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历史文脉感受体育非遗

一座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城市文化的独特标识

是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

是群体记忆的生动载体

本期“体荟非遗”

小体带你走进

上海市级非遗项目——打花棍

从筷子和打花棍的历史渊源讲起

听一听非遗传承人的故事

共同领略兼具灵巧与难度的打花棍表演

打花棍的历史由来

在民间,流传着三个有关筷子由来的传说。有的说,姜子牙受神鸟的启示,发明了丝竹筷;有的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发明用玉簪为筷;还有的说,是大禹发明的筷子,在治水时为了节约时间,用树枝来捞取热食。

全市推广非遗进校园课间操(体荟非遗校园课间操让这个非遗项目焕发新活力)(1)

古代竹筷子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花棍”,就由两根超大的“筷子——手棒和一根花棍组成。据传说,当时的人们用这种方式相互击打,派生出一种游戏,来排解心中对纣王和妲己的愤懑不满情绪。

全市推广非遗进校园课间操(体荟非遗校园课间操让这个非遗项目焕发新活力)(2)

花棍组具

继承创新家传绝艺

75岁的查天培,是上海市非物资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的父亲查瑞龙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闻名遐迩的“东方大力士”查瑞龙,一身武艺,“打花棍”也是他的拿手绝活之一。7岁时,查天培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练习打花棍。

全市推广非遗进校园课间操(体荟非遗校园课间操让这个非遗项目焕发新活力)(3)

东方大力士——查瑞龙

全市推广非遗进校园课间操(体荟非遗校园课间操让这个非遗项目焕发新活力)(4)

打花棍非遗传承人——查天培

查天培从父亲那里传承了20多种打花棍的花式,后来自己又设计出了20多种花式,他现在使用的手棒和花棍都是自己亲手做的,不仅要求速度,还要求美观。

全市推广非遗进校园课间操(体荟非遗校园课间操让这个非遗项目焕发新活力)(5)

打花棍器具简单,由三根60厘米长的直棍组成,木制、竹制、硬塑均可,两手各持一根称为手棒,剩下的一根称为花棍。花棍或画或缠,五彩环绕,花棍分软硬两种,软棍慢,硬棍快。

看起来非常简单的工具,在查天培的手里,仿佛焕发出了生机,花棍上下翻飞,随身起舞,呈现出了优美的律动。

全市推广非遗进校园课间操(体荟非遗校园课间操让这个非遗项目焕发新活力)(6)

查天培说,打花棍的三个特点是眼快、手快、反应快。手一定要跟着自己的思维走。练习的时候要不慌不忙,两腿站稳,随后就可以做出各式各样的花式动作。海派花棍最重要的特点是注重于高抛、低接,所以抛得高就会很亮眼。

最难的那个创新花式动作,查天培足足练了两年才成功。这个动作是用一根手棒把花棍挑上去,同时人转身,连续挑花棍,花棍被挑上去以后,人转身,再把下落的花棍接住。

进入校园焕新活力

打花棍这种体育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活跃思维。2014年10月,查天培开始到朝阳中学教授打花棍技艺。学生学习打花棍半年以后,基本花式都能够掌握,一个学年下来,可以学会5、6个花式。查天培觉得,在学校里教孩子的时候,心情也很愉快,仿佛年轻了好多。

目前,朝阳中学成立了“打花棍”兴趣社团,把“打花棍”教学融入体育、劳技课程,并进一步推广到每天的体育课间大活动和学生的寒暑假体育健身作业。同时,学校开发“打花棍校本课程教材”的文字版和视频资料,建成查氏海派花棍历史陈列室,从多个角度推进查氏海派花棍在校园的传播。

全市推广非遗进校园课间操(体荟非遗校园课间操让这个非遗项目焕发新活力)(7)

在孩子们灵巧的双手中,打花棍正焕发出新的活力。查天培说,他是从父亲的手中接过这双花棍,经70年岁月长河的不断摸索改良,现在又将这项技艺传递到千千万万双小手中。这种传承超越了血缘、超越了年龄,包含着对花棍技艺的热爱、对父亲的怀念,还有对祖国未来的希望。

部分来源:上海静安

编辑:庄琦欣、杨叶

审核:王馨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