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是孔子说的人们通常的理解是,父母在的时候,做子女的不要出远门,以防父母担心,也防止自己不能在父母身边及时尽孝,如果一定要出远门,要告诉父母自己去的地方(方向),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孔子谈父母?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孔子谈父母(为什么孔子说父母在)

孔子谈父母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是孔子说的。人们通常的理解是,父母在的时候,做子女的不要出远门,以防父母担心,也防止自己不能在父母身边及时尽孝,如果一定要出远门,要告诉父母自己去的地方(方向)。

这种解释,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是仔细品品,又让人感觉于理不通,不符合逻辑。做子女的有事要出远门,因为父母担心自己出远门的安全问题,就不出去办事了,这与常理不合,人们平时没有这种思维习惯。做子女的有时候出趟远门,就因为怕出去了自己不能在父母身边及时尽孝了,而不出去办事,这个也不符合人之常情。至于那个如果一定要出趟远门办事,只要告诉父母自己去的地方(方向),就可以出去了,这个理由更是荒唐。古代时,子女与父母是生活在一起的,一般不分家,子女别说出远门了,就算出去在家门口多转一会儿,往往也要与父母打声招呼,告诉父母自己去哪里了。这个时候只要告诉父母一声自己要去的地方(方向),就可以出远门了,这种解释,根本就于情于理不通。

人们之所以这样解释孔子的这句话,是因为不知道这句话中的那个“方”字,在孔子那个时代,是指什么意思。

方,原义是指,一个人犯错了,想办法让这个人改正,让这个人重新做人。所以,方,有各个方面的意思,有方法的意思,有方正的意思,有归正的意思。在引申义上,方有懂道理的意思,有方向的意思。古代有个方士,就是指那种自己懂道理,也能帮助别人懂道理的人。在孔子说的那个“游必有方”里的“方”,在孔子时代,是指,能归正自己的人,能帮助自己懂道理的地方(或人)。

古代,识字的人很少,知识道理的传承,主要靠口耳相传。一般来说,人活的年龄越大,知道的知识道理也就越多。所以在古代,父母是子女最主要的老师。一般情况下,子女不需要跑到远处的地方去向别人学知识道理,在家里向父母学就可以了。父母会把自己学习、摸索、积累出来的所有的最好的知识道理毫无保留地完全无偿教给子女。所以,父母在,不需要远游,不需要出远门去游学。故曰:父母在,不远游。

但是有一种情况下例外。那就是听说外面有一个懂道理的人,他懂的道理是父母不知道的,或者听说有一个地方的人懂更多的道理。那么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道理,这个时候就可以出远门,去那里向懂道理的人请教学习。这个称为游学。这个就叫,游必有方。

所以孔子才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