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宗建

疫情笼罩下的生活,随时会被各种不可测的因素打乱,若能按下浮躁,安居斗室专心看书,自有难得的恬然愉悦和片刻安静。

我幼时最喜欢小人书,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草原英雄小姐妹一系列精彩的连环画让人爱不释手。在农村,小伙伴们都是交换着来看。后来的《早》《多收了三五斗》《谁是最可爱的人》等篇篇精美的文字图画,都是在书本上和课堂上知道的。

珍惜自己读书的时光(岁月荏苒读书静好)(1)

还记得去过一家书店,恰逢下雨,书籍因房屋漏雨被打湿而发酶,但书的酶味却令人难忘,也许那是因为文字一同发酵后散发的另一种魅力吧。参军来到部队,我第一次走进图书馆。一进门,那一排排的书仿佛列队的士兵,等待人们去检阅。我贪婪得想一口气就把它们都读完!全身心地包围在书香墨韵里,即便不看书,也会感到一种心灵的归属感。

曾经,为了借阅或购买一本心仪的书籍,来回近百里骑自行车,从东城跑到西城,把裤子都磨得脱了色,但是见到书的那一刻,所有的劳累都变成了喜悦,融化在方块般精灵可爱的汉字里;曾经在中山公园的书摊,为了等待和寻找一本需要的典籍,把每一家摊位的电话号码一一记下,把一摞摞书都翻遍,凡是相关的字眼都要浏览。一个上午过去,仰望天空,看到的仿佛不是漂浮的白云,而是漫天的文字……

后来,我便有幸成为市图书馆的常客。在图书馆里,我记忆最深的是见过一个拾荒者,他背着一个蛇皮袋,里面装着瓶瓶罐罐。他把蛇皮袋放在门口,反复洗手洗脸,然后才进阅览室读书看报,那一幕,让我永远难以忘怀。进馆时先洗手,馆内并没有硬性规定,然而,净手、端坐;看到卷角、折页轻轻抚平、按压齐整;不随意涂画书面;随身携带记录本记下喜欢的章节……已经成为我的良好习惯。这个习惯不仅是对自己素养的一个检验,更可以通过言行,让孩子潜移默化,把简朴、爱惜的美德代代相传。

虽然市图离家很远,但我仍坚持每周末去一次,呆上半天或一整天。市图以新貌矗立在济南西部后,开门第一天,我便欣然前往。读书,已经成为我业余生活的整个世界。今生能够有缘与图书牵手相伴,心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甜蜜,就像宇宙中划过的流星各自有它的轨道和踪迹一样,我与书籍相遇、撞击,从此它的身影布满我生命的旅程,在书香的天空下,我领略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学会思考,懂得感恩。

每当暮色降临,或是夜深人静,虫子低吟浅唱时,我总会拧开台灯,摊开书本,倾心于字里行间的万里烟波,此时此刻全然远离喧嚣,在书里默默地寻找、赏析、审视、解剖自己;学会用文字释放心情,调整情绪;生活里的酸甜苦辣、悲喜交加、开心难过……都在与文字的约会中得到诠释。

有时工作压力愈大,我读书的欲望越强烈,以至于每天都会感叹时间太匆忙、太短暂。读的书越多,境界便会越高,思想便越理性,心态也越发平静。静思细品文字里的点点滴滴,感悟生活里的感激与心动。打开心窗,接纳一切美好与冷漠,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世间的浮躁与精彩,还原生活的本色,越单纯越简单。利用每天有限的时间,提升自己无限的生活质量,可以积极向上,保持一颗清澈透明的心。

文心谓人心——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或深或浅地把感触渗透在字里行间,都会令人感悟思想的维度和深度或独特魅力的深邃与存在。走进一片文字,便是走进一种意境,从而发现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知心挚友,既娓娓倾诉,又低声细语,或促膝长谈,别有闲情意趣在里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虽然现在我写一些心情、感悟、报道类文稿还会生涩,但因为阅读时间增加了,阅读的面扩大了,多数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随手拈来,笔随心走,迅速出稿,所言、所语、所想、所悟从心底自由自在地流淌。读书改变了我急躁的性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此精神之火被点燃,思想得到启迪,心灵得到净化,一步步走向成熟、自信与果敢,从此和书籍产生一种无法割舍的情缘。

壹点号山东金融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