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1)

照片上这位眼睛小小、

头发花白的老人是谁?

相信很多人一时说不出答案!

就是这位普普通通的老人,

为国家做的贡献用“居功至伟”形容

既不夸张,更不过分!

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

授予42人国家勋章、

国家荣誉称号。

根据主席令,

授予于敏、申纪兰(女)、孙家栋、

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

黄旭华、屠呦呦(女)“共和国勋章”。

这位比袁隆平看起来

还要朴实、还“不起眼”的老人,

就是孙家栋!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2)

1970年,他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送上太空,

开启中国太空时代!

他更是北斗卫星导航工程、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总设计师;

2007年11月5日,

中国首颗绕月卫星嫦娥1号发射成功,

当人们激动地鼓掌拥抱时,

78岁的他,一个人走到僻静的角落,

背过身子,掏出手绢偷偷擦着眼泪……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3)

2018年12月28日,

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的背面,

整个世界为之轰动,可鲜有人知道,

这位不起眼的老头儿,就是

中国探月工程的总设计师。

从1967年,他受命研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1号”开始,

整整52年的时间里,

他领导和见证了中国航天从起步

到发展强大的全过程。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4)

今天,请记住这位曾偷偷抹去泪水的

90岁老人的名字:

孙家栋——

中国卫星之父,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改革开放先锋人物,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01

因一碗红烧肉

命运发生意外转折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5)

1929年,孙家栋出生在辽宁省盖县。

祖籍本是山东牟平,因祖上“闯关东”,

父辈起就生长于东北。

孙家栋聪颖好学,

这个不怎么爱说话的孩子,

从小就表现出一股子

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

1935年,6岁的孙家栋刚上学

就因为天生左撇子被学校劝退。

他逼迫自己在家整整练了一年,

终于,“左撇子”可以“左右开弓”!

1942年,13岁的孙家栋

考入了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

却因为战争迫不得已“失学”,

整整六年后,

命运终于眷顾了这个好学的孩子,

一天,他的三哥兴奋地告诉他:

哈尔滨已解放,

哈尔滨工业大学正在招生!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6)

哈工大老照片 1928年

1948年9月,19岁的孙家栋

顺利进入哈工大预科班专修俄文,

那年,他憧憬着能进入土木建筑系,

成为工程师,为国修大桥!

可就连他自己也不会想到,

竟因为贪吃一碗红烧肉,

人生轨迹意外发生转折……

那是1950年的元宵节,

哈工大学生食堂难得做了红烧肉,

是回家过节还是留在学校吃肉?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7)

孙家栋思前想后,

最终没能抵住红烧肉的诱惑。

正当他和留下来的“吃货们”

盯着端上桌的红烧肉准备下筷时,

学校的领导突然来到餐厅

十分紧急地宣布了一条消息:

谁想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

请即刻报名!

参加者必须赶上今晚8点半

自哈尔滨开往北京的火车。

能参军入伍已是无上光荣,

更何况还是飞上蓝天的空军,

孙家东激动地当场报名,

他来不及和家人打声招呼,

甚至没来得及多吃几口红烧肉,

就坐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8)

1951年,穿上军装的孙家栋。当时,他任空军俄文翻译

就这样,孙家栋从一名预科大学生,

成为英俊帅气的

中国空军俄语翻译。

1951年,命运再次眷顾孙家栋,

因为成绩优异,

他从300人中脱颖而出,

与30个同学一起,

前往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

学习飞机发动机专业。

孙家栋后来回忆那段难忘的岁月,

他说:当时是国家物资最匮乏的年代,

空军选了最好的毛料

给我们做了笔挺的军装,

每人配一个时髦的牛皮箱

和一个牛皮公文包。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9)

身高1.8米的孙家栋穿上新军装,

帅气不亚于今天的男明星!

当中国小伙子们出现在苏联街头,

甚至引来很多苏联姑娘灼灼的目光。

可是他们还没有“骄傲”五分钟,

苏联地铁就让他们吃了“闭门羹”!

这是他们生平第一次坐地铁,

地铁一到站,他们互相谦让着“你先上”时,

突然,地铁“咣”一声关门跑走了!

在上世纪50年代初,

苏联地铁就已经是“自动门”了,

这让孙家栋震惊不已,

他切身感受到中国落后太多了,

暗暗发誓,一定争分夺秒,

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报效祖国。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10)

孙家栋在学校实验室做实验

最让孙家栋一生难忘的是:

1957年11月17日,

毛主席来到莫斯科大学

讲出那一段语重心长的名言: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

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

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当时,孙家栋作为空军派出的留学生,

就坐在礼堂的前排位置,

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见到毛主席。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11)

毛主席这番话,

让孙家栋和在场所有中国留学生,

顿时热血沸腾,

激动得热泪盈眶。

在苏联,孙家栋称得上是顶级学霸,

将近7年的求学之路,

他门门考试都是5分,

毕业那年,全苏联军校只有13人获得

50克纯金的斯大林头像金质奖章,

其中,就有中国留学生孙家栋。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12)

完成学业的中国留学生集体合影,最上排中间为孙家栋

1958年3月,以全优成绩毕业的

孙家栋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马上回到祖国!

一个月后,他终于踏上归国的列车,

在隆隆的火车声中,

这个离家7年的少年,

已经从一名俄语翻译,

成长为飞行器发动机技术专家。

02

学7年飞机改行造导弹

又让“东方红”奏响太空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13)

学了7年飞机的孙家栋

刚一回国,就被一纸调令

拉去设计研究导弹。

彼时,除了钱学森谁也没有见过导弹,

刚开始,导弹还被译成“飞弹”……

就在孙家栋怀疑自己的时候,

再一看周围的同志,

有学力学的、数学的、化学的,

甚至还有学纺织的,

自己的专业算是最接近的!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14)

孙家栋(摄于在火箭院工作时期)

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

苏联专家一夜间带走所有资料,

已经担任导弹型号总体设计室主任的

孙家栋和所有同事一起攻坚克难,

仅仅17天后,中国就成功地

发射了第一枚近程弹道导弹。

两个月后,又成功发射了“东风一号”。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15)

1966年10月27日,

“东风二号”导弹携带原子弹

从甘肃酒泉发射,

准确命中新疆罗布泊的目标塔,

中国成为具有核打击能力的国家。

之后,孙家栋又主持设计了

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程战略导弹,

并升任导弹总体设计部副主任,

可就在导弹研究渐入佳境时,

他的人生又一次大转弯!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16)

钱学森

1967年建军节前的一个下午,

正趴在火箭图纸上研究的孙家栋突然被通知,

钱学森直接点名,

让他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1号的总体设计负责人,

聂荣臻直接批复同意。

这一年,他还不到38岁。

此时,距离中央决定

要在1970年发射这颗人造卫星,

只剩下短短3年时间!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17)

带着东北爷们的果敢,

孙家栋直接领命,

很快,他从各单位挑出18名技术人员,

组成中国卫星发展史上

最著名的“十八勇士”,

他更大胆提出方案一切从简,

去掉卫星的探测功能,确定了

“上得去,抓得住,听得清,看得见”

12字方针 !

经过两年的艰难攻关,

1969年10月下旬,

东方红1号研制已经基本完成,

进入到最后的组装阶段,

可就在这最后关头,

孙家栋遇到了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18)

科研人员组装“东方红一号”卫星

当时正值文革,

几乎所有参与研发的单位,

都把毛主席金属像章镶在部件上,

不仅大大加重了卫星负重,

还导致严重的散热问题,

可是,谁也不敢说出

“毛主席像章影响卫星了”这句话。

他前思后想了一整夜,

第二天到人民大会堂跟周总理汇报时,

他终于鼓起勇气提了像章的事情。

周总理听后说:

大家看看我们人民大会堂这个政治上这么严肃的地方,

也不是什么地方都要挂满毛主席的像。

周总理的话,解决了难题。

1970年4月24日21时34分,

“东方红1号”在“长征1号”

运载火箭的巨大轰鸣中,

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19)

当“东方红1号”卫星

高奏着悦耳的《东方红》乐曲

从北京上空飞过时,

早早聚集在天安门广场的人们

都亲眼看到了中国人自己的卫星

闪耀在浩瀚星空中。

《人民日报》出版套红的号外,

所有的广播电台都在播出同一条消息,

全国人民竞相奔走相告: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啦!

这一天,每一个中国人

都由衷地为祖国自豪、骄傲!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20)

有人说:“没有孙家栋的这两下子,

卫星发射可能还要再等几年”。

41岁的孙家栋

在航天界一战成名!

可在后来的一次实验中,

火箭突然爆炸,

整个发射场成为一片火海,

孙家栋直接昏倒在了发射现场……

03

“如果不是火箭飞了21秒

发射场就完蛋了!”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21)

1974年11月5日,

是孙家栋生命中最最煎熬的一天,

这一天,我国要发射

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

时间一点点过去,

就在火箭发射只剩几十秒的时候,

卫星居然没有按照程序转入自己供电,

如果卫星不能自己供电,

也就意味着送上天的就是一个

毫无用处的“铁疙瘩”。

孙家栋大脑中嗡的一下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

他冒着违反纪律的风险

大喊一声:赶快停下来 !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22)

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

根据既定的航天发射程序,

孙家栋是没有权力叫停的,

但发射场司令员接受了他的意见,

实验及时终止!

检查排除故障原因后,

下午又组织了火箭再次发射,

可是,所有人没想到的是

仅仅发射21秒后,

火箭和卫星一起爆炸!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23)

爆炸的一瞬间,

建在地下的指挥部剧烈晃动,

所有心血随之化为灰烬。

孙家栋当场晕了过去……

后来,孙家栋心有余悸地说:

如果不是火箭还飞了21秒,

整个发射场也就完蛋了。

缓过来的孙家栋从地下指挥所里走出来,

眼前的情形让他忍不住哭了。

冰天冻地的西北戈壁滩

已经被烧成一片火海,

脚下的地面都是滚烫滚烫的。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24)

200多人含着眼泪,谁也不说话,

孙家栋鼓励大家不要灰心丧气,

不能被失败吓倒。

淌着眼泪的航天人,

真正认识到搞航天的难度。

当时,太阳已经靠近

大漠戈壁的地平线,夕阳似血,

在天寒地冻的大漠里,

孙家栋和所有同事们一起,

含着眼泪在沙地里一块块捡残骸,

小螺丝,小线头,都不放过,

甚至用镊子把碎屑一一夹出来。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25)

最后实验证明,

是一截外表完好、内部断开的

小小导线酿成了这场大爆炸。

一年之后,也就是1975年11月26日,

长征2号运载火箭携带中国又一颗

返回式遥感卫星冲出大气层。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26)

1975年11月26日 长征二号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遥感返回式卫星

卫星在太空飞行47圈后,

安全返回祖国大地,中国成为了

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返回式卫星在当时是世界上

最复杂和最尖端的技术之一。

04

咱中国卫星能打多高

国外华人的头就能抬多高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27)

上世纪80年代,

中国航天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1984年4月8日,

“东方红2号”通信卫星进入远地轨道。

孙家栋亲自指挥卫星的调姿,

准确定点在东经125度的赤道上空。

5月14日,这颗卫星正式交付使用,

信号覆盖中国全境,

中国中央电视台实现了

第一次的电视直播。

之后,“风云”系列气象卫星

也相继发射成功。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28)

1985年10月,

中国航天部发布的一条消息震惊世界:

中国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市场。

此时的孙家栋,

已经是航天部副部长,

那几年里,

他从航天专家变身“商人”

向美国推销中国的火箭!

孙家栋回忆说:

那时候胆子真大,

火箭还只是张草图就敢去推销。

当时,国家经济条件有限,

代表团成员每人只有一两元美金补助,

在美国住的旅馆条件非常差,

华侨们十分坦诚地对孙家栋说:

“你们住在这样的旅馆里头,

跟人家谈几千万美元的生意?

谁能相信你们?

谁信你是共和国的副部长?”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29)

华侨们坚持帮代表团住进高级酒店,

有一位华侨只说了一句话,

让孙家栋瞬间湿润了眼眶。

“咱们中国卫星能打多高,

国外华人的头就能抬多高。”

经过几年艰苦地磋商、谈判,

中国火箭终于有了第一笔“生意”!

1990年4月7日,

中国长征3号运载火箭拔地而起,

将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卫星

亚洲一号送入了预定轨道。

中国航天真正迈入了国际舞台。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30)

1994年,刚完成发射任务的孙家栋

又马不停蹄与美国航天代表团开展谈判,

经过了三天的艰苦谈判,

65岁的他因为过度劳累,

又一次晕倒在工作岗位上……

05

满天星斗的璀璨

是他为中华民族写下的传奇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31)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32)

1999年9月18日,人民大会堂,

孙家栋,为共和国造了9年导弹,

发了32年卫星,

一次又一次为中国航天创造奇迹的老人,

走上领奖台,

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

“两弹一星”元勋。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33)

获得“两弹一星”奖章的孙家栋与妻子魏素萍

按说,一个70岁的老人,

面对航天这样几乎不容许失败的

高压力、高强度的行业,

他真的可以功成身退了,

然而,2004年中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

这可是中国的千年奔月梦想啊!

75岁的他被请出山任

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有朋友劝他:万一有个闪失,

岂不有损半世英名?

孙家栋回答: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2007年是中国探月工程最关键的一年,

在这一年里,

已经是78岁的他,

10次进入发射场,

参加主持了近百个会议,

一年跑烂了四五双布鞋。

从卫星进入发射准备状态开始,

老人天天坐镇在航天指挥中心。

有一次,为了看清楚发动机,

年近80的孙家栋,

不顾腰疼,直接趴在了地上,

钻下去看。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34)

看到这张照片,

顿时感动不已,

一头苍苍白发,

一个破旧的眼镜盒,

一支一块钱的碳素笔,

一丝不苟地做着记录……

从不图名图利,

一辈子,一个信念,

为国家做好每一件事,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35)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2007年10月24日,

中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1号发射成功,

38万公里外的月球,

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卫星,

终于来了!

2007年11月5日,

嫦娥1号顺利完成环绕月球,

那一刻,全国电视观众在电视上看到了

令人动容的一幕,

孙家栋、栾恩杰、欧阳自远,

三位为中国探月工程

呕心沥血的老科学家,

紧紧抱在一起,

双手紧紧握在一起。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36)

他们像孩子一样喊着:

绕起来了,

绕起来了!

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内,

人们欢呼跳跃,

孙家栋却走到一个僻静的角落,

悄悄地背过身子,掏出手绢,

偷偷擦眼泪!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37)

这个镜头令无数人感动,

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

一个为中国航天事业

奋斗半个世纪的科学家,

这泪水,饱含了太多的不容易!

孙老说:当时的心情,

一方面为国家为民族感到自豪,

另一方面也感觉到航天这个集体

没有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

加上压力突然一释放,

感情就难以自抑……

我们航天人眼泪多,

发射失败了哭,

成功了也哭……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38)

2009年4月15日,

中国第二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

作为北斗导航卫星总设计师的孙家栋,

刚刚过完他80岁的生日。

截止到这一天,

中国共自主研制发射了

100个航天飞行器,

这100个航天飞行器中,

有34个是孙家栋的“孩子”!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39)

又10年过去了,

孙家栋快要迎来90岁生日了,

今天,41颗北斗导航卫星,

这一关系国家安全的大国重器,

完成全球组网布局。

今天,中国的北斗已经开始

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保驾护航!

当我们网上约车、点外卖、开车导航时,

为我们提供服务的,

除了美国的GPS,

还有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北斗卫星!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40)

49年前,“东方红1号”唱响太空,

创造历史,举国沸腾;

35年前,第一颗通讯卫星让中国人

看到了电视直播;

30年前,风云气象卫星上天,

从此,我们知阴晴、知冷暖;

12年前,嫦娥1号绕月,

中国人千年探月梦成真;

今天,嫦娥四号第一次登陆月球背面,

今天,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

全球组网成功!

火箭一次次拔地而起,

卫星一次次遨游太空,

而这一切奇迹的背后,

都凝聚成一个闪亮的名字——

孙家栋!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41)

2010年,孙家栋以81岁高龄

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说:“我很不安,

我是替所有的航天人领奖。”

2018年12月18日,

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

即将90岁的孙家栋,

坐着轮椅来到大会现场。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42)

当他带着微笑,

向大家挥手致意时,

现场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半个世纪为国铸重器,

孙家栋,他值得所有中国人,

向他致意最高的敬意!

7年学飞机,9年做导弹,

52年放卫星!

仰望星空,

导弹、卫星、嫦娥、北斗,

这满天星斗的璀璨,

是这位老人,

为中华民族写下的传奇。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43)

北斗耀宇宙,

东方星车联,

圆我中国梦,

无悔华夏人!

今天,我们不能忘记

孙家栋这个名字,

更不能忘记所有为祖国

默默耕耘的航天人。

一个82岁老院士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90岁老院士)(44)

孙老,请您多保重身体,

做一名百岁航天老人。

参考资料:

王建蒙:《孙家栋传》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人民日报 :《航天赤子孙家栋》

王志远:《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的传奇人生》

央视视频:《感动中国》《大家:孙家栋》《面对面:孙家栋》

来源:北洋之家在线(ID:bypm2017)

作者:北洋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