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未来买房不用发愁?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未来买房不用发愁(全民买房时代即将结束)

未来买房不用发愁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建设等办法,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

那么,如何来理解这两段话呢?

第一段话,重在强调“稳”,“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2021年的楼市总基调依然是“稳定”:冷的城市要托,热的城市要压。

所以,2021年依然是一个“因城施策”的基本延续,楼市投资机会依然是“局部机会”,“板块机会”,而不存在全局机会。

普涨时代已经不可能出现了。

第二段话,则更加重要。

解决好大城市的突出住房问题”,2021年的楼市重点,就是要解决好“大城市的住房突出问题”。

关键在于如何解决?

前几个月,国内主要大城市的楼市忽然连续“加码”:深圳、东莞、杭州、上海、无锡、广州等大城市都中标。

杭州:住房拍卖竞买人,须符合杭州市住房限购政策。

上海:按照优先购房政策购买的新建商品住房,在购房合同网签备案满5年后方可转让。

深圳:二手房按照指导价贷款,离婚3年内,不得在深圳市购买商品住房。

东莞: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在本市购买第二套住房,须在购房之日前四年内在本市逐月连续缴纳社保满三年。

目前大城市中,也只有北京还按兵不动了,仅仅是严查经营贷,所以之后北京楼市政策是否会有变动,让人尤其关注。

大城市楼市连续加码,原因还是源于“要重点解决大城市的住房突出问题”

所以,2021年中国一二线大城市的房价,目前看应该全部“稳定了”,今年想要在大城市涨价,难度非常大。

如此之下,2021年中国一二线楼市“无重大行情”的结局已定,三四线楼市是否会有行情,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最重要的是,已经明确了“解决中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的基本手段:大量增加公租房、共有产权房和长租房。

比如北京就已经决定,每年土地供地中,共有产权房的比例不低于15%,同时会大量增加公租房和租赁房的土地面积。

通州城市副中心也明确:将把供地主要倾向于增加租赁房和共有产权房。

这将会带来两个重大的变化:

第一,中国大城市的住房市场将正式进入“双轨制”:租房市场将会迅速膨胀,与买房并驾齐驱,成为中国人在大城市的主要两种解决住房方式。

也就是说,中国以后的大城市解决住房,不能主要以“买房,购买商品房”为主,而是要大力发展“租房”,让租房的比例提高。

但问题在于:租售是否同权,租房是否可以解决孩子的上学问题,是否与买房享受同等待遇,对等待遇。

目前看,还比较困难。

比如租房虽然也可以上学,但是排位要在买房之后,要优先解决业主的上学问题,然后才能解决租客的上学问题,租售同权不同权。

所以要让租房成为解决大城市住房的核心手段,关键是要解决“租售同权等权”问题,那将会对学区房市场带来巨大冲击。

既然租房也可以和买房一样的平等上学,还需要学区房干嘛?

所以租房供应加大,未必真的能够解决“大城市突出的住房问题”,关键是要解决“租售同权等权”问题。

第二,中国大城市将告别“全民买房”时代,部分人将只能“租房”,而买不到商品房,无法享受“资产性收入”。

大量增加公租房、租赁房和共有产权房,那就必须要减少商品房的供应,这意味着“全民买房”时代结束了。

“房住不炒”时代,如果仅仅是居住问题,公租房、长租房和共有产权房就已经足够了,这些房子都可以实现长期租赁,解决居住问题。

共有产权房由于不能转商,所以本质也是“70年长租房”,不具有投资价值和金融属性。

所以减少商品房供地,增大租赁房、共有房供地,是解决大城市居住问题和坚持房住不炒的完美结合。

说白了,大城市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买房的,买不起房,买不到房,可以通过长租房、共有产权房来解决。

所以,“全民买房”的时代终结了,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会从商品房市场退出,进入共有房、长租房市场,形成中国大城市的“双轨制”住房体制。

收入低的中低阶层,可以选择长租房,公租房及共有产权房来解决自己的住房问题,而不再盲目追求资产性收入和升值。

收入高的中等阶层,则可以选择房价高的商品房,既可以改善居住品质,也可以享受由于资产升值带来的溢价。

大城市的商品住房资产,虽然短期内会被打压,但长期看,依然是稀缺资源。

而把商品房市场和租房市场、共有房市场分开:既可以保证土地财政收入,同时又解决了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

有钱就买房,没钱就租房共有房,这就是中国大城市的“住房双轨制”

一个“全民购房”的时代彻底终结了,六个口袋不用掏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