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象升是明末著名勇将,大凡勇将,许多人印象中必定是膀大腰圆,不是辽东大汉就是西北汉子。

不过,卢象升却是江南小城,宜兴人士。小院每年都要去宜兴不少次。卢象升的祠堂,就在宜城一条小巷里。

抗清名将卢象升,他的祠堂叫做卢忠肃公祠,忠肃,当然是他的谥号。

不过,抗清名将卢象升的祠堂,却是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忠肃的谥号,也是清朝皇帝乾隆追谥,所以卢象升祠堂叫做卢忠肃公祠。

当然,按照惯例,现在的祠堂是21世纪在原址重建而来。

卢象升何许人物,能让乾隆为他上谥号呢。

卢象升有后代吗(历史上真实的卢象升)(1)

勇将卢象升

卢象升本来是不该成为勇将的。

他是天启二年进士出身,此后在崇祯二年清军突入关内后,招募一万兵马入卫,就此向武将转职。

明朝领兵的文官不少,卢象升本来可以与同时代的孙承宗、洪承畴、孙传庭等一样,居间筹划,督军作战,不必亲冒矢石,冲锋陷阵。

卢象升是个异数,文官出身的他,却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竟比武将还武将,是个不要命的主,他因此被称为“卢阎王”。

忠臣卢象升

从崇祯二年开始领兵,到崇祯十三年殉国,卢象升毕生都在为挽救大明而战。翻遍记载,卢象升的军事生涯,几无败绩,农民军在他的打击下屡遭大败,不是跑就是躲。

有人说崇祯不信任卢象升,防备他拥兵自重。在我看来,这点并不存在,崇祯曾经三次赐给卢象升尚方宝剑,还跟他商量对清军采取主战还是主和的方案。要说信不信任,对比一下崇祯对袁崇焕和孙传庭的态度,那才是真的不信任。卢象升父亲去世后,他上书十次请求回家守丧,都被拒绝。

卢象升的作战轨迹,遍及京师、湖广、安徽、陕西、宣府、大同、山西、河北,对手有各路农民军,蒙古部落和清军,几乎囊括了当时明朝所有的敌人,

相比崇祯初期的袁崇焕、同时期的名将孙传庭,卢象升作战范围更广,对手也更多更强,忠于王事的卢象升就像个大明救火队员。当然最后,卢象升也在同清军作战中阵亡,

孝子卢象升

从小接受儒家教育的卢象升,自然以儒家礼制为人生准绳。崇祯十年,卢象升父亲去世,按礼制,要回家守丧三年后才可出仕,不过此时战局吃紧,清军再次入关,卢象升上书十次请求回家守丧,都被拒绝,无奈之下,他披麻戴孝指挥作战,即使在他阵亡时,甲胄下面还穿着孝服。

卢象升有后代吗(历史上真实的卢象升)(2)

卢象升善于练兵

明末有几支著名的军队,比如秦军、天雄军、白杆兵,都以战斗力强悍著称。

天雄军就是卢象升手下的军队。

它由卢象升亲自组建,特点是成员大多由老乡、朋友、兄弟、家人组成,这种结构的优势是大家更容易同仇敌忾,互相照顾,能爆发出更强的战斗力,有些类似清朝曾国藩的湘军等军队。

天雄军在与农民军的战斗中表现亮眼,常常以少胜多,多次击败闯王高迎祥。

天雄军也有缺点,一旦战场上有人退缩,会带动一大片人,继而引发整支军队的崩溃。

卢象升亲自统领天雄军,他的威望足以服众,所以天雄军的战斗力能够保证。不过缺点也在这里,天雄军过于依赖卢象升个人的统帅力,一旦卢象升倒下,天雄军就再也无法成军,所以卢象升战死后,天雄军就此销声匿迹。

卢象升有后代吗(历史上真实的卢象升)(3)

以上是大众所熟知的卢象升。

不过,历史人物都有多面性,卢象升的侧面,也不是完美无缺。

卢象升勇则勇矣,谋略不足

卢象升确实作战勇猛,多次击败农民军,卢阎王的绰号也不是白叫的。不过,他并没有对农民军形成致命的打击,多半是把敌军驱散或赶入大山,实力未受大的影响,说得直白一点,卢象升打农民军可以次次报捷,但流寇实力不减。

卢象升的胜利,多是战术层面,在战略上,他却并没有什么好办法,他说“臣与督臣,有剿法无堵法,有战法无守法。”也是对自己能力的说明。

卢象升性格过于刚直,不懂变通

崇祯有意采取杨嗣昌“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与皇太极和谈,并已派人接触。征求卢象升的意见,实际上就是想要得到他的支持,卢象升以硬邦邦一句“臣主战”顶了回去,在如何主战上,却并没有提出实际的战略思想,为人有些过于刚直,不懂得变通之道。

接下来对清军的最后一战,也是他性格的体现。

在两军交战前,卢象升的情报工作相当落后,无法判断清军的主力所处方位,对清军的行军路线也是一无所知,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下,就把部队拉出去,是冒险的军事行动。

卢象升对阵清军时,表现得又过于托大。

他之前与清军有过小规模的战斗,对清军的战斗力应当有所预计。

客观地说,八旗军就是当时东亚大陆上野战最强的一支军队,卢象升之前的对手农民军和清军相比,相当于散兵游勇。

卢象升所部在贾庄同清军遭遇,全军覆没,而贾庄距离巨鹿县城只有十里地。自己兵力既少,野战又不是清军对手,却没有选择据城坚守,反而是正面硬刚,在战事不利的时候,手下总兵虎大威想要带着他突围而出,被卢象升拒绝,反而带着亲兵跃马冲阵而出,这导致了他在第一次正面对决八旗兵的战斗中,就倒在了战场上。

假使卢象升步步为营,凭城据守,或是先行突围,或许能留得有用之身,报效朝廷,孤注一掷力战而亡,虽然成全了名节,却同样有勇无谋,既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部下的天雄军。

卢象升有后代吗(历史上真实的卢象升)(4)

卢象升的实际地位

《明史》记载,卢象升战死后,“三郡之民闻之,哭失声”。

这可能是确有其事,卢象升在民间的口碑确实很好。

不过,就官员层面来讲,卢象升却没有这么高的地位。

崇祯在圣旨中提到卢象升,说他“侦探不明、调度无方,坐视各邑沦陷,毫无救济。向日敢战之谈,显是沽名欺众。姑念近经薄降,且著策励自赎。如再逗延虚饰,定行重治。”

当然,崇祯在许多人眼里是个昏君,他的评价,不足为信。

不过,在明末带兵的几个著名文官里,卢象升并不是特别有存在感。

卢象升的地位,更多地来自于战死沙场,舍身取义,因此被后世文人拔高,而不是由于他在战略和战术上的贡献。他的战功,同袁崇焕、孙承宗、洪承畴、孙传庭等相去甚远,比他的对头杨嗣昌也还差了不少,在明末领兵的文官里,排名靠后,存在感和功勋都不是特别高。

再说两句杨嗣昌。

许多人认为,卢象升是因为被杨嗣昌和高起潜陷害,分去他的部队,导致兵力单薄而战败。

分兵这事,确有其事,不过分兵是为了应对在涿州同样兵分两路的清军,卢象升手下,也不是只有5000兵,他手下两位总兵虎大威和刘光祚自统的兵力,就有8000多,清军的战报里说卢象升手下有马兵一万,步兵两万,这应该是夸张的说法,结合多方史料来看,卢象升手下一万五千左右的兵力是有的。

而且,杨嗣昌并不存在一定要害死卢象升的动机。因为,卢象升死后,杨嗣昌安排了孙传庭接替了他,孙传庭和卢象升一样,同样是主战派,同主和派杨嗣昌的理念并不统一。

如果说由于理念的不和,杨嗣昌和卢象升不对付,不想让他出战,这是说得过去的,如果说卢象升的战死,是由于杨嗣昌的刻意陷害,把杨四场刻画成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那就有点胡扯了。

卢象升有后代吗(历史上真实的卢象升)(5)

卢象升是一个纯粹的人,他更适合担当的,是领兵镇守一方的地方总督,而非总督天下援兵的兵部尚书。他意气用事,缺乏大局观,却又忠勇无畏,一往无前。

他确实是个英雄,生于明末,可算生不逢时;死于王事,却也算死得其所。

关于那段明末清初的历史,请关注小院的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