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1.7.1[原文],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孟子梁惠王注释?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孟子梁惠王注释(孟子详释11梁惠王上7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1)

孟子梁惠王注释

1.7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1.7.1[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①?”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②?”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③?”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④。”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⑤?”

曰:“可。”

曰:“何由⑥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⑦‘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⑧,对曰将以衅钟⑨,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⑩,对曰然则废衅钟与⑪,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⑫’——不识有诸⑬?”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⑭。”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⑮!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⑯!”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⑰!”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⑱。”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⑲。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⑳?”

1.7.1[通释]

齐宣王问道:“能让我听听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的,因此后世对他们的事迹没有传下来,我也就没有听说过这些。既然没有这方面的事迹就谈谈一统天下的王道好吗?”

宣王问:“什么样的德行才能够一统天下呢?”

孟子回答说:“爱抚百姓来一统天下,就没有谁能阻挡得住他。”

宣王问:“像我这样的能做到爱抚百姓吗?”

孟子说:“能。”

宣王问:“根据什么知道我能爱抚百姓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过‘有一次您坐在堂上,有人牵着牛从堂下经过,您见了,问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要用它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惊惧哆嗦着,像这样没罪让它去死,那人问那么就不要祭钟了吗,您说怎么可以不要呢,用羊替代它’——不知道有这事吗?”

宣王说:“有这回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思足够行王道了。百姓都以为大王您吝啬,我一向就知道大王是不忍心的。”

宣王说:“是这样,确实有百姓是这样以为的。齐国虽然狭小,我怎么就舍不得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它惊惧哆嗦着,像这样没罪让它去死,所以用羊来替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以为您吝啬有想法——用小羊换下大牛,他们怎么理解您的做法!您如果不忍那牲畜没罪去死,那么对是牛是羊还选择什么呢!”

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什么样的心思呢?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来用羊换牛的,百姓认为我吝啬对啊!”

孟子说:“没什么妨害的,这正是仁慈的表现呢,因为您看到了牛惊惧哆嗦没有看到羊惊惧哆嗦。君子对禽兽,看着它们活生生的不忍心看着它们去死,听到它们凄厉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离厨房远远地。”

宣王释然地说:“《诗经》说‘别人想什么,我能猜得出’,说的正是先生您的。我这样做了,反过来推求为什么这么做,也没搞明白自己是怎样想的。先生说的这番话,说到我心里去了——这样的心思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1.7.1[注释]

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能让我听听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吗。齐桓公(?-前643年),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名小白,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桓公当政后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他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晋文公(公元前671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他主政后对内拔擢贤能,对外联合秦齐及各小诸侯国,尊王攘楚,开创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是春秋时期第二个霸主。这里需要提及的是,齐宣王不是齐桓公的后代。齐宣王(前350年-前301年),妫(Guī)姓,田氏,名辟疆,齐威王之子,战国时期齐国国君,前319年―前301年在位。

②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孔子的门徒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的,因此后世对他们的事迹没有传下来,我也就没有听说过这些。既然没有这方面的事迹就谈谈行王道一统天下的道理好吗。仲尼之徒,孔子的传人,孟子以私淑艾孔子自居,属孔子的衣钵传人。无道,没有谁称道,没人说。是以,因此,所以。焉,兼词,于是,对这些,对他们的事迹。臣,孟子自称,表明此时孟子在齐宣王手下做官。未之闻,即“未闻之”,否定短语宾语前置。无以,与“有以”相对应,没有什么,实在没什么说的。则,那么,就。王,音wàng,作动词,以仁政一统天下,以下“王”的用法相同,这里是“谈谈行王道的事”的意思。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什么德行才能够一统天下呢。德,德行。何如,什么样。则,才。

④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爱抚百姓来一统天下,就没有谁能阻挡得住他。莫之能御,即“莫能御之”,否定短语宾语前置。

⑤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像我这样的君主可以做到爱抚百姓了吗。若,像。寡人,诸侯自谦的称呼,寡德之人。乎哉,助词连用,这里可释作“了吗”。

⑥何由:根据什么,凭什么。

  ⑦臣闻之胡龁曰:我听胡龁说过。之,代词,复指胡龁说的这番话。龁,音hé。

⑧牛何之:牛牵到哪里去。何,哪。之,动词,去,往,到,这里是“牵往”的意思。

⑨将以衅钟:要用来祭钟。以,用来。“以”后省略了“之”。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后,杀牲取血,涂在钟的缝隙处。

⑩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惊惧哆嗦着,像这样没罪让它去死。之,代词,指牛。其,亦指牛。觳觫,音húsù,因恐惧而战栗的样子。就,靠近,走向。

⑪然则废衅钟与:那么就不要祭钟了吗。然则,那么就。废,废弃。与,同“欤”。

⑫何可废也,以羊易之:怎么可以不要呢,用羊替代它。何可,怎么能。易,替换。

⑬——不识有诸:——不知道有这事吗。破折号相当于“以上我说有这件事”“以上我说的这个过程”。不识,不知。诸,“之乎”的合音词,这样的事吗。

⑭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这样的心思足够来一统天下了。百姓都以为大王您吝啬,我一向就知道大王是不忍心的。是,这样的。第一个“王”,动词,音wàng,行仁政来一统天下。第一个“以”,相当于“来”;第二个“以”与“为”搭配,动词,认为。爱,惜,舍不得,吝惜。固,本来,向来,一向。

⑮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是这样,的确有百姓是这样以为的。齐国虽然狭小,我怎么就舍不得一头牛。然,说得对,是这样。诚,的(dí)确。者,……的。褊,音biǎn,小。

⑯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您不要对百姓以为您吝啬有想法——用小羊换下大牛,他们怎么理解您的做法!您如果不忍那牲畜没罪去死,那么对是牛是羊还选择什么呢。异,不认同,有不同的想法。于,对。第一个“之”放在“百姓”与“以王为爱”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破折号相当于“这样深层次的想法”。恶,音wū,怎么,哪里。知,理解,了解。第二个“之”,代词,这样的做法。隐,恻隐,不忍之心。焉,兼词,对……呢。

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这究竟是什么样的心思呢?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来用羊换牛的,百姓认为我吝啬对啊。是,这。诚,到底,究竟。心,心思。宜,适当,作动词,想得适当,想得对。乎,于,对。第二个“之”,放在“百姓”与“谓我爱”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

⑱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没什么妨害的,这正是仁慈的表现呢,因为您看到了牛惊惧哆嗦没有看到羊惊惧哆嗦。君子对禽兽,看着它们活生生的不忍心看着它们去死,听到它们凄厉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离厨房远远地。伤,妨害,妨碍。是,此,这。乃,就是。是乃仁术也,判断句。之,放在“君子”与“于禽兽”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其,代词,指代禽兽。远,远离,使……远离。

⑲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宣王释然地说:“《诗经》说‘别人想什么,我能猜得出’,说的正是先生您的”。说,高兴,心情好,这里释作“释然”。他人,别人。予,我。忖度,音cǔnduó,揣想出,猜测出。第一个“之”,代词,复指“他人有心”。第二个“之”,助词,帮助“夫子”前置到“谓”的前面。夫子之谓也,说的是先生啊,倒装句。

⑳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我这样做了,反过来推求为什么这么做,也没搞明白自己是怎样想的。先生说的这番话,跟我的心想到一块了——这样的心思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夫,句首用于议论的助词。乃,于是,正是。行之,这样做。前三个“之”都是代词。反而,反过来。求,推求。不得,搞不明白,没搞明白。吾心,自己的心思。于,跟。戚戚,内心相通的样子。《毛传》:“戚戚,内相亲也。”想到一块儿。焉,助词,……地,……的样子。破折号是话题转换,由赞许孟子到询问孟子,大致相当于“那么”。

1.71[解读与点评]

本章以往被命名为《齐桓晋文之事》,谈论的是仁政与统一天下的关系问题,充分表达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本章比较长,分成4个小节注释分析。

从孟子称臣捕捉到的信息是,此时的孟子在齐宣王的朝廷任职。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后世无传焉”,这只是孟子的托词。“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当然有“孔子的传人不谈霸道”的意思在其中。但是,孔子修春秋《左传》,对此有比较详尽的记载,孔子还曾与弟子谈论过管仲辅佐齐桓公的功绩。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为什么避而不谈呢?国为“齐桓晋文之事”是“霸道之事”,孟子不主张“霸道”,所以他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来搪塞,避开此话题,进而以“无以,则王乎”直奔“行王道”的主题。

在谈“行王道”的主题时,孟子巧妙地抓住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一步一步牵着齐宣王,让他入我之彀中(本指弓箭射程之内,这里比喻进入圈套),与孟子来谈“王道”。你不是有“不忍之心”吗?这“仁慈之心”就是行王道的开始。无论是从善于运用逻辑技巧,让对方跟着自己的思路走来看,还是从善于把握对方心理的角度看,孟子都是高手,这就是思想家的本事。

本章还从一个侧面回答了“君子远庖厨”问题,它也是至今一直困扰人们的怎样看待人类食用畜禽问题。能制止人类享用畜禽吗?“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这里说说两个词语的解释:

一是同“悦”的“说”,几乎所有学者遇到这个字时都简单地用“高兴”来解释。其实不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它表达的并不是简单的“高兴”,而是一种心理认同的外在表现,死了人时还用“高兴”解释“说”显然说不过去。本节“王说曰”中的“说(悦)”,我释成“释然”。

二是“戚戚”,诸多解释都以“心动貌”为根据,查了一下,在那个解释下面的例子正是“于我心有戚戚焉”,大概正因此才出现了这个不准确的解释,并一直延续下来,被众多学者认同;如果仔细推敲,不难发现,这个“戚戚”是心灵相通,恰恰就是“想到一块儿”的意思。

再说一下转述的对话要不要加引号的问题。

在“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中“胡龁曰”后到“以羊易之”都是孟子转述胡龁的话,胡龁的话中又转述了齐宣王与牵牛人的对话。如果要加引号,孟子转述的这段话需要两辈引号,与孟子的“曰”合起来形成了三辈引号,造成了混乱;有人在“曰”后又加了冒号,读起来语言失去了连贯性。以前我也是主张加引号的,但在解读《孟子》的实践中我有了新的感悟。《孟子》中多次出现转述语言,胡乱加冒号引号是对完整转述语境的破坏,对转述的内容形成肢解。本段文字出现了两级转述,结尾接着又提出了疑问,为了明确转述内容并保持转述的胡龁之“曰”的完整,我保留了一辈单引号,并加了一个破折号,即:

“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从“臣闻之胡龁曰”的口气判断,孟子与齐宣王此番对话时已经在齐国任职。

本节有成语“保民而王”“以羊易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