打上出煤渣子的孔,配上火卡子,一个煤炉子就这样做成了。

北方的冬天常常结冰,家里的一日三餐大都在煤炉子上完成。平常的日子,为图方便,白菜大都清炒或凉调,而只有快过年的时候,家人难得都赋闲在家,熬白菜便成了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下饭菜。

熬白菜必须用炸过东西的熟油或者炼过的猪油,把葱姜蒜、花椒、八角炸香,配上粉条、海带、油炸过的豆腐,小火一起慢慢的熬,再配上北方的大馒头和玉米糁,那种独特的味道,让我怀念至今。

而每天早上煤炉上咕噜咕噜的熬白菜的声音,和屋子里热气腾腾的水汽,也成了欢迎年的一种特别的仪式。

02 集市文化

北方人称集市为赶集,就是按照本地约定好的赶集日子形成集市,例如,逢初六、十六、二十六集。集市往往是邻近的几个村轮流成集,尤其过年前的集市最大,产品种类最多。

很多人分不清北方的“集”和“会”,总认为是相同的,其实“集”和“会”有很大不同。

“会”比“集”更隆重一些,一个“会”往往会持续上3到5天,有的庙会甚至要持续上一个星期。“会”上除了一些传统的民俗表演外,还会搭上戏台子,戏班子有时会连续唱上一个星期。听戏的大多是老年人,小孩们最感兴趣的是戏台边搭起的各种游乐设施。

而“集”往往一天就结束,其中聚集最多的是商贩,主要是为了方便大家购置所需物品。

而年前的集市最多也最为热闹,集市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人们三五成群的约在一起,说说笑笑,走走逛逛,买对联,置新衣,为了囤够过年的吃食和用具,往往要赶上好几个集才能买够要过年东西。

小时候年前最大的乐趣就是赶集,跟着大人总不会吃亏,集市上各种免费试吃的点心,总是吃到直打饱嗝。偶尔大人高兴,还能得到心仪已久的玩具。而心心念念的新衣,一件件悬挂在铁丝网做成的置衣架上,五颜六色,各式各样,总是让人忍不住驻足观望。

小贩的声声吆喝,熙熙攘攘的人群,讨价还价的嘈杂,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都构成了集市独有的特色,也成为迎接年的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03 写在最后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人对年味的体会都不尽相同。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年味的理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人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了,但年味中独有的文化气息,却在生生不息的传承。

作家冯骥才曾说:“年味,并不是指物质的丰盛,而应该是文化的丰盛……我们缺少的并不是对‘年’的感情,而是‘年’的新方式与新载体。我们要设法把‘年’从生活中的必不可少,变为文化上的必不可少。”

而这种文化,将成为我们心中最坚实的精神力量,即使我们身在异地,每每回忆起来,也能充实我们的内心,带给我们无限的感动!

正如某位作者所说:因为,这些内容背后所联结的,是家庭,是故乡,也是我们永远都在意的脉脉温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