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文采,是对中学生作文的一项较高要求在各种版本的高考“考试说明”中,“有文采”一般都被列入“发展等级”中其具体要求是: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富有表现力,在通顺的基础上充分展示语言的风采,彰显语言的表现力,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有文采一些的开头 写出文采上?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有文采一些的开头 写出文采上

有文采一些的开头 写出文采上

富有文采,是对中学生作文的一项较高要求。在各种版本的高考“考试说明”中,“有文采”一般都被列入“发展等级”中。其具体要求是: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富有表现力,在通顺的基础上充分展示语言的风采,彰显语言的表现力。

究竟什么是文采?文采,原本指事物具有的错杂艳丽的色彩,现在多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典雅艳丽、令人赏心悦目的色彩和风格。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文采主要是通过其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因此,只要平时注意适当地修饰语言就可以达到增加文采的目的。

一篇文章的优美的文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整齐美:句式整齐匀称,时用整句。二、错落美: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自由地变换句子的长短和结构。三、丰富美:词汇丰富多变,绝无呆板的雷同和机械的重复;表达技巧丰富而多变,绝无统一的模式。四、韵律美:语言富于乐感,铿锵有力又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的节奏;多变的语言自由而活泼,跳跃着灵动的音符;欣赏美的语言就像欣赏一首优美的乐曲,在音韵上给人美的享受。五、意象美:意象就是通过语言描绘出来的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美的意象要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给人以美感,让人在阅读中产生情感的共鸣,引起心理上的愉悦,获得审美享受。六、意境美: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他所描绘的客观环境有机融合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尽管它不完全是语言方面的问题,但语言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意境的高下。

那么,怎样才能使你的文章富有文采?

第一、锤炼词句,使语言摇曳多姿

首先,高考作文要在词语运用上下足功夫,力求做到语汇丰富、文辞优美。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做积累词汇的有心人,广泛阅读,广储词句,培养良好的语感。课堂上要做好课堂笔记,学好课文里的优美词句;课外阅读也要做好摘录,认真研习所读到的优美词句;还要随闻随记平时遇到的锦词妙句,包括收集生活中生动的语言、精美的歌词和影视剧台词等等。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推敲词句。不同语句中相同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近的意思要琢磨其细微差别,力求选用最恰当、最精准的词汇,这样才能使语言言简义丰,含蓄隽永。第二,修饰词句。要尽量做到字斟句酌,让文章绘形绘声绘色。第三,注重词语的时代性,巧用流行语。要有意识地运用一些富有时代气息、彰显时代风貌的词语。人们口头上流行的语言,妇孺皆知的哲言警句,往往是最生动、形象、深刻的。它包括俗语、谚语、歇后语以及报刊杂志和被平面媒体大量援引的网络上流行的新语汇等。在考场上,如能将这些语汇恰当地活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就能收到化平淡为神奇的效果。

其次,高考作文要在句式上下功夫,力求语句灵活多变。要了解常见的各种句式结构特点和表达技巧。诸如短句结构简明,表意灵活,简洁明快,节奏感强;长句表意严密,内容丰富,精确细致;整句气势贯通,节奏鲜明,音调和谐,语势强烈;散句富于变化,错落有致,形式灵活;常式句严整,变式句奇崛等等。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善于变换句式,长句和短句结合,记叙文多用短句,议论文善用长句;整句和散句兼行或散中见骈,状物写景、叙事说理就更能摇曳生姿,各擅其胜。例如高考满分作文《错过》中有这样一个精彩语段:“一位诗人说过:过错,是短暂的遗憾;错过,是永远的遗憾。这也许正是一种美丽,正如维纳斯的断臂,让人回味无穷,而回忆里总有一种甜甜、酸酸的味道。错过了蓝天的深邃,才可以有白云的飘逸;错过了大海的壮阔,才可以有小溪的悠然;错过了原野的芬芳,才可以有小草的碧绿。”其句式长短善于变换,整散结合错落有致,确实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二、巧用修辞,使语言意趣盎然

适当运用修辞是增加作文文采、提高文章品位的重要手段。修辞使用得当,能使文章语言更准确、贴切、连贯、生动,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有人说:“修辞是作文的魔水。”如何将这些“魔水”恰当地洒到作文上,从而点石成金呢?在作文中运用修辞,主要是灵活运用各种常见的修辞格。在写作训练中,要注意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例如在议论中运用设问排比模式,既可以使论述的问题更为集中,又可以使论述语言更加深厚。例如高考作文《诚信》中这样写道:“一个人获得朋友信赖的原因是什么?是诚信。商家们获得良好信誉的原因是什么?是诚信。共产党获得人民支持的原因是什么?也是诚信。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人们的做人之本。”

又如比喻、排比、反复的综合运用,更能增添文字的生动性,增强语言的气势。如高考作文《诗般母语》中就有这么一段话:“是什么,如稚拙的图画,刻在出土文物那沧桑的剖面;是什么,如风霜渲染过的枫叶,夹在唐诗宋词发黄的纸页间;是什么,如行云流水,从老人的唇齿间娓娓道来,印在纳凉顽童神往的双眸;又是什么,千百年来在中华大地遍地流淌、生生不息……是母语。是母亲亲切的话语,是中华民族视为根的话语,是中国遍地开花的话语。”这段文字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显得更加形象生动,富有魅力。

来源:语文报高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