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希望有痛苦也不能害怕 但不能没有尊严(1)

文 | 沉默电话

2011年7月23日,Amy Winehouse(艾米·怀恩豪斯)在英国家中被发现死亡,年仅27岁。这位第50届格莱美大奖上最风光的英国歌手——年度最佳唱片、年度最佳歌曲、最佳新人、最佳流行女歌手、最佳流行演唱专辑五项大奖的得主,极致的音乐天才,就这样香消玉殒,一去不返。

Amy Winehouse1983年出生于伦敦,父亲是出租车司机,母亲是一位药剂师。因其母亲的叔父中有很多专业的爵士音乐人,使她耳濡目染消化了大量大师杰作,成长中就将爵士乐、灵魂乐的精髓渗透于骨。但她也受到美国R&B、Hip-hop文化呈现的叛逆精神影响,读书期间就是个矛盾的问题学生。

2002年Amy Winehouse从伦敦西尔维亚青年戏剧学校转走,通过友人把自己的唱带交给了Island唱片公司,顺利签约成为歌手。

2003年发行的首张专辑《Frank》融合了爵士、灵魂以及R&B风格,一上市即获得如潮好评。这张专辑被2004年英国水星音乐奖提名,主打单曲《Stronger Than Me》还赢得了全英原创音乐大奖之最佳当代歌曲奖。

2007年第二张专辑《Back to Black》出版,即在第50届格莱美奖上叱咤风云,五个最重奖项统统包揽怀中。但是,Amy Winehouse彼时已因戒毒问题影响签证,被迫留在英国不能亲临现场。最后,她只能通过英国一家录音室以卫星转播的形式,为观众演唱了获奖作品《You Know I'm No Good》和《Rehab》。

她的音乐才华令人钦佩、歌唱实力令人惊叹,却也为歌迷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无尽忧虑。

获格莱美奖时毒瘾已非常严重,媒体为讽刺她将其称为“毒后”,难分褒贬的词意,正如她人本身那样矛盾。

早先她与名为布莱克的男子结婚,不久就被其连累染上毒品,而后关于吸毒、酗酒、自残的丑闻屡见报端,2009年二人才终于离婚。但Amy Winehouse对丈夫的爱情竟深不可测,27个月后两人双双戒毒,又重新复合。

“天赋与堕落”往往是艺术家身上最令人担忧、却又最能绽放灵感的极端。他们精神层面摇摆不定的道德规范、痛苦挣扎的灵魂生命,总能催生出不可思议的艺术作品。

我们可以想象,但却不能宽容,尤其不能放任毒品对社会的危害。他们在绝望边缘创作出的音乐、烙印着鬼魅燎烟的感伤旋律,是世界上最难以理解的美。

就像头痛时想要求助、又不敢太过依赖的药片,Amy Winehouse是自己的毒药,又是自己的解药。我们需要她的音乐,而她只需要生活的出口;我们崇拜她,而她却早已超越自我的肤浅。使其获得格莱美奖的专辑《Back To Black》正如其名,充满了黑色的基调——有讲述真实戒毒经历、困惑矛盾的《Rehab》、探究爱情与性、从属关系与自我厌恶精神的《You Know I'm No Good》、对爱情本质失去信任的《Love Is A Losing Game》以及与专辑同名、在失却中绝望堕落的《Back To Black》。

当听到那句歌词“We only said good-bye with words/ I died a hundred times/You go back to her/And I go back to black”时,仿佛能看到她创作时内心是何等的伤心与痛苦。

这个世界已经不再有Amy Winehouse,但那些痛苦依然存在——那些因悲痛、绝望、艰难催生的堕落与偏颇,依然存在。过去的一切还在诉求,未来的生活也将继续,那里依然有沾满血渍的解药,依然有因渺小而被吞噬的手脚。

我们不该为她的离去而沉默,应该付出更多的关注与博爱,让更多的人早日脱离毒品的苦海。

根据Amy Winehouse的验尸报告,她是因饮酒过量而去世。

媒体果不其然怀疑她是吸毒致死,但是她的家人强调,她戒毒已近3年,说她嗑药身亡,简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侮辱。

3个月后的检验报告指出:Amy Winehouse死时血液的酒精含量达到致命程度,是法定驾车者浓度上限的5倍,而毒理化验显示,她的体内没有毒品,只有酒精。这结果仿佛让人听到她最后的遗言:我很痛苦,但我还有尊严。

2011年9月15日,以Amy Winehouse为名的慈善基金会正式成立,帮助那些想摆脱毒品、药品滥用,而又付不起康复费用的年轻人。

- END -

原创文章,版权归"拾点读"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