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道德经》

与各位分享“大道至简”的初衷,来源于今日回复一名条友的关于“祝由”的文章。

链接如下:https://www.toutiao.com/w/a1686490349627404/

我回复后,条友回我一句“我只相信大道至简!”

因此有了关于“大道至简”的一些不同角度理解,与各位分享。

一、表面词义

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

道德经最现实的一句话(三尺讲经大道至简)(1)

二、道家哲学

在道家哲学中,“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辩证的看待事物”,是很基本的几个原则。往往我们在看待这句经文的时候,会“断章取义”,孤立的仅就这几个字来表达某种观点,其实与“道”的本意是大相径庭的。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词语中,例如《论语》《里仁》中的“父母在不远游。”普遍认为是“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能远走,要在双亲榻前尽孝”。其实后面还有一句是“游必有方”,这句却被忽略掉了。本义是:孝敬双亲在人的道德修养中是很重要的,但是(有些事:大义)比孝更重要,孝的含义不是让人把孝这种行为当做“不作为”的借口,不需要挂在嘴边,而是要在实现自身价值的情况下尽量去做到孝,“大义”与“孝”是一体,不是相悖的。

又例如:“不见棺材不落泪”,难道看见谁的棺材都哭吗?原文其实是“不见亲棺不落泪”。

举了上面两个例子,用来说明道家哲学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重要性。

所以我们理解经文中的“大道至简”,要联系下文的“衍化至繁”。整体看待这句经文要传达的意思是“世间的(高等级)规律,是很简单的,(却)可以演变出很多繁杂的可能。”

道德经最现实的一句话(三尺讲经大道至简)(2)

三、引申义

在“道”的理解中,简单的事物,是可以演变出很多可能的,反而言之,看似复杂繁琐的事物,其实也是由一个“简单”的事物发展而来的。

阐述的是事物在“简”和“繁”中存在“相互转换”的内在联系。

“简”与“繁”其实并无“好”与“坏”之分。对事物的认知要“客观”而“平等”。“大道至简”,也可以“大道至繁”。因为“简”与“繁”都是“道”的不同“表现”状态。正如我们无法评论“冰”与“水”哪个更“好”一样,组成成分其实都是一样的,以不同的形态摆在我们面前,是因为温度和压强这种客观环境造成了不同而已。

四、三尺所悟

“繁简之道,一言无以概之,观之则在,悟之则无。大道不显,德行无算,互转尔。是故,悟道之与证道,亦无先后,亦无寡薄,机缘亦无巧,唯行矣。”

吾道三尺,有缘者得“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