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被选入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本文是小语教材百首古诗系列解读之一,敬请收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是明朝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浙江杭州人,政治家、诗人,24岁考取进士,后来官至兵部尚书。公元1449年(明朝正统十四年),于谦52岁,明朝发生土木堡之变,皇帝明英宗亲率大军征讨瓦剌,在土木堡兵败被俘,朝廷人心大乱。于谦此时力挽狂澜,辅佐郕王即位,为明代宗,并率军队誓死保卫都城北京,击退瓦剌,成为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瓦剌退兵,迎回英宗,为太上皇。景泰八年,英宗趁代宗病重,发动东华门“夺门之变”,复辟成功,将于谦入狱。于谦随即被奸臣石亨等罗织各种罪名上奏,终被明英宗下旨杀害,妻儿均获罪充军。于谦死后,被安葬在杭州西湖边。8年后(明宪宗成化元年),于谦的冤情在明宪宗即位后得到昭雪。

关于于谦石灰吟的故事(石灰吟全诗皆谶语)(1)

相传这首诗是于谦在十多岁时写的,由于它是于谦宁为玉碎的高尚品节的生动写照,因此流传千古。

吟,古诗的一种体裁。石灰,最初是从山中开采出的石灰岩等岩石,经过高温燃烧后一周后变成生石灰石,磨碎后变成生石灰粉可以用作建筑材料,也可以遇水产生高温化学反应变成熟石灰,同样用作建筑材料等;在医学等其他方面也有一些用途。

关于于谦石灰吟的故事(石灰吟全诗皆谶语)(2)

那满是皱纹的脸啊,那抡起的沉沉的铁锤,那溅起了火星的钢钎,不断地撞击着我与大山紧紧相连的身体……经过千锤万凿钻心的痛楚,我被从深山中开采而出,在那破旧的板车上颠簸了许久,然后被沉沉地砸在土窑的炉顶,等待我的是熊熊烈火的燃烧炙烤。七天七夜啊,这样的灼热的痛苦好像无休无止。是的,从窑洞中被运出的我已经那样的脆弱不堪,但是还要被残忍的人们用铁锤无情地敲击碾压。我不知道我有什么过错,要经受这粉骨碎身的惩罚!但是愤怒的我并没有一丝恐惧,纵使有更多的磨难,那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纵使有更多的磨难,何曾改变我清清白白的本质。今天生命已然化为齑粉,明日清白仍将存留世间。

关于于谦石灰吟的故事(石灰吟全诗皆谶语)(3)

(于谦故居 河北井陉于家石头村)

诗中的入声字有:凿、出、烈、若、骨、不、白。这首诗押“删”韵,这个韵既可表达开阔豁达之思,也可表达深沉悠远之意。本诗中石灰所经历的苦难的确带给人沉痛和愤怒之感,但是视若等闲、无所畏惧的气概也是豪迈壮阔的,因此用这个韵较为贴切。另外,七个入声字的加入使得吟诵变得铿锵顿挫,充满慨然赴死的悲壮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