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津涛

19世纪末的长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城镇,人口不足10万,直至中东铁路开通,俄国人在这里设置车站,它才算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后来长春形成四块互不统属的城区:老城“宽城子”、俄国的中东铁路附属地、日本的满铁附属地,以及中国开拓的商埠地。1932年“满洲国”在此“定都”,设立“新京特别市”,推行“大新京都市计划”,才有了市政统一的长春。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很多规划没能实现,但十几年的时间里,长春还是建起完善的道路交通、公园绿化和地下管道等基础设施,面积从20平方公里扩展到80平方公里,人口从1931年的12万,增长至1944年的近90万。某种意义上,长春也确实有了“小东京”的体量。同时,东北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也从1937年的8个,扩展到1941年的15个。

长春的城市化历程,称得上是所谓日本“建设”东北的一个缩影。表面上看,日本扶植“满洲国”后的一系列投资和开发,为东北带来了发达的工业——譬如:从1934—1940年,东北工矿企业数量差不多就翻了一番,达到12700个。日本右翼人士由此宣称,“在满洲事变后的十五年,日本全力以赴的殖民地活动,使满洲实现了全面的现代化工业”。然而,在“满洲国”时期,绝大多数普通东北人非但没有从中受益,反而因之遭受了极大的苦难。

伪满洲国时期的本溪湖制铁厂

大规模投资“满洲国”,日本核心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战争输血。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如掌握伪满实权的“总务厅长官”武部六藏所说,伪满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是“增加战时紧急物资的生产”,而“所谓战时紧急物资,主要指铁、煤炭,非铁金属等矿工业资源及农畜品资源”,“伪满”必须发挥资源的总力,以帮助盟邦日本完成崇高的使命”。

曾任伪满经济部大臣的阮振铎,也在法庭上作证:“1943年日伪加强经济统制和增加军事物资的生产,仅鞍山钢铁会社的7个熔矿炉,每个年产量约20万吨,一年一共就有140万吨,加上其他本溪等地的生产量,至少总量在150万吨以上。这些钢铁的大部分供给日本国内,剩下留在伪满洲国的只是一小部分。”1937年,日本的主要生铁来源还是美国、印度等国,来自东北的生铁仅占总进口量的19%,而这个数字1941年是60%,1942年是81%。具体数字更为庞大,从1932年到1944年,东北向日本出口了煤炭22300万吨、生铁1100万吨、钢铁580万吨等。这些大量产出的煤炭、生铁,都和普通东北人的生活无关。

重工业的过度发展,导致投入轻工业的资金严重不足。东北轻工业和重工业的资本比例,1940年为1:4,1942年下降到1:5,日用产品奇缺,以至伪满当局对服装、灯泡、火柴等都实行配给。原本集中于轻工业领域的中国企业也随之大量倒闭,在东北经济中的地位变得微不足道。1943年,东北加工工业资本中,特殊会社和准特殊会社占46.6%,日本私人资本占51.2%,中国资本占2.2%。在矿业中,数字更为夸张,中国资本仅有0.17%。恰如中日两国学者合作的共同历史研究中,日方报告所说,“这些产业基础及工矿业的发展并非是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在许多场合,开发与现代化受军事考虑所致,工矿业的发展也是向军需关联部门倾斜”。那么同普通人生活相关度更高的轻工业,自然就被牺牲掉了。

东北重工业的陨落跟美国有关系吗(东北重工业是日本投资)(1)

在农业方面,日本视东北为粮仓,在关东军看来,“满洲国之农业政策,不止于国内自给自足,而尤应成为东亚粮食供给之基地,成为特殊农产物之供给的渊源”。为征集粮食,日伪推行“粮谷出荷”政策,几乎是直接掠夺东北农民。所谓“粮谷出荷”(“出荷”是日语发售的意思),即禁止粮食私人买卖,而由伪满政府出面,用低于市场的价格,向农民收买粮食,农民种植的粮食大约一半被要求“出荷”。伪总理张景惠1943年公开指示,“现在亲邦日本的大东亚战争方酣,我们满洲国必须举全力协助这个战争。粮食对圣战的支援极为重要,一粒粮食就等于一粒子弹。因而我们满洲人必须忍受一切困苦艰难勒紧裤腰带,多多支援亲邦日本粮食。”1941年,伪满收购粮食548万吨;1942年达到598万吨。

伪满时期,私藏粮食被等同于私藏子弹,从1942年10月到1943年3月,整个东北就有关于“出荷”的案件5万多起,没收了6000多吨粮食。姜念东等著《伪满洲国史》一书引用日伪档案,显示了“粮谷出荷”推行中的残酷。1942年“(伪)北安省望奎县因粮食奇缺,全县人民都笼罩着灰黯的悲观情绪……该县山头村……五户人家中便有三十多人自杀”。1943年“(伪)奉天省内民食困难,特别在四月以后,已进入恐慌阶段。抚顺境内的贫苦农民,已有一部分饿死……”此外,更多的农民因为不配合“出荷”,遭到毒打或毁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