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信天游十大经典(一分钟了解陕北)(1)

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信天游是陕北地区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民歌体裁,它是一种随意性极强、不受限制、心口漫唱、尽情抒发的山歌,也被称之为“山曲”、“爬山调”、“顺天游”。

信天游节奏自由舒展,声音高亢嘹亮,突出叙事性。它的曲调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音调高亢开放、节奏比较自由的山歌类型;一种是音调平和舒展、节奏匀称规整的小调类型。在演唱特点上,一种是以声音平直高亢的山歌风格来表现,另一种则以感情细致、声音委婉的小调风格来表现。代表曲目有《赶牲灵》、《兰花花》、《三十里铺》等。

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

以“信天游”形式创作的诗歌:

1、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其中的“一对大眼水汪汪,就像那露水珠在草上淌”,“山丹丹开花红姣姣,香香人才长得好”。这首长诗充分继承了信天游的特点,从头到尾几乎应用各种比喻铺排,既通俗又不落俗套。

2、贺敬之的《回延安》。其中的“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都是在信天游格式上创作的,成为现代信天游的楷模之作,且久唱不衰。

陕北信天游十大经典(一分钟了解陕北)(2)

信天游的特点:

形式自由灵活,每两句为一小节,押韵;有的一节表达一个意思,有的几节组成一个部分,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调子自由,单纯易唱;每段常转韵,多用比兴叠字和衬字。

信天游的起兴里就有很多这样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起兴,又叫“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朱熹《诗集传》)。就是说,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

比如:“羊肚子手巾(那)三道道蓝,我那当红军的哥哥(哟)回来了。”又如:“羊肚子手巾(那个)三道道蓝,你说(那个)难呀难也不难。” “起”是一样的,但是兴起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内容。

理解信天游的起兴需要注意语境因素、语用学的会话含义以及语用预设。

一、在信天游起兴中,语境因素表现得十分突出。比如《蓝花花》中:“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莹莹的彩,生下一个蓝花花(呀)实是爱死人。”青线蓝线是如何发端,引出可爱的蓝花花的呢?这要从几个方面分析:首先是地点语境,这首信天游流传在陕北黄土高原上,那里是一眼望不到头的黄土,山连山,坡连坡,蜿蜒流过的黄河也是混黄的泥浆,在这样漫天漫地的黄色世界里,清澈的水是让人渴望的,是给人美感的,能让人想到水的那些颜色也都是美好的,歌词中的“青”和“蓝”就是能给人这样美好联想的颜色,而且还泛着动人的“莹莹”的光泽,所以是“爱死人”的。那么“线”在这里又充当了什么角色呢?这又要从民族文化传统语境来分析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女子的应具备的美德其中有一条是:“妇功”,也就是过去女子在家做的家务还有纺织、刺绣、缝纫一类的工作。线,就是做这类工作必不可少的材料,所以,“线”这个意象是和女子联系在一起的。于是,以美丽的线起兴,引出动人可爱的女子蓝花花,就顺理成章了。这样的“性别特征”在信天游起兴当中还有,比如前文中提到的“羊肚子手巾(那)三道道蓝,我那当红军的哥哥跟回来了。”如果不用民族文化传统语境中的“社会规范和习俗”来分析,看不出起兴句“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和当红军的哥哥有什么必然联系。但是如果了解陕北风俗就可以知道,用羊肚子手巾在头上系“英雄结”是当地青壮年男子的一种典型装扮,被当地人认为是一种英姿勃发的扮相。这句起兴实际上勾勒了“当红军的哥哥”的形象特征,也能说明当时的青年对红军的向往。

在黄土高原上,不但色彩单调,而且缺少旺盛的生命,黄土、风沙给人枯燥、寂寞之感。所以,所有能和黄色形成鲜明对比的色彩和富于生命力的事物都十分引人注目,比如大家十分熟悉的一首信天游《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有:“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花形似萱草,开放的时候漫山遍野被染得火红,起兴一开始就渲染了气氛:热烈、喜庆,充满活力。而且,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陕北的百姓就把参加红军叫“闹红”,如果有了这样的历史知识,就更能明白,为什么这首信天游要用红艳艳的山丹丹花,而不是用别的什么来起兴。

二、有些信天游的起兴要通过语用学的会话含义理论才能推导出它与内容的联系。如《想情哥》:

“东山上(那个)点灯(哎)西山上(得个)明,四十里(那个)平川了也了不见人。

你在你家里得病(哎)我在我家里哭,秤上的(那个)梨儿(哟)送也不上门。”

整个第一段都是起兴。如果用会话含义原则来分析,这段话首先是违反了“质的原则”,说了没有依据的话。在点油灯时代,怎么可能东边山上的灯,西边山上也能大放光明呢?四十里平川就是再平,人眼睛也不可能一眼望到头的,“了不见人”很正常啊。这是违反了“量的准则”说了废话。既然不是真话,既然说了白说,为什么还要说呢,因为非说不可。也就是说,这段起兴是故意要违反这些原则的。为的就是要引出下面的内容:“隔得那么远,你在你家里得病我在我家里都能知道,为你忧心忡忡,相爱的人是心心相通的。可是我一个可托付的人都没有——“了不见人”,所以为你买了你病中爱吃的东西也没法儿送给你。”起兴在这里,除了强调恋人之间的心心相印,还烘托了女子思念却又无人倾诉的痛苦,着急又找不到人帮忙的无奈。又比如“大白(的那个)兔(来)红耳(的那个)朵,想谁(的那个)也不像想哥哥。”起兴“大白兔红耳朵”违反了“质的原则”,无论是白兔、黑兔还是灰兔、花兔,都不可能长出红色的耳朵,红耳朵的大白兔在生活当中是不存在的。但是作为起兴,这只特殊的大白兔成功的引出了“想谁也不像想哥哥”,白兔是与众不同的,对哥哥的思念也非同一般。又如:王朝闻先生为之叫绝的“山在水在石头在,人家都在你不在”。

三、信天游起兴也包孕了语用预设的道理。比如:“割一把糜子弯一回腰,喝一口凉水娘家的好。”起兴“割一把糜子弯一回腰”和“喝一口凉水娘家的好”好像毫不相干。如无预设前提,根本就无法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而这个前提是歌词没有给出的:收割是十分辛苦的强体力劳动。其中的话语暗示是:“我非常的劳累。但是婆家人并没有因此而疼惜我,”所以下句是:“就是喝凉水也是娘家的好喝。”话外之意是,“婆家人不好。我很想念自己的娘家,想回自己的家。”还有一首《妹妹心思我知道》:“井子里绞水桶桶里倒,妹妹的心事我知道。”这首信天游不是自言自语式的,而是有倾诉对象的,对象是“妹妹”,而歌曲成立的前提的是:妹妹有心思,实际上是两个人之间的交流。起兴中:““水”是从井里绞上来的,是井“心里”的水,把水倒进桶里,而我把妹妹的心事也放进自己的心里了。”又比如:“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坐下还想你。”这里起兴的预设前提是:墙头很高,如果是真的低就不会说“还”嫌低。这里的前提是从言语中的标志“还”总结出来的。起与兴之间的相类是逻辑的:面对面坐下应该不想了,就像墙头上跑马该够高了,但是“都已经在高墙上跑马了,可我还觉得不够高”,这样下句“面对面坐下还想你”,和起句就结合得天衣无缝,而把自己对对方的爱恋表现得淋漓尽致。

信天游的起兴是非常有特色的,但是因为某些原因,比如流传的时间很长,产生的时候的语境和当代语境之间存在巨大差别,所以,起兴和内容之间的联系显得不那么直截了当,因此就需要进行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