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7日,一件来自美国的货物抵达中国广州港,等候在这里的人们欢欣鼓舞。这些人中有公安人员和文物部门人员,也有大批的新闻记者,他们迎来的是一件唐代石椁,石椁重达27吨,高约2.3米、宽约2.6米,长约4米,制作精良,上面刻满着人物、动物、植物花纹,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件文物精品,现在已被文物部门定为一级文物。目前这件石椁被收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

这张照片就是石椁外观:

唐玄宗最爱武惠妃还是杨贵妃(唐玄宗之武惠妃传)(1)

唐玄宗最爱武惠妃还是杨贵妃(唐玄宗之武惠妃传)(2)

这个石椁模仿屋子的外形,非常精致美观,是近年少见的文物精品。这件文物是怎么到了美国的呢?原来这是盗墓贼所为,不法之徒盗掘了西安市南郊的一座唐代墓葬,将其中的石椁拆卸、打包运走。并通过走私渠道将文物运送到了国外,最终落到了一个美国古董商手中。该团伙被警方一网打尽,但是追缴石椁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美国古董商向中国方面索要经济赔偿,中方则运用国际法对其晓以利害,并且向他介绍了墓主人的身份和重要性,最终这个古董商同意无偿向中方交还石椁,于是就迎来了开篇所讲的那个场景。这个新闻可谓轰动一时。要知道这是中国第一次在国外通过法律手段无偿追回珍贵文物。

盗墓贼受到了法律的严惩。但是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些家伙一直到被抓之前都不知道石椁的主人究竟是男是女,姓字名谁。考古工作者对墓室进行了仔细的清理,在一块哀册残块上发现了“贞顺”两个字,根据这件哀册,再加上文献记载和墓葬形制等证据,考古部门断定,这个墓就是唐代贞顺皇后敬陵。墓主是唐代鼎鼎有名的后妃武惠妃,皇后是死后追赠的称号。

武惠妃这个人,怎么评价她呢?我觉得她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她上承武则天时代,下启杨贵妃时代,前者是她的姑奶,后者一度是她的儿媳,她有姑奶遗传下来的对权力的渴望,但是却又死于这种渴望,她的失败是玄宗一朝的必然产物,而她死后进入宫中的杨贵妃给后宫带来的是另外一种气象。

武惠妃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专宠后宫

武惠妃是武则天堂侄武攸止,换句话说她是武则天的侄孙女,父亲早逝,武则天可怜这个孩子,于是下令将其养在宫中。请大家注意这一点,武惠妃武家出身这一点对她一生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方面让她对自己的姑奶武则天的威仪羡慕不已,从小就有了权力欲;一方面这种身份又让很多人对她心存芥蒂,间接导致了她的失败。

长大后的武惠妃非常漂亮,能歌善舞,根据《新唐书》的记载,唐代有《武惠妃舞》这样的绘画传世,可见其舞姿一定非常曼妙。会跳舞这一点也是后来唐玄宗看上她的主要原因。我发现了唐玄宗的择偶标准,他先后宠爱的后妃差不多都是容貌秀丽且能歌善舞,因为唐玄宗本人就是个音乐家,所以很看重这一点。

武惠妃是在李隆基当皇帝之前就嫁给了他。但是那时候的太子妃不是她,而是王氏。这个王氏也不是等闲之辈。当年李隆基正在策划与太平公主的斗争,那时候可谓黑云压城城欲摧,生死一线间,王氏积极参与了谋划工作,立有大功。按理说这个皇后位子应该算很稳固,但是她却有一个心腹大患,什么呢?她无法生育,没孩子。要知道这一点在宫廷里可是致命的缺陷,所以王氏非常焦急。尤其是此时,武惠妃日渐受宠,王皇后心中愤愤不平,而且越往后越焦急,甚至对玄宗也多次口出不逊。

我估计王皇后此时脑子里会想起另一个王皇后,那就是唐高宗王皇后,那个王皇后也是元配,也是无子,而且最后也是败在了一个武氏的手下,这一幕可千万别在自身上重演啊。可是问题在于,她老是那么闹,唐玄宗已经很不耐烦了,于是开始秘密策划废后。他和一个叫姜晈的大臣商议,结果这个姜晈嘴巴不牢,给泄露出去了。这下子唐玄宗恼了,将姜晈杖六十,流放到外地。至于废后的事情,也只好暂时按下。

但是这件事仍然对王皇后产生了巨大的刺激,她想着我要是不采取点措施看来一定要完蛋。采取啥措施呢?她计无所出,竟然求助于巫术。她的哥哥王守一学了一个什么祭北斗法,在霹雳木上刻咒语,再加上李隆基的名字,然后让王皇后佩戴在身上,祝愿说:“后有子,与则天比。”(《新唐书》),意思是希望王皇后能生个儿子,而且地位能和武则天一样。

这件事被人揭发,唐玄宗勃然大怒,这个怒不仅是因为皇后竟然搞巫术,更重要的是因为那句祝愿语,啥叫与则天比?你的意思是你想当武则天呗,想取代我李唐呗,唐玄宗对这个事格外敏感。这个算得上是李隆基的一条底线。为啥这么说呢?

李隆基的前半生就是以消灭女人专政为目标的,他小时候就顶撞过武家子弟武懿宗,他的母亲窦氏就是被武则天杀害,杀了之后连尸首都无影无踪了。李隆基从政之后,代表的是朝中以儒家正统价值观为主导思想的那一派,这一派对武周王朝以及女人专政是非常反感的。而且他前半生的主要政敌都是女人,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太平公主,这些女人都是在武则天的刺激之下积极参政的,所以李隆基时刻警惕着出现第二个武则天,这回可好,你竟然做法事,希望成为武则天第二,这是他绝对不能容忍的。于是王皇后就此被废,后来郁郁而终。

您可能要问了,那武惠妃不是武则天的亲戚吗?李隆基咋就能接受她呢?要知道,武惠妃此时并没有任何从政干政的迹象啊。李隆基自己身上还有武则天的血统呢。李隆基自心是可以管好后宫的,这王皇后不就是刚一露出马脚就被我收拾了吗?

所以武惠妃很快就专宠后宫。那时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是武惠妃。惠妃这个名号是唐玄宗创立的,皇后之下有三夫人,分别是惠妃、丽妃、华妃,都是正一品。武惠妃在后宫的地位相当于皇后,权势也等于皇后,但就是没有皇后的名分,这是为啥呢?

原因还是在于李隆基。李隆基自打废掉王皇后之后,再也不立新皇后,武惠妃也好,后来的杨贵妃也好,再受宠也不给你皇后的名分,原因很简单,就是防备有人借着皇后的位置谋求当个武则天第二。所以李隆基压根没这个打算。武惠妃呢?她当然渴望后位,那个后宫女性不渴望啊?可是她实在是没有办法左右唐玄宗的想法,唐玄宗是个强势皇帝,从这点上来说后宫要想弄权也是很难的。

武惠妃人生第二阶段:恃子而骄

要想在后宫长期专宠,那生孩子当时是不二法门,王皇后的失败可谓殷鉴不远,可是,武惠妃刚开始生孩子的过程也是坎坷无比。

武惠妃一生生有七个孩子。可是前三个都夭折了。古代儿童的夭折率很高,就是皇宫也无法幸免,皇子皇女中夭折的比比皆是。开元初年,武惠妃生了长子李嗣一,又叫李一,这孩子在唐玄宗所有儿子中排名第九,但是一生下来就特别受玄宗喜爱,因为这个孩子长得特别漂亮,但是可惜的是,这个孩子还不到六岁就死掉了,唐玄宗伤心欲绝,当时他和武惠妃正住在洛阳,给这个孩子追赠夏悼王,然后将其葬于洛阳以南龙门石窟附近的一座小山岗上,为啥呢?想从宫中随时可以看到孩子的墓,就是如此哀悼这个可爱的孩子。

武惠妃次子名叫李敏,也是漂亮可爱,但是却死于襁褓,追封为怀哀王。又生一女,也是貌美,要说武惠妃的遗传基因大概真的很好,但是这个孩子也夭折了,追封为上仙公主。然后,武惠妃又生下了李瑁,也就是未来杨贵妃的老公寿王李瑁。

面对这个新生儿,武惠妃忧心忡忡。自己前面生了三个孩子,全部夭折,虽说古代儿童夭折率很高,但象武惠妃这样点背的也是很少见的。所以武惠妃怕了,就怕这个孩子重蹈哥哥姐姐们的覆辙,那么怎么办呢?当时有一个风俗,就是自己生的孩子要是担心养不活,就把他送到寺庙里去,或者交给其他人抚养,借此来冲一冲。所以孩子刚生下来,唐玄宗大哥李宪就主动站出来要求抚养。李宪,原名李成器。他是唐睿宗长子,按理说有资格当太子、当皇帝。但是李成器性格敦厚,他看见李隆基立下大功,很有自知之明,于是主动恳请父亲立李隆基为太子,并且一生不过问政事。所以后来他去世时,李隆基十分悲痛,给他追封让皇帝,按天子礼仪安葬。这个大哥很能体谅自己皇帝弟弟的苦衷,所以要求抚养李瑁,他的夫人亲自为这个孩子哺乳。而唐玄宗之所以将儿子交给这个大哥抚养,估计首先求的就是一个放心,大哥敦厚,不会教坏这个孩子。说实话,我估计李隆基也在盼望武惠妃的儿子能长大成人,因为他有想法的。这个想法后来果然付诸实验了。

李瑁真的活下来了,从此武惠妃生育之路就很顺畅了,先后生盛王李琦、咸宜公主、太华公主。这些孩子都长大成人了。对于武惠妃来说,这下子算是有了骄傲的资本了。尤其是那个李瑁,漂亮可爱而且十分聪明,七岁时晋见皇帝,一群皇子行礼,就李瑁行礼最规矩,一丝不苟,可见李宪真的是教育有方,唐玄宗看见了十分高兴。这个孩子在唐玄宗所有儿子里排行十八,所以人称十八郎。开元十三年封为寿王,回到了皇宫。

也就在此时,武惠妃开始谋划自己的大事了,什么大事呢?就是当皇后。以前自己想当,但是当不上,她自己认为最大的原因就是自己孩子总是存活不下来,现在好了,眼见李瑁一表人才,而且玄宗对这个儿子喜爱有加,她觉得时机成熟了。她是怎么提出来的,怎么劝动唐玄宗的,这一点史籍记载不是很清楚。不过在《唐会要》当中保留有反对此事的大臣的奏言,全文很长,咱们拣其中重要的字句来看一看:

第一个理由:武氏是武则天后代

反对者提出:“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岂得欲以武氏为国母?”(《唐会要》)意思是提醒玄宗,武氏曾经篡夺过国权,而且武则天杀害过你的母亲,你怎么能让武家女子为皇后呢?反对者还列举了武惠妃的叔叔们武三思、武延秀等人的种种劣迹,那意思是武家就不是东西。您要选皇后也得看娘家背景啊。要不怎么说武惠妃有时会受自己家世牵累呢。

第二个理由:此事乃张说阴谋。

张说是唐玄宗开元前期一个重要的大臣,此人才高八斗,堪称天下一等一的大才子,当年参加科举,考了甲等,武则天觉得不可思议,因为自打有科举以来其实没人获得过甲等,张说可谓破纪录啊,于是武则天硬把他降为乙等。但是是金子就会发光,张说很快鹤立鸡群,比他的同年们进步快多了,被人誉为“大手笔”。后来官拜宰相,有很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绩,尤其是提拔了未来的名相张九龄。

但是此人性格暴躁,而且贪利,唐玄宗要去泰山封禅,委托他拟定随行者名单,封禅乃是大事,随从者都觉得是个光荣,而且可以加官进爵,所以竞争很激烈,而张说拟定的名单照顾亲旧,很不公平,引发了朝野反感。不久就因为勾结术士、贪赃枉法等罪名遭到了很多重臣的联名举报,唐玄宗本来想重重治罪,但是高力士出来说请,说臣去张说家,看到张说惊恐万状,蓬头垢面,坐在草席子上,用瓦盆吃饭,就等您降罪。太可怜了。于是唐玄宗动了恻隐之心,只是免去了他的中书令之职,让他在集贤院专修国史,但是宰相大权算是架空了。

这次反对者指出,武惠妃想立后是张说的阴谋,意思是张说想借机重回权力巅峰,我对此事颇有些怀疑,张说都已经丧失实权了,武惠妃此时勾结他有何意义?我怀疑是因为张说年轻时多受武则天赏识,有人有意把他和武惠妃联系起来,而且这个奏章上来的时候正是张说被免职不久,此时把他拉出来陪绑,显得更有说服力,更能引发唐玄宗对立后的一事的警觉。

第三个理由:动摇现任太子之位

反对者认为,“且太子本非惠妃所生,惠妃复自有子,若惠妃一登宸极,则储位实恐不安。”(《唐会要》)现任太子是谁呢,是李瑛,他是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子,母亲是赵丽妃。反对者指出,您要是立武惠妃为皇后,而武惠妃自己有儿子,那么您置太子瑛于何地?他又列举了一大堆历史典故,告诉唐玄宗这种状况有多么危险。

这个反对意见看来是奏效了,唐玄宗没有拜武惠妃为皇后。这算得上是武惠妃的一大挫败。武惠妃当然会非常失望。我高度怀疑,就这么一封奏章就让唐玄宗打消了立后的念头,恐怕根本原因是唐玄宗压根不不打算立后,不立皇后是唐玄宗的原则,而武惠妃一定要当,唐玄宗不好驳爱妃的面子,于是借着大臣反对这个理由不就顺理成章让此事黄了嘛。

这件事发生于开元十四年,第二年,寿王李瑁遥领益州大都督、剑南节度大使。啥叫“遥领”?就是皇子不去地方赴任,挂个名。我估计给李瑁这个任命是为了安抚武惠妃那颗受伤的心。但是武惠妃因为有李瑁这个唐玄宗最喜爱的儿子,心气已经很高了,对其他皇子包括太子早都不放在眼里,此番挫败只能让她愈挫愈勇,说实话,此时还真能看出武家血统对她的影响呢。

武惠妃人生第三阶段:夺嫡斗争

唐朝一大政治弊端就是储君问题始终得不到妥善解决,唐朝能顺利即位的太子还不到太子总数的一半。当年的武则天就曾顺利扳倒过唐高宗太子李忠。武惠妃呢?她从立后失败这件事中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要想上位,要先扳倒现任太子。然后母凭子贵,当皇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于是她就把目光瞄准了当时的太子李瑛。

李瑛是唐玄宗第二子,他的母亲是赵丽妃,丽妃和惠妃一样,都是正一品夫人。赵丽妃是大美女,善歌舞,早年李隆基当潞州别驾的时候娶了她。本来很宠爱,但自打有了武惠妃,赵丽妃就逐渐失宠。李瑛作为太子,看着自己的母亲如此失意,内心自然不满,尤其对武惠妃十分不满。而且他还有两个志同道合者,就是他的兄弟鄂王瑶、光王琚。

鄂王瑶母亲是皇甫德仪。光王琚母亲是刘才人,这两个女人都是李隆基当年当临淄王时候受宠的,但是此时都失宠了,尤其是武惠妃生了寿王李瑁之后。皇帝越发偏爱这对母子,所以她们也好,她们的儿子也好,怨气越积越多。李瑶、李琚常去找太子瑛,三人年轻人聚在一起就是骂武惠妃和李瑁。

但是祸从口出。朝中有一个叫杨洄的官员,是一个驸马,他娶的是武惠妃的女儿咸宜公主。此人是个小人,想往上爬,通过什么途径呢?那当然就是讨丈母娘欢心啊,丈母娘此时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那就是扳倒现任太子。所以杨洄就四处侦察太子他们的言论,我怀疑他可能收买了太子身边的宦官或者宫女。三个年轻人不是爱骂武惠妃吗?结果很快杨洄就把消息探听到了,于是汇报给武惠妃。武惠妃这下子有了理由了。她跑到皇帝面前哭诉,说太子他们阴谋结党,想谋害臣妾,而且他们的目标还不止于臣妾,他们还想害您。前半句还算有点影子,而后半句则纯属于武惠妃添油加醋诬告。

唐玄宗听了大怒,他对自己的太子早就没有感情,对武惠妃倒是无比宠信。所以偏听偏信,想将三皇子一并废黜。唐朝历史上还没有过一日废三皇子的记录。大家都觉得冤枉,三皇子不过是发牢骚罢了,谋反之类,证据不足,现在唯一的证据就是武惠妃的告发,这能算证据吗?但是皇帝如此震怒,无人敢劝谏,只有宰相张九龄挺身而出,张九龄为人正直,史书说他“尚直”,此时的唐玄宗政治上正在走下坡路,昏招迭出,也就是张九龄在,还能独当一面。这次张九龄挺身而出,他指出:三皇子一直生长于深宫之中,接受正统教育,从未听说有大的过犯。今天您听信无根无据的传言就要废三皇子,臣不敢奉诏。他还列举了历史上晋献公、汉武帝、晋惠帝、隋文帝杀害或者废黜皇子导致动乱的事例,劝玄宗回心转意。唐玄宗开始犹豫起来了。

武惠妃看到张九龄如此坚决,觉得有必要做一下他的工作。她秘密派遣了自己的一个奴仆牛贵儿,悄悄来到张府,对张九龄说:“废必有兴,公为援,宰相可长处。”(《新唐书》)这句话可谓威逼利诱,意思是这太子是非换不可的,你要是能做我的同党,你这宰相的位子可以长久保持下去。很明显,这还有一层没说的意思:你要是不听我的呢,你的宰相也就保不住了。

张九龄听了勃然大怒,将牛贵儿大骂一顿,并立即向皇帝汇报了此事。唐玄宗觉得这事的确是出格了,后妃直接干政,违背了自己多年的规矩,张九龄此时把这事儿放到明面上批评,唐玄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于是只好暂时按捺住废黜三皇子的念头。此事算是暂时过去了。

但是这时最大的问题是张九龄开始逐渐自身难保了。这倒不是武惠妃搞的,而是李林甫搞的,当然,根子还得追到唐玄宗头上去。唐玄宗前半生真的是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聪明睿智强干,但是此时开始,他皇帝当久了,已经失去了锐气,开始一味追求享乐,而且越来越厌恶大臣犯颜直谏,越来越喜欢听好话软话。自古及今的历史学家都认为,李林甫代替张九龄就是唐玄宗下坡路的开端。

张九龄,老臣,耿直,而且严肃,做事刻板认真,唐玄宗越来越不喜欢他。李林甫呢,聪明,会来事儿,尤其善于揣摩君主的心思,他最擅长的就是在皇帝遭到其他大臣批评或劝谏的时候,悄悄背地里找到皇帝,跟皇帝说:您是皇帝,要怎么做就怎么做,何必在意他们的意见,皇帝嘛,本来就该乾纲独断才是。所以两厢对比,皇帝越来越喜欢李林甫,越来越讨厌张九龄。

李林甫明白,要想取张九龄而代之,除了在外朝努力,宫内也要有自己的力量,所以他很快就和武惠妃结成盟友了,他通过一个宦官告诉武惠妃说:我愿保护寿王。武惠妃大喜,在唐玄宗面前没少说李林甫的好话。

唐玄宗任命李林甫为中书令,而张九龄则为右相,并罢政事,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其权力。李林甫得偿所愿,但是这还不算完,他还要置张九龄于死地。借口一个言官冒犯天颜,他提醒皇帝,您可别忘了这个言官是谁提拔起来的,那是张九龄的人。唐玄宗大怒,好你个张九龄,不服是吧,大概是你幕后指使别人借着劝谏的机会骂我吧?于是乎,开元二十五年四月贬张九龄为荆州长史,张九龄不久郁郁而终。

他刚刚被贬,武惠妃这边就开始动手脚,杨洄又当了回马前卒,他举报说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与太子妃兄薛锈密谋造反,有史料说武惠妃玩了一个花招,她派人去招太子和二王,说是宫中有人谋反,请赶紧来帮助平叛。太子三人听说了立即穿上铠甲,拿好兵器,准备带人冲入宫中救驾。然后武惠妃又跑到唐玄宗面前说不得了了,太子谋反!唐玄宗派了一个宦官到太子那里去看情形,结果看见太子全副武装正在那里调兵遣将,于是唐玄宗认定太子谋反。但是《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不相信这个记载,他说:太子兄弟三人与武惠妃互相猜忌已久,怎么可能因为武惠妃一句话就全副武装要冲入宫中,他们有那么愚蠢吗?再者,后来唐玄宗发布的废太子制书里只是指责太子要谋害寿王李瑁,没有提所谓武装冲击宫廷的事情,可见此事大概是虚构。

唐玄宗把太子一案交给群臣讨论,此时李林甫站出来回答了这么一句:“此陛下家事,非臣等所宜豫。”(《资治通鉴》),这是在模仿当年李勣在唐高宗就立不立武则天为后时候回答的那句话:“此乃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唐玄宗听到这句话,立即下定决心,同一天废三皇子为庶人,然后又将他们赐死。

这一番变故,可谓惊天动地。唐朝历史上还没有同一天贬三皇子为庶人而且还处死的先例,这是个标志性事件,张九龄的下台导致三皇子失去最后的保护伞,而李林甫则通过这件事展现了他弄权的机巧和野心。

处死三皇子,武惠妃是不是扬眉吐气,得意一时了呢?还真没有,这是武惠妃要的结果,但是却没有给她带来预料中的好处。怎么回事呢?原来,三皇子的死亡直接导致了武惠妃的死亡,而且她最大的心愿,也就是立李瑁为太子的努力也付之东流了。换句话说连遗愿都没有完成。

武惠妃怎么死的呢?她被三皇子吓死了。原来,三皇子冤死之后,武惠妃颇有点做贼心虚,她总觉得三皇子的鬼魂缠着她,哪里来的什么鬼魂呀,纯粹是心里有鬼。武惠妃甚至被吓病了,还请巫师做法,甚至让人将皇子们的尸体重新加以安葬,并且祭祀,即便如此还是没有好转,最终在惊恐中去世。三皇子是开元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三日死的,她则在当年十二月去世,您说这一番折腾究竟是为了个啥?

唐玄宗为了她的死悲痛异常,郁郁寡欢,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实现武惠妃最大的遗愿,就是立李瑁为太子。

三皇子事件后,李林甫这一派当然想拥立寿王瑁,但根据《新唐书》的记载,唐玄宗似乎另有所思,那些天他一直陷入深思,寝食难安。高力士问,你这是为什么,是为了立太子的事情吗?唐玄宗说是,你是我的家老,你觉得怎么办好?高力士回答说:“嗣君未定耶?推长而立,孰敢争?”(《新唐书》皇帝一听,恍然大悟,对呀,这样做谁也说不了什么。于是决定立三子李亨为太子,这也就是未来的唐肃宗。这里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您要是犹豫不决,那么就推年长的儿子而立,谁敢说半个不字?高力士的意思当然是希望立李亨为太子,可是问题是李亨是李隆基三子,怎么是“长”呢?原来呀,唐玄宗长子叫李琮,这个孩子没大问题,可是不能让他当太子,为啥呢?要说这孩子倒霉,有一次在禁苑中打猎,被野兽给伤了,破相了,一个破相的皇帝不成体统啊,所以李隆基不能考虑他。那么二儿子呢,就是刚死的李瑛啊,所以现在要论能立储的人,李亨算是最长的了。高力士的意思是,现如今,你又要立储,又不愿意引起纷争,那就必须用绝对标准取代相对标准,什么贤能不贤能啊那是相对标准,只有年龄是绝对标准,拿出来别人不好说什么。

这件事反映出一个问题:我认为,从根上来说唐玄宗还是没有立寿王瑁的意思。虽然他将三皇子赐死,但是却不愿意在所有问题上受武惠妃、李林甫的左右,这大概还是他那个防止后妃弄权的思想在起作用。所以他在最关键的立太子一事上还是不愿意顺着武惠妃、李林甫他们。武惠妃死了,他也没有改变主意,他不愿意让李瑁这个获得很多重臣支持的皇子当太子,李隆基一生都在防备周围亲属势力坐大,李林甫等人越是支持李瑁,他越不能立他,于是与世无争、口碑不错的三子李亨就此捡了一个大漏。于是就只好对不起死去的武惠妃了。更可悲的是,后来宠冠后宫的杨贵妃,竟然还是武惠妃的儿媳、李瑁的王妃。这一点不知道武惠妃九泉下有知做何感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